它的練法有十三個要領(lǐng),即:氣按丹田、神貫元首、上至于頂、下至于踵、沉肩筆立、頂天立地、六指朝天、四指落地、掌含抑力、意顧指尖、走神覺耳、呼吸自然、用意(氣)不用功,茲將要領(lǐng)解說如下: (l)氣按丹田:逆呼吸呼氣動作,即用意把內(nèi)氣按于丹田(練法已詳述于上面呼吸功法內(nèi))。 (2)神貫元首:轉(zhuǎn)吸氣時,內(nèi)氣隨著含胸撥背,微微提肛動作,自然升至頭頂。 氣按丹田,神貫元首是練丹田勁,它是整個功法的總綱,丹田的起伏開合、內(nèi)氣的陰降陽升、前后循環(huán)都是隨著氣按丹田、神貫元首的呼吸動作而產(chǎn)生運動的。 (3)上至于頂:隨著神貫元首的吸氣動作,內(nèi)氣由腳踵(腳底掌心及十趾)上升至頭頂,是練頂功。 (4)下至于踵:隨著氣按丹田的呼氣動作,內(nèi)氣由頭頂下達至腳踵,是練踵勁。 (5)沉肩筆立:站著練功時,兩肩松沉,不要聳肩,身體要自然伸直,是練沉勁。 (6)頂天立地:頂天是指頭要端正,意如頂天,但不可用力硬頂,要求虛靈,是練頂勁,立地是指兩腳平衡踏地,意如粘吸在地上,是練踵勁。頂勁和踵勁又稱乾坤勁。沉肩筆立、頂天立地是指練頂勁和踵勁的姿勢外形,上至于頂下至于踵是指內(nèi)氣上、下運行,兩者相輔相成,內(nèi)外相合,上下相隨。 (7)六指朝天:六指是兩手的中指、無名指、食指,練功時這三指稍并攏,朝天是指隨著神貫元首的吸氣動作,手指內(nèi)氣由手臂經(jīng)臂外側(cè)達肩頸到大椎與督脈,內(nèi)氣匯同上面至頭頂(這個朝天的“天”是指頂天立地的“天”,即頭上),是練起勁。 (8)四指落地:四指是指兩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這二指分開,并與中指、無名指、小指分開成蛇口狀,落地是隨著氣按丹田的呼氣時,內(nèi)氣經(jīng)胸分向兩臂曲池達掌心到指尖時,大拇指和食指意向下落于腳趾(這個落地的”地”是指頂天立地的“地”,即腳下),是練落勁。 (9)掌含抑力:是指掌心好象抑佐東西,可使手心(勞宮)勁力增強,是練抑勁。 (10)意顧指尖:也是在氣按丹田呼氣時達掌心到指尖,并注意中指和食指分開,指尖里面含有氣向外射之意,但不可用力,是練催勁。 六指朝天和四指落地是手指分勁的外形,是左右兩手與頭上及腳下聯(lián)系起來組成外八卦的姿勢,掌含抑力意顧指尖是左右兩手內(nèi)氣運行的內(nèi)意,也是隨著氣按丹田和神貫元首的呼吸動作而同時運行的。 (ll)定神覺耳:走神是練眼,覺耳是練耳的聽覺。 銅鐘功練時要求兩眼睜開,目光平視并在對面設一個固定的目標,如在室內(nèi)練功,可在距離2-3米的墻上劃一個固定目標,平視時不是釘佐看目標,而是要對準目標,使站著姿勢不易變動,如在室外,有樹木可對準樹木綠葉,距離遠點也可以。 眼神不動,就是不要東張西望,思想不要分散,所謂“含而不放、視而不見”。 覺耳的練法:是要心靜耳能覺察各種細微聲音。 一 字 勁 (一字馬步功)」 姿勢及練法:面向正南,兩腳分開一大步,成騎馬步,左腳尖向正東,右腳尖向正西,兩腳跟向內(nèi),馬步大小視人身高而定,必須將膝蓋對齊腳跟,小腿與地面成垂直,勿使尾閭骨有下陷之意,頭頸端正,兩肩松沉,頸脊椎自然伸直,勿要挺胸。 初學時,兩手指尖擱置桌上,待久練以后,兩腿分開漸漸自然,可去其桌,即將兩手虎口張開,按叉在兩腿腹股溝外面,大拇指向后,余四指在前,練熟后再將兩手臂向兩側(cè)平舉與肩平,手掌向下微向后,指尖略豎與耳平,微寓起意。