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略(五):書學鼎盛的隋唐書法
隋代楷書,承傳北朝墓志之精華,脫略更多的鋒棱而日趨溫雅,若《龍藏寺》、《董美人》、《賀若宜》、《蘇孝慈》、《龍華寺》、《昭仁寺》、《孟顯達》等,已開唐人楷書之先。隋人章草書《出師頌》,今見者有寫本和拓本,其用筆簡率中兼得老到。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則承前啟后,為真草范本。
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杰"。初唐楷書范本,碑刻有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皇甫誕》,虞世南《孔子廟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師》,薛稷《信行禪師》以及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等,而歐陽詢行書《卜商讀書帖》、《夢奠帖》、《張翰思鱸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筆法。
盛唐,書家群起,風格紛呈。李邕行楷書平中見奇,優游不迫,若《葉有道》、《岳麓寺》、《云麾將軍》、《法華寺》等皆是。張旭草書一出,徹底變革了"二王"草書的理路,縱橫跌宕,若《肚痛帖》、《古詩四帖》皆是,遂有"顛張"、"草圣"之譽。顏真卿楷書熔鑄古今,若《多寶塔》、《東方朔畫贊》、《麻姑仙壇記》、《顏勤禮》、《顏氏家廟》、《告身帖》等,雄渾豪邁,一幅盛唐氣象;至如其行草書墨跡,有著名的"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稿》、《爭座位》,以及《劉中使》、《湖州帖》、《送劉太沖》等,以楷法為基,收放得宜,法度森嚴,為后世推崇,其中《祭侄稿》更被譽"天下第二行書"。懷素狂草書,下筆連綿不絕,鼓蕩而下,若《自敘帖》、《食魚帖》、《苦筍帖》,與張旭比肩,合稱"顛張狂素",至如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則沖和雍雅,尚有幾分章草馀意,可窺其草法變化之來源。孫過庭墨跡《書譜》,既是草書法帖,又是空前的書論杰作。
中晚唐書家柳公權,又筑一重鎮,作品若《玄秘塔》、《神策軍》、《蒙詔帖》、《送梨帖跋》等,骨峻氣遒。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頻仍,文事廢弛,迨楊凝式出,書壇方為之一振,其作品若《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熱帖》,超脫清逸,別有異趣。
唐人擅篆隸者,有李陽冰、韓擇木、徐浩、史惟則、尹元凱、李隆基等。唐詩人中,雅善書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跡鮮有流傳,因此賀知章《孝經》、杜牧《張好好詩并序》等彌足珍貴。
隋唐墨跡中,名家之作固可珍貴,但敦煌隋人寫經楷書《大般涅槃經》,唐人寫經草書《因明入正理論后疏》等,均揮灑自如而妙合法度。
唐代著名書法家
1、歐陽詢(公元557-641)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
虞世南說他"不擇紙筆,皆能如意"。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 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云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于初學。后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于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其主要作品有:
化度寺碑:
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碑立于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楷書35行,行書33字。原石久佚。 此碑書法筆 力強健,結構緊密。早《九成宮》一年而書,故風格極相似,但謹嚴有余 舒展不足。元趙孟俯評論云:"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 邕禪師塔銘》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綱對此碑書法評價極高, 認為此碑勝于《九成宮醴泉銘》。贊譽雖嫌過頭,但可以說明此碑的書法 確有其獨到的地方。
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碑》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 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瑫?4行,行49 字。 此碑用筆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 穩健。明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虞恭公碑:
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 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楷書36 行,行 77字,碑額陽文篆書"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虞恭公溫公碑"十六字。明趙 涵《石墨鐫華》評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 不在二碑之下。"并嘆:"時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誠然, 歐陽詢所書《虞恭公碑》已達到了藝術的化境,細觀次碑書法已脫離了" 歐體"在《九成宮》,《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嚴謹的特征,而更趨于自然流暢。此時歐陽詢作楷書已能隨心所欲,運筆自如。
張翰思鱸帖:
亦稱《季鷹帖》,歐陽詢書。行楷書,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 米。后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 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 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 譽也。'" 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 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于取勢,綽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皇甫誕碑:
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稱《皇甫君碑》。唐于志寧撰文,歐陽詢書。此碑現在陜西西安,無書寫年月??瑫?8行, 行59字。碑額篆書"隋柱國宏議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赌挚焓隆分^此碑立于隋朝,當為歐陽詢早年所書。此碑在明代已斷為兩截。
《皇甫誕碑》用筆緊密內斂,剛勁不撓。點畫重在提筆刻入,此為唐初未脫魏碑及隋碑的瘦勁書風所特有的筆法特點。楊士奇云:"詢書骨氣勁峭, 法度嚴整,論者謂虞(世南)得晉之飄遺,歐(陽詢)得晉之嚴整。觀《皇甫 誕碑》其振發動蕩,豈非逸哉?非所謂不逾矩者乎?"翁方綱說:是碑由 隸成楷,因險絕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筆最見神采,未遽藏鋒,是學唐楷 第一必由之路也。"
