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運動方案 生物都要經過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及死亡過程。人類的生長發育在20~25歲達到成熟期,個別器官成熟較晚,約在30歲左右。至成熟期各種生理功能達到最高功能儲備、活力及潛力狀態。 此后,各種生理功能、代謝功能及形態結構逐漸出現生物衰老表現。一般在20~30歲時老化速度較緩,至60~65歲老化速度加快。老化速度個體差異較大,有的老年人至60歲已老態龍鐘,有的仍精力充沛,而且同一個體的不同系統各器官的老化速度也不同步,一般簡單功能,如心臟搏出功能、腎臟的排泄功能等老化較慢,而復雜功能,如神經系統的反應時間、身體的適應能力等老化速度較快。這種差異與遺傳、營養、職業、生活方式、體育鍛煉、文化程度、心理狀態、環境因素及社會因素等有關。
事實上,人的衰老主要是病理因素造成的早衰。 如果排除病理因素,人的壽命將達一百歲以上。因此,我們不可消極對待,而要盡可能減少或消除外在因素的影響,強身健體,以延長壽命。中老年人健身時,了解中老年期各組織器官的生理解剖特點及功能特點,是很有裨益的。 隨年齡增加,一般至30歲左右各系統及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漸出現減退的表現,60歲左右減退速度明顯加快。 另外,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使心肌供血受到影響及心肌代謝有害產物積累對心肌的衰退也有影響,使得心肌實質細胞數目減少,脂褐素沉著,心肌纖維化及淀粉樣變等程度加重,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心血管系統生理功能削弱,心臟承受力下降。 中老年人與心血管機能相關的疾病發生率遠較青年人為高。體力活動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減少與心血管機能相關的疾病的發生率。腦力勞動者較體力勞動者冠心病發病率高這一常識也表明了體力活動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30歲左右后隨年齡增長心臟功能逐漸減退,心率減慢或加速,因人而異。心搏出量自20歲每年下降約1%,心臟指數即單位體表面積的心輸出量,成人為3.0~3.41/(min*m2),每年下降0.79%。至60~70歲時,心博出量可減少30%~40%,各器官的血流分布隨之減少,但減少的程度不同,腦及心肌血減少程度較輕。 由于心肌供血漸減,使心肌細胞內亞細胞結構發生變化,細胞內出現脂褐質沉著,致使心肌細胞數逐漸減少,而心肌細胞為有絲分裂后細胞,丟失后不能再生,只能增加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致使心肌束增大,代償心肌細胞的丟失,發生這種變化的心肌代謝能力低、利用氧的能力及代償能力等均降低。 老年人至80歲左右,左室壁較30歲者增厚約25%,心瓣膜也增厚且變硬,所以心肌重量隨年齡增長其減低程度最輕。心臟儲備能量降低,僅相當于40.歲時的50%。心肌的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和收縮性均減低,由于心臟的順應性減低,致左室舒張末壓較高,對負荷的代償能力減低,最高心率與最低心率差變小,左室功能降低,對應激的反應時間延長。老年人易發生心律不整,多為室上性早搏,可達93.9%%,室性早搏較少僅為44.9%。主動脈增寬,彈性下降,使全身循環適應性降低,肺動脈彈性也逐減致影響肺循環的適應性。毛細血管也發生改變,單位面積功能性毛細血管數減少,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外膜原纖維膠原化,毛細血管管腔變小,致毛細血管代謝率下降。靜脈也發生硬化。隨年齡增加出現不正常心電圖(ECG)可達50%~60%,以ST一T出現異常及心律不齊者較多見。