一字勁是練習馬步的基本功,它的兩腳尖向正東正西,腳跟向內(nèi),分成一字形的馬步姿勢,難度較高,目的是要把腹股溝韌帶練松,使馬步行動時靈活穩(wěn)固,因此要在銅鐘勁練熟后才可練一字勁,否則氣按不到丹田,呼吸容易急促。 練法:氣按丹田、神貫元首,意顧指尖、氣浮則止。(氣浮則止,即氣沉、不下去,呼吸迫切就停止)。 (12)呼吸自然:練銅鐘式氣功時,無論采用那種呼吸方法,如自然腹式呼吸或逆型腹式呼吸法,都能使呼吸變得自然深長,因此在練功時,呼吸要求自然,不要勉強吸得太深,要留有余地,讓轉(zhuǎn)氣時不至迫切,以后漸漸達到勻細,緩慢,自然深長。 (13)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是指以上練功要領(lǐng)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練靜功時,一是意識引導內(nèi)氣運行,二是擺好姿勢,做到平宜端正,輕松自然,練動功時以意識引導動作,要輕輕引導,手到終點時,意識要貫注指尖,指端漸漸產(chǎn)生氣感,這樣才能做到“意氣合一”。 5.練功須知 練銅鐘式氣功,必須樹立堅強的信心,要有足夠的勇氣,堅持有恒,因這種氣功是求漸進而不求 速效的。練時必須掌握要領(lǐng),逐步注意內(nèi)運,不要用拙力,要順乎自然,不要執(zhí)意妄想,勉強追求, 要認識“磨練”二宇,因為工夫是一工一工地練出來的,所以叫做功夫,否則會欲速則不達,但也不 要畏難而退。 6.練功效應 (l)練功中途常有兩臂上部出現(xiàn)沉重脹痛等感覺,這是練功時內(nèi)氣加強的反應,一般脹痛,可以堅持練功,可以把手放松點,就會減輕脹痛。 (2)練功中途及練好后常有腳底發(fā)脹、發(fā)熱、發(fā)麻,有時象針刺,有時象觸電,手指也常有這些感應。這是練功有效的反應,放下后活動幾分鐘就會恢復,但不要用手去摩擦。 (3)收功后兩手手掌手指?,F(xiàn)紅色或紫色,這是練功時運到兩手的氣血增加的緣故。 (4)練功中途常有放屁和腹鳴。這是胃腸消化增強,濁氣下降的關(guān)系。 (5)練功時常有下腹部溫熱、發(fā)脹等感覺,這是內(nèi)氣聚集于丹田的關(guān)系,是練功有效的反應。 7.練功的注意事項 (l)早上練功前,排凈大小便,喝點開水或飲料,如肚饑吃點點心,但不要吃飽。 (2)衣服鞋子要稍寬,不要穿高跟皮鞋練功,褲帶不要太緊,如天氣冷,衣服要穿暖些,以防受寒。 (3)吃飽后要隔半小時才可練功,饑餓時不要練功。 (4)練功場地要清潔,空氣要新鮮,不要在有煤氣和有灰塵的地方練功,如在室內(nèi)應開窗透空氣,不要對大風練功,有大霧的天氣不要在露天下練功,雷電時不要練功。 (5)練功時如發(fā)生惡心,想吐,接著頭昏,可以在原地坐下或蹲一會兒就會恢復的,不必顧慮。 8.丹田 丹田的命名是從前道家練功時,說這個地方(指臍下小腹部的下丹田)會練出長生不老的內(nèi)丹來的,這個地方是出仙丹的田,所以命名為丹田,這種說法,當然是不科學的,但是這種鍛煉的方法確實能使人得到健康和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效。 那么“上丹田”和“中丹田”有什么用處呢? “上丹田”藏神。 練銅鐘氣功練功時的神貫元首就是練氣化神。 內(nèi)氣升到頭頂百會穴時稍微提一提神,這時就用到了“上丹田”。 “中丹田”的用處是:凡是體弱病重呼吸短促的人,初開始練功時,先守中丹田。如果呼吸短促你叫他守下丹田,那就得不到氣感,而且會上氣不接下氣了。 (l)丹田的部位和丹田內(nèi)氣。 