此碑用筆研潤,雖為歐陽詢早年作品,但已具備了"歐體"嚴整、險絕的 基本特點。明王世貞云:"率更書皇甫府君碑,比之諸貼尤為險勁。是伊 家蘭臺(歐陽通)發源。"楊賓在《大瓢偶筆》中說:"信本碑版方嚴莫過 于《邕禪師》,秀勁莫過于《醴泉銘》,險峭莫過于《皇甫誕碑》,而險 絕尤為難,此《皇甫碑》所以貴也。"
夢奠帖:
歐陽洵以楷書名,其實他的行書也很出色,其中以《夢奠帖》為最佳?!秹舻焯啡Q《仲尼夢奠帖》,七十八字,無款,但流傳有序。郭天錫 在跋中曰:"此本勁險刻歷,森森然如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折深得二王風 氣,世之歐行第一書也。"
2、虞世南(公元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
虞世南幼年學書于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 二王"及智永筆法。虞世南為人沉靜寡欲,志性剛烈,議論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書法,筆勢圓融遒勁,外柔而內剛。論者以為如裙帶飄揚,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虞世南傳世的書跡有:
孔子廟堂碑:
為虞世南撰文并書寫。原碑立于唐貞觀初年??瑫?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 三世后裔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 一片平和潤雅之象。
汝南公主墓志:
此帖無款,傳為虞世南書,亦有人認為是舊摹本。紙本,行書18行,共222 字。此帖書法溫潤圓秀,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 書:"瀟散虛和,姿態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 法。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寫到"戩"字時,虛其"戈"令世南補之,然后拿給魏征看。魏征說,圣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可見虞世南書法造詣之深了?!度昴瞎髂怪尽非皫仔写_實與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相一致,具備了含蓄深沉, 外柔內剛,凜然不可犯的風度??上Ш蟀氩縿t流于荒率,疑為偽作,不無道理。此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藝術中國 http://www./
3、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
藝術中國 http://www./
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稱褚河南。
他的書法學王羲之、虞世南?!短迫藭u》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_ http://www./
其主要作品有:
倪寬贊:
《倪寬贊》墨跡,傳為褚遂良書(亦有人認為是歐陽詢書),真偽 尚無定論。然此書頗得褚書三昧??瑫?0行,共340 字。宋趙孟堅評論此帖 說:"容夷婉暢是河南晚年書。"明楊士奇評云:"評者認為字里金生,行 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而詹景鳳則謂:"燥而不潤,覓貶天趣。" 此帖原跡現在臺灣。
藝術中國 http://www./
雁塔圣教序:
亦稱《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 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18行,行42字。后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運筆上則采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 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瑾評此書云:"美女嬋娟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余態。"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絲。能將轉 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I http://www./
陰符經:
大字墨跡,傳為褚遂良書。紙本,楷書96行,共461字。傳為褚 遂良所書的《陰符經》尚有小楷和行書兩種刻本流傳于世,字跡皆很小,難窺廬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題:"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書"。很有可能是 唐代學褚書的偽作。即便如此,大字《陰符經》也不失為書法精品。此帖不 但具備了褚體楷書的特點,還與"唐人寫經"極其相似行筆起落多參以寫經 史,寫得自然古樸。元楊無咎云:"草書之法千變萬化,妙理無窮。今 褚中令楷書見之,或評之云,筆力雄瞻,氣勢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為 楷書,萬文韶刻?,F所選為前石拓本?!堆闼ソ绦颉肥亲钅艽眈宜炝伎瑫L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 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范。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
4、薛稷(公元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是魏征的外甥,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少保,世稱薛少保。
他書法學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 足見他"銳精臨仿"?!稄V川書跋》說他"其師承血脈,則于褚為近。至于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成一家"。這就是宋徽宗瘦金書之所由出。有《信行禪師碑》傳世。
其主要作品:
藝術中國 http://www./
信行禪師碑:
唐李貞撰文,薛稷書,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原石久佚,僅有清何紹基舊藏剪裱本,現存1800余字。此碑書法瘦勁妍媚,下開宋徽宗"瘦金書"之先河。清吳荷屋云:"用筆之妙,雖青瑣瑤臺合意之作亦不過是過。"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然是褚書的面目,然于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不失為唐楷佳品。
f http://www./
5、陸柬之(公元1045-1105)
I http://www./
江蘇吳縣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書法早年學其舅,后學"二王"。后人稱其"晚擅出藍之譽"。他的書法遺跡傳世者甚少?!督{帖》有陸字廿五字,又有行書陸機文賦一卷。其書法,趙孟俯以為"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我們看陸書《文賦》墨跡,亦如陸機《文賦》論文所稱"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有逸氣,逸筆,直追"二王"。