1. 視覺 : 老年人視覺一般均下降,這與感受器的老化和調節能力減退有關。隨年齡增加,一般40歲以后,角膜及晶體屈光能力發生變化,晶體外包膜變硬,失去彈性,眼的遠近調節能力減退,致出現老視眼。若晶體及其包膜發生蛋白質變性,出現混濁,影響視力,即所謂的老年性白內障。 老年人暗適應差,當急速進入暗室內時,瞳孔散大遲緩,視網膜邊緣細胞功能低下,較年輕人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適應,看清周圍事物。老年人視野隨年齡增長而變小。 2. 聽覺: 人至老年,對高頻音聽力衰減。主要由于感受器耳蝸管萎縮,內淋巴畸變,螺旋神經節萎縮。延髓、腦干的聽覺中樞和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退化及萎縮。老年人聽力下降,早期往往自己未能覺察。 3. 味覺 : 隨年齡增加,到老年期舌表面的味蕾即味覺細胞減少,致味覺感受性逐漸減遲。老年人主要以咸味閾值升高,其他酸、甜、苦閾值的明顯改變尚未見報道。 4. 腦的老化: 腦細胞為有絲分裂后的細胞,出生后其數量就不再增加,但腦細胞體及核繼續發育,30歲左右發育成熟,此后隨年齡增長,腦細胞逐漸老化,至60歲后,由于腦細胞老化,腦重量可減少50~ 近有報道神經細胞突觸也選擇性地減少。腦細胞減少,導致腦萎縮、腦室擴張、硬腦膜增厚、蛛網膜纖維化,神經纖維變細,萎縮退化。亞細胞結構也發生變化,神經元纖維的神經細絲及微管均發生聚集。細胞核的DNA肽鏈可出現斷裂。突觸的囊泡內儲存的神經遞質如乙酰膽堿(ACh)、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opamine))、5一羥色胺(5-HT)及α一氨基丁酸(GABA)隨年齡增加逐漸減少,或釋放發生障礙,或突觸后膜的相應受體減少,使遞質不能及時地和受體結合,減少了突觸與突觸間的信息傳導。細胞膜受體減少,影響激素與受體結合,減低了對激素的反應性,使神經傳導信息的節律減弱,并影響垂體各種促激素的功能,導致神經體液調節發生紊亂。 最復雜的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對腦的老化最敏感,甚至影響尿便排出及體位的控制。當應激反應時通過下丘腦調控體內平衡的功能降低,易發生虛脫。 腦的血液循環在30歲以后逐漸減慢,血流量減少。腦血流圖顯示腦血流阻力增加。腦血流量與舒張壓及脈壓呈負相關。腦血流阻力與收縮壓、舒張壓、脈壓呈正相關。由于腦耗氧量減少,直接影響腦能量儲備,導致功能減退,尤以感覺的傳入功能降低,導致智能、運動及神經調節的改變,表現為運動的敏捷度差,適應能力減低,易出現意外事故。
5. 脊髓的老化: 30歲以后脊髓的重量逐年減輕,至70歲脊髓的神經細胞大部分出現退行性變,后索及后根變性明顯。 與此相關,周圍神經系統傳導速度隨年齡增加逐漸減慢,深部腱反射減弱,甚至消失,如老年人的跟腱反射及腹壁反射消失者較多。而病理反射增多。感覺功能,除上述視、聽、味覺改變外,根據定量檢測,觸覺及溫覺的兩點辨別覺及震動覺的閾值齡增加逐漸升高,尤以深部感覺更為明顯。腦脊液(CSF):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腦萎縮逐漸明顯,致腦與顱骨之間的空隙加大,腦脊液的量隨之增加。 人在老年期,知識積累與越來越多的腦細胞參加工作,使人工作、生活能力加強。但在其背后則有著隱患。神經元細胞衰老或損傷后不能再生,腦血管隨著動脈硬化的積累而狹窄,腦的營養狀況越來越不樂觀。 中年后期以后,這種趨勢更明顯了。腦細胞數目減少,而且腦細胞開始萎縮,其蛋白質、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及轉換率也大大降低,神經纖維也出現退行性變。老年人大腦重量有所下降,大腦皮層表面積比年輕時減少10%。由此引起腦活動能力降低,如記憶力下降,較易疲勞,睡眠不好,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反應遲鈍,不易接受新事物,有的甚至出現老年性癡呆等。 總之,中老年人呼吸系統功能降低,表現為肺通氣量、肺活量的降低,肺殘氣量增加,動脈血氧含量降低等。即使不存在呼吸系統的慢性感染性疾病,隨年齡增加,至老年期胸廓也會逐漸出現變形,胸廓前后徑增加,與左右徑的比值增大,肋間隙加寬,胸骨前突,胸椎后突,各肺葉所占空間擴大,明顯變形,最明顯時肺泡呈非破裂性擴大,有人稱此為老年性生理性肺氣腫。肺功能隨之逐漸減退。