丹田的部位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 “上丹田”在頭頂?shù)陌贂▋?nèi),即頭上兩耳直上的正中。 “中丹田”在心窩部的腦中穴內(nèi),即兩乳中間。 “下丹田”在臍下三寸的里面。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說:丹田是人體中的一個重要部位,它位于膀骯之后直腸之前,是一個夾室,有氣則開,無氣則合。 為任脈督脈沖脈所起之處,又是諸經(jīng)匯集之所,它是經(jīng)絡的樞紐,是生命動力的源泉,下丹田的部位從外表來說,相當于臍下三寸的里面。 銅鐘氣功用氣按丹田的動作,就是用臍下小腹部里面為丹田,推動內(nèi)氣下行聚集于丹田,以培育丹田之氣,為貫通任督打好基礎,經(jīng)過長期堅持鍛煉,丹田漸漸產(chǎn)生丹田內(nèi)勁。這不僅能夠防治疾病和益智延壽,而且能練就功夫強身自衛(wèi)。 所謂練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涯無人敵”。 這就是丹田氣練成功后,在技擊時,丹田氣向下一沉,丹田內(nèi)氣化做勁力,運入四肢,由腳底反射到手指,手指發(fā)勁時就象炮彈出膛打出去一樣有力,而它的勁力的來源是丹田氣,丹田氣向下沉,好比炮彈發(fā)射時的挫力,但是這個動作是由心意氣的緊密協(xié)調(diào)而產(chǎn)生的。 (2)“意守丹田”、“氣貫丹田”、“氣按丹田”有什么區(qū)別? ①“意守丹田”是練功時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使腹部肌肉幫助胸部呼吸,漸漸過渡到“氣貫丹田”。 ②“氣貫丹田”是自然腹式呼吸法的吸氣動作,即吸氣時,下腹部漸漸向前下膨突,丹田有氣充實感覺。 意思是說:氣由鼻子吸進而貫到丹田。 它的作用是使肺活量逐漸擴大,同時推動腹腔蠕動,改善腹腔內(nèi)臟氣血循環(huán)。 ②“氣按丹田”是逆型腹式呼吸法的呼氣動作,在氣呼出時腹部反而向前下方膨突。 意思是氣呼出時,用意識把內(nèi)氣按佐于丹田。 它的作用是培育丹田內(nèi)氣,為貫通任脈督脈及運氣入四肢打好基礎。 練“氣貫丹田”是為了肺能多納氣。 練“氣按丹田”是為了應用。因為在技擊發(fā)勁及點穴放外氣時,都是應用”氣按丹田”的呼氣動作的。它也可以應用到各項體育競賽的基本功。 另外“氣按丹田”的練功方法對防治疾病、保健強身都有很大的好處。 「八 字 勁 (八字馬步功)」 姿勢及練法:面向正南,兩腳分開一大步,成八字形馬步,膝蓋對齊腳跟,小腿與地面成垂直,兩手臂向兩側(cè)平舉與肩平,手掌向下微向后,指尖略豎與耳平,微寓起意;絲毫不可用力;氣按丹田、神指尖、氣浮則止。 一字勁、八字勁除姿勢外;呼吸和內(nèi)氣運行基本與銅鐘勁相同,但內(nèi)氣運行的強度比銅鐘勁大。 初練時兩大腿發(fā)脹酸痛,先少練幾分鐘。以后漸漸增加,練功時間最好晚上睡前練一字勁及八字勁,早上練銅鐘勁,練后對神經(jīng)衰弱、失眠、多夢、消化不良、足痿無力效果很好,并能透表發(fā)汗。它又是以下動功的基礎。”中老年人及身體衰弱的人可練八字勁,馬步可以高點。不要練一字勁。 銅鐘勁;八字勁練功時都是站著不動的,歷以統(tǒng)稱定勁。分開來講,是定銅鐘勁,定八字勁。但里面都在運動,是隨著“氣按丹田、神貫元首”的呼吸運動,使“內(nèi)太極”陰降陽升,丹田起伏開合來帶動全身經(jīng)絡和內(nèi)臟取得:陰陽平衡、氣血調(diào)和的作用。 姿勢的改變,同時使運動量增強。而這三步靜功的功法原理都是“外八卦、內(nèi)太極”、“外靜內(nèi)動”。 