隨著年齡增加,鼻前孔向前外方開口,從側面觀察鼻道呈凸字形,氣體通過時易形成反向逆流,形成渦流,對氣流產生阻力,通氣不暢,老年人常用口呼吸,導致口干,影響睡眠,并失去鼻的瓣樣作用,致使上呼吸道防御功能減弱并降低肺通氣效應。 2. 喉頭: 隨著年齡增加,喉頭上皮逐漸出現角化和間質水腫,喉頭防御功能減弱。由于聲帶逐漸萎縮,發音變細變低。 3. 氣管: 老年人氣管軟骨出現鈣化,氣管粘膜纖毛上皮逐漸增生、增殖、萎縮,出現鱗狀上皮化生,粘膜固有層肉芽形成、纖維化透明性變,致支氣管的管腔變小,支氣管壁的粘膜和其他各層均出現萎縮,并見由原纖維細胞轉化的杯狀細胞增生,杯狀細胞分泌亢進,分泌較大量略粘稠的液體,致老年人的痰量增加。 從肺葉至末梢的支氣管軟骨均可見鈣化,以肺下葉較明顯。肺泡也隨年齡增加逐漸擴大,肺泡中隔退行性變性,由于肺泡管及肺泡的擴張,形成老年性肺氣腫。肺泡間質的結締組織的膠原彈性蛋白增加,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增生、肥厚并斷裂,使肺組織變硬,彈性減小;再加上肺泡間隔或內皮細胞及上皮細胞的基底膜間有凝縮彈力板或膠原等均可隨年齡增加而增生進一步促使肺組織變硬,彈性變小。肺動脈阻力隨年齡逐漸增加,肺動脈與主動脈相同,也發生粥樣硬化,但肺動脈壁內Ca2+含量低,硬化較主動脈硬化輕,支氣管動脈逐漸增生,與肺動脈形成吻合支,靜脈內膜膠原細胞增生可見于肺靜脈及細小靜脈。支氣管周圍的間質淋巴結增生,支氣管粘膜下淋巴管擴張且吻合,與深層間質淋巴管的吻合數量增加。 另外,如上述胸廓變形呼吸功能減退、胸廓順應性減小、腹壁肌及隔肌的肌力減低,及肺泡管和肺泡的擴張,致生理的死腔和殘氣量隨年齡增加逐漸加劇等綜合作用,導致肺功能降低,肺活量可降低40%左右。 老年人呼吸節奏可見短暫性呼吸中止及周期性深吸氣。氧消耗量逐年減少,吸入氧的分布不均勻及肺循環受到一定限制,最大通氣量僅為年輕人的60%,但與換氣無關。因肺泡面積減少,肺泡氣體交換的彌散功能降低,致血氧飽和度下降,動脈血氧分壓(PaO2)減低,且隨年齡增加而明顯減低。 胃腸道功能的下降影響機體營養的攝取,對于健康有很大的不良影響。 1. 口腔: 隨年齡增加,牙齒易脫落,原因為隨年齡增加,齒齦及齒根逐漸發生萎縮所致。舌表面味蕾易發生萎縮??谇徽衬ど掀そ腔黾?,神經一肌肉反射障礙,唾液分泌減少,易發生口干,這些因素導致老年人易出現吞咽困難,并易發生口腔粘膜潰瘍。唾液的pH降低,唾液中淀粉酶活性減弱及唾液腺激素分泌減少等因素,導致對食物消化不利。 2. 消化器官: 食道蠕動及胃排空速度均減低,消化系統分泌功能從初老期已開始下降,游離鹽酸及總酸度均下降,至老年期可下降40%~50%。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如唾液中淀粉酶、胃蛋白酶、十二指腸中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均隨年齡增加逐漸減少分泌,此外腸道血管粥樣硬化的出現等各種因素,使老年人胃腸消化及吸收均發生功能減弱的征象,對各種營養主動及被動吸收均減少,其中以鈣、鐵、糖更明顯。胰分泌的脂肪酶減少,導致腸粘膜對脂肪吸收減少。 雖對蛋白質吸收也差,但對機體所需的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吸收反而增加。另外隨著年齡增加,胃粘膜可發生腸上皮化生,男性可達80%,此種改變可致胃鹽酸分泌減少,甚至無鹽酸分泌,即萎縮性胃炎。因腸蠕動減弱,老年人易出現便秘。 胰的生理功能改變較肝臟輕,隨年齡增加,胰的重量輕度減低,具有外分泌功能的腺細胞數減少,胰液的分泌量逐減,但胰液內各種消化酶及碳酸氫鹽等含量均無明顯變化。 雌激素的降低還與女子絕經后動脈硬化進程加快,以及骨質疏松發病率高有關。此外,中老年人Ⅱ型糖尿病、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等也與內分泌系統年齡階段性變化有關,前列腺素(PG)可由多種細胞合成,前列腺素(PG)減少,促使老年人發生動脈硬化。40歲后性腺隨年齡增加功能逐減,雄激素分泌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病率增加,但男性至高齡仍保留精子生成功能。 正常人血液系統包括血液、骨髓、肝臟、脾臟、淋巴組織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除淋巴細胞外,血液中其它細胞的壽命或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如紅細胞在血液中的壽命平均為120天,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為10小時。血細胞不斷更新,造血組織不斷增殖分化,是新生細胞的來源。在衰老過程中血紅蛋白僅輕度減少,紅細胞平均容量、紅細胞脆性及鐵蛋白均增加; 骨髓紅細胞攝取鐵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正?;蛏缘陀谇鄩涯?,;中年以后胸腺、脾臟、扁桃體重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淋巴細胞減少所致。此外,全身淋巴結中的淋巴細胞和淋巴濾泡也減少;T、B淋巴細胞發生功能變化,抗原刺激下免疫球蛋白產生明顯減少,可能導致中老年免疫功能減退,易發生惡性腫瘤和各種感染。中年以后,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性和積聚性增加,可能是中老年人易發生血栓和栓塞的原因之一。 造血的紅骨髓容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青壯年在應激情況下黃骨髓可轉變成能造血的紅骨髓,使機體迅速提高造血功能,而中年以后這種應激能力下降。 1. 骨骼肌變化特點: 人到中年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增生的發生率及程度也逐漸增高。中年后期,四肢的長骨骨端及椎體等處常見骨質疏松,特別是更年期婦女,由于內分泌特別是性腺機能的變化,骨質增生與骨質疏松常常給人增添痛苦。進入老年期,骨質疏松與增生,以及關節軟骨的進行性變,關節囊及韌帶的硬化,使得關節活動幅度下降,甚至關節畸形,給生活帶來痛苦與不便。 進入老年期后骨骼成分與青年時期比,也有很大的不同。骨有機成分減少而無機成分增大,韌性降低,脆性增加,與骨質疏松一起,易導致老年人骨折。骨骼變化的同時,肌肉也出現退行性變。肌細胞萎縮,肌力下降,肌肉重量下降,常使老年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適宜的身體鍛煉可使骨骼與肌肉代謝加強,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同時也增加骨的彈性與韌性,延緩骨的老化。 隨著年齡增加,肌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間水分增加,細胞萎縮,肌肉失去彈性。功能減弱。由于肌組織間纖維組織增生,肌肉呈假性肥大,功效減低。同時肌腱韌帶也出現萎縮且僵硬,使肌肉功能進一步減低。 2. 骨關節: 骨的生成與吸收中年后出現負平衡,呈骨質疏松改變,表現為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減少變細,Ca2+沉著減少。股骨的骨質疏松主要在股骨頸部,大粗隆及粗隆間部。脊椎部分骨質疏松也較明顯。隨著年齡增加,關節的膠原結構改變,軟骨素含量減少,致彈性降低。組織變性,軟骨變薄、缺損。關節囊結締組織增生、韌帶退行變及纖維化。導致關節運動及活動范圍縮小。 這說明機體針對外來抗原產生抗體的能力減弱了。 而另一方面,機體對自身抗原產生抗體的能力亢進,血清中自身抗體升高,故中老年人易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紅斑狼瘡等。免疫監視機構的識別與清除能力下降,從而使老年人疾病發病率增高。 1. 細胞免疫: T細胞功能一般首先老化,T細胞絕對數及相對數均輕度減少或不變。T細胞功能降低。根據動物實驗,老年動物的造血干細胞受電離輻射后恢復較差,說明DNA修復酶活性減低。根據以上的變化,提示老年期細胞免疫功能降低。 2. 體液免疫: 老年期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總量無變化,但其各型分布異常,即IgA IgG含量增加,IgM減少。血清中天然抗體減少。而老年人的自身抗體和單株細胞系免疫球蛋白增加。自身抗核酸、平滑肌、線粒體、淋巴細胞、胃壁細胞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在老年人的組織中檢出率均增加,提示白細胞內免疫功能調節發生紊亂。突出的表現為特異性抗體反應發生障礙,產生抗體的細胞總數及所產生抗體的總量并未見顯著改變。此外,老年人對一般皮膚試驗的抗原及遲緩皮膚過敏試驗的反應均差。 40歲后,皮膚出現老年斑、白斑等。且隨年齡增加而加重。皮膚血管對外界溫度改變的舒張及收縮的適應能力減弱。毛發變細且脆,逐漸由于色素脫失變灰或白。一般粗發易變白,而細發易脫失。 中年以后發胖的人數也較其它年齡段的多。