「分 力 法 (即直力、橫力法)」 姿勢及練法:八字勁大馬步。 動作:兩手分開與肩平,掌心微向外,即定八字勁姿式;兩手掌心向下漸合至腿力,然后將掌心翻轉(zhuǎn)向上,臂伸直向前平舉,掌與肩齊,略寓捺意,再將手掌心反轉(zhuǎn),輕輕垂下至腿邊,手背向上。掌心向下,虎口略斜向上,然后分開向左右舉至肩平,指尖略豎與耳平,即還原八字勁姿式,反復運行,氣浮而止。 「陰 陽 手」 預備姿勢與動作及練法:面向正南,站銅鐘勁姿勢,先須平心養(yǎng)氣、靜慮寧神,然后左足向左踏出一大步,成丁八字馬步,兩手同時向左運同,左手手心向下微向左運至肩平,指尖略豎,是為陰手,右手手心向上微向前,運至臍平,是為陽手。 轉(zhuǎn)向右方時,先將重心移到右腳,左腳尖翹起,以腳跟為軸將左腳尖轉(zhuǎn)向左前方,然后將重心移左腳,右腳尖翹起,將右腳尖在轉(zhuǎn)腳的同時,兩手自左向下而上,劃一半圓形,此時右手為陰手,左手為陽手。身眼步須隨之而轉(zhuǎn),式與左方相同。 「單 手」 預備姿勢與步法均與陰陽手相同。 動作:左腳向左方踏出一大步成丁八字馬步,兩手向內(nèi)抱起至胸前,成十字手(左手在內(nèi),右手在外)。兩手同時向下向兩側(cè)分開慢慢過出,左手向左運至肩平,提尖略豎與耳平;右手手心也向下同時向右運至臍平。在兩手分開的同時,眼視左手指尖。 然后轉(zhuǎn)向右方,兩手再向內(nèi)抱起至胸前成十字形(右內(nèi)左外),兩手掌向下內(nèi)兩側(cè)分開慢慢運出,右手運至肩平,指尖略豎與耳平,左手向左后運至臍平。 在兩手分開的同時,左腳尖轉(zhuǎn)向左前方;右腳尖轉(zhuǎn)向右方,身眼步同時轉(zhuǎn)向右方,眼視右手提尖,反復運行,氣浮而止。 「花 交 手」 預備姿勢及步法均與陰陽手相同。 動作:左足向左踏出成丁八字形大馬步,同時兩手臂交叉向前后運出,右手向前,手心向上,運至肩平,左手向手,手心向下,運至臍平,運到時兩手即同時翻掌,左手向前,運至肩平,右手向后,運至臍平,反復行之,氣浮為止。(運至肩是與身成90°,運至臍平是與身成45°。兩手象走路時一樣。慢慢運動,呼吸即銅鐘勁第二步吸法。五個動作都是逆呼吸意念,在掌心與指尖)。 「洗 肩 法」 預備姿勢:丁八字形大馬步。 動作:右手向右伸出與肩平,手心向上微向左,手向內(nèi)平劃一圈,曲肘收到胸前手心向內(nèi)至肩膀時,手心轉(zhuǎn)向下微側(cè)手至胸前平屈時,即向下伸,左右手交換行之,行時須腰隨脊轉(zhuǎn),眼隨手轉(zhuǎn),腰與肩須輕松,切勿板滯,氣浮則止。 洗肩的作用,把肩關(guān)節(jié)韌帶洗松,使之靈活,便以運氣到達指尖。 對肩周炎有特效,肘腕關(guān)節(jié)炎都有防治作用。 「四 門 走 馬」 預備姿勢:面向正南,頭正身直,氣按丹田,眼神隨手轉(zhuǎn)動,兩馬平排隨人大小而定。膝蓋對齊足尖。 動作:左足向左踏出一步(腳尖向東),同時右腿跟隨一步(腳尖向西南),兩手自下而上按順時針方向轉(zhuǎn)一圈,再同時向左運了,左手心向下與肩平,指尖微寓起意,右手手心斜向上與臍平,臂伸向東南方,式為平馬;接著左腳向北退半步(腳尖向東北),右腳向南進一步(腳尖向南)。同時左腳跟隨一步,在轉(zhuǎn)步的同時,兩手自左上向下按逆時針方向轉(zhuǎn)一圈,再同時向右運出,方法同前,右手與魔乎,左手與肪平,眼神隨手轉(zhuǎn)動,如此按方向周而復始四面旋轉(zhuǎn),進退行之,氣浮而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