特別是女性更容易發胖。其原因可能與絕經期后性腺激素分泌的改變以及神經精神調節失常有關。除了內分泌因素外,中老年人發胖可能與退休后活動較少(或因身體狀態不佳而活動監視),社會壓力驟然減輕、生活較安逸等有關。近十幾年來人民生活條件提高,中老年發胖者增多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些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視。體脂增大引起肥胖,是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的溫床。加強體力活動,控制體重是中老年保健的一個重點。 人不活動時新陳代謝減弱,血液循環減慢,肌肉松弛,胃腸蠕動與吸收減弱,呼吸變淺,各組織器官將發生退行性變和機能衰退。 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當進入中老年時期以后,由于新陳代謝明顯降低,各器官的功能就逐步發生了一系列老年性改變,科學研究已證明,老年人機體的結構和功能仍然存在著提高和改善的可能性,合理的體育鍛煉,使機體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為全身的組織細胞提供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組織細胞的代謝,增進各器官、系統功能對運動負荷的適應,以減輕機體的老年性退變及減慢其發展進程,使老年人的生理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從而達到推遲衰老和增進健康的目的。由此可見,體育鍛煉對中老年健康有明顯影響和效益。 經常鍛煉的老年人,其骨骼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增強骨骼的物質代謝,防止無機成分的丟失,改善其與有機成分的比例,使骨的彈性、韌性增加,骨外層密質增厚,內層的松質結構發生適應性變化,使骨質更加堅固,可承受更大負荷。這有利于增強骨骼的抗折斷、彎曲、壓拉、扭轉性,從而能預防老年性骨骨質的疏松,預防老年性骨折,延緩骨骼的衰老過程。 此外,運動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環,增強骨骼的物質代謝,保持并提高骨的彈性和韌性,從而延緩骨細胞老化進程。文獻報道一組長期練習太極拳的老人與同年齡對照組比較,脊柱骨質疏松發生率為36.6%和63.8%。經常運動可加強關節的堅韌性能,提高關節的彈性、靈活性和協調性,對防治老年性關節炎,防止關節附近肌肉萎縮、韌帶松弛、滑液分泌減少和關節強直等均有效,實驗表明:進行12周牽拉和舞蹈練習,肩關節的柔韌性就提高了8%。 肌肉工作能力降低是衰老的重要標志之一。 經常參加運動,肌纖維將變粗,堅韌有力,肌肉內能量儲備增加,其利用率 也得到提高,肌纖維的收縮性,傳導性,反應性都得到改善。據報道:練習太極拳的老人肌肉工作能力下降要比不練拳的延緩10~20年。 另外,體育鍛煉能降低血脂,減少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還可使血壓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變慢。老年人在運動時,身體耗氧量增加,對血液循環的要求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心臟的工作負荷,與此同時,心臟冠狀動脈循環血較平時增加,保證了心肌氧氣及營養物質的供應,經常參加鍛煉可大大推遲心血管系統的老化過程,增強心血管機能,使心肌收縮力量加強,心臟輸出量增加,運動還鍛煉了血管收縮和舒張功能,加強血管壁細胞的氧供應,促進代謝酶活力,改善血液脂質代謝,降低血脂,延緩血管硬化,有助于控制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及防治老年性高血壓、冠心病,特別是進行耐力訓練對老年人的有氧能力明顯提高。 肺泡體積逐漸增大,肺的彈性支持結構蛻變和呼吸肌力量減弱。 鑒于此,肺的通氣、換氣功能都會下降而影響氧的運輸能力。而經常參加鍛煉可增加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增加肺通氣量,提高肺泡張開率,保持肺組織的彈性、胸廓的活動度(預防肋軟骨骨化),延緩了肺泡活動不足而加厚的老化進程。系統鍛煉可使安靜時的呼吸頻率減少到8~12次/分,潮氣量增加而出現呼吸機能"節省化"的現象,并且肺活量均比一般老年人為大,改善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增加吸氧能力,從而提高全身各內臟器官的新陳代謝。此外,經常室外鍛煉對防治老年性支氣管炎及哮喘也有一定作用。 因腦動脈硬化癥是由于血液內膽固醇含量過高所致。研究證明,體育活動可使血液總膽固醇含量降低,特別是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性膽固酵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從而清除沉積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 防止動脈血管硬化。老年人堅持體育鍛煉能延緩腦動脈硬化過程,使腦動脈血中氧含量升高,改善腦細胞的氧供應,從而減輕萎縮,通過肌肉活動可以刺激和調整大腦皮層神經活動過程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縮短反應潛伏期,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保持旺盛精力,精明果斷、動作迅速、準確、有力,并能有效地提高工作能力,使人精神愉快樂觀。 三、中老年人的運動處方 對于40歲以下、有鍛煉經歷的人可以不做遞增負荷試驗(GXT),較自由的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但對于40歲以上,沒有鍛煉經歷的人來說,制定運動處方必須慎重,必須顧及個體的健康狀況、危險因素、行為特點、個人目標的及運動經歷。對不同個體健康狀況進行客觀評價是制訂運動處方的基礎。譬如對健身運動參加者的運動負荷中心率、血壓的測定;對運動負荷中的主觀反應、運動負荷中的心電圖檢查;以及對健身運動參加者的功能能力的測定都是制訂運動處方的重要參考依據。 制定運動處方時必須體現一定的靈活性,而不能過分的嚴格,過分精確,比如完全依賴對各種測試結果的計算,而應根據個人健身鍛煉的不同目標靈活掌握,根據個體對健身鍛煉的反應和對運動的適應情況進行必要的修正。這是因為:不同的個體對急性運動的生理反應不同;不同的個體對運動訓練的適應速度不同;不同的個體體質及身體結構不同,訓練的結果也不同;不同的個體的生活習慣不同,對運動處方所規定的行為方式的適應速度亦不同。 運動處方的根本目標是改變健身鍛煉參加者的生活方式。換言之最佳的運動處方是最有助健身鍛煉參加者獲得健康生活方式的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按鍛煉對象,可分為兩類: 一是治療性運動處方,主要用于某些疾病和創傷康復期的患者,使醫療體育更加定量化,個別化。 二是預防性運動處方,主要用于健康的中老中人及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希望參加體育鍛煉者,主要是預防某些疾病(冠心病、肥胖病等),防止過早衰老。 按鍛煉器官系統也將運動處方分為兩類: 一類是心臟體療鍛練運動處方,以提高心肺功能為主,用于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病等內臟器官疾病的防治、康復及健身。 另一類是運動器官體療鍛練運動處方,以改善肢體功能為主,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運動器官功能障礙,及畸形矯正等。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可按照鍛煉者的年齡、性別、過去鍛煉經歷、主觀愿望及客觀條件,選擇走、慢跑、有氧體操、交誼舞、騎自行車(最好采用可加阻力的固定自行車)、游泳等耐力項目,也可選用球類運動及我國傳統康復手段如:導引養生功、太極拳、武術套路、扭秧歌等進行鍛煉,此外,還可選用爬山及力量訓練等形式進行鍛煉。 在確定運動強度之前,必須考慮以下因素:個人的身體素質水平、是否服用了影響訓練的藥物、心血管意外和骨關節損傷的危險性如何、個人的興趣愛好、個人的客觀目標。 計算靶心率常用以下方法: 1. 直接最大心率百分數法: 2. 儲備心率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