其主要作品:
藝術中國 http://www./
文賦:
行書,前李東陽篆"二陸文翰",沈度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 ",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流傳有緒。趙孟俯跋云:"右唐陸柬之 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人之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稀耳。"此卷書法多自蘭亭中來,超逸神俊。有跋云:"其戈波之法,雖得虞秘書而變化不拘,自成一體,殆有逼永和遺跡者矣。"
藝術中國 http://www./
6、李邕(公元678-747)
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的字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于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缎蜁V》說:"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又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葉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將軍碑》為其代表作。他的筆力遒勁舒放,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蘇東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俯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其主要作品:
藝術中國 http://www./
麓山寺碑:
亦稱《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書,唐開元十八年 (公元730 年)立,在湖南長沙岳麓公園。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碑額陽文篆書"麓 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筆法挺拔,氣勢縱橫。黃庭堅評其書 曰:"氣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損相半,使子敬復生 不過如此。"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歷來于《李思訓碑》并稱為 李邕的書法杰作。
http://www./
李思訓碑:
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 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云麾將軍碑》,李邕撰文并書?!独钏加柋诽崎_元八年(公元 720年)六月立。行楷書30行,行70字。此碑書法勁健,凜 然有勢。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云:"李北海書《云麾將軍碑》為其第一。 其融液屈衍紆徐妍溢一法《蘭亭》。但放筆差增其豪,豐體使益其媚,如盧詢下朝,風度閑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
3 http://www./
7、張旭
字伯高,吳郡人,世稱張長史,生卒年月不詳。
他得書法得之于"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于創造,那么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他能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于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梢哉f,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于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
藝術中國 http://www./
其主要作品:
http://www./
肚痛帖:
無款,傳為唐張旭書。草書6行,共30字。明王世貞跋云:"張 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 》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從刻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 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 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虬出霄漢,夏云出嵩華"的氣勢。
郎官石拄記:
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 十九年(公元 741年)立,在陜西西安。《郎官石拄記》書,原石久佚,傳世 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彌足珍貴?!豆沤穹〞贰分^:"張顛草書見于世者,其縱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獨楷書,精勁嚴重,出于自然。書一 藝耳,至于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見于世則此序尤為可貴也。"明趙涵 《石墨鐫華》謂此記"筆法出歐陽率更,兼永興,河南,雖骨力不遞,而法 度森嚴。"有贊云:"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 神逸","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此石宋時已 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古詩四貼:
《古詩四帖》傳為張旭所書。紙本,草書,寫在五色箋上,共40行??v28.8厘米,橫192.3厘米。前兩首詩是庾信的"步虛詞",后兩 首為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原跡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 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 "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 文學家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所云:"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從草書焉發之。"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無纖巧浮華 之筆。
藝術中國 http://www./
終年帖:
唐張旭書。唐蔡希綜《法書論》云:"( 張旭)乘興之后,方肆 其筆,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則群象自由,有若飛動,議者以為張公亦小王之再出。"由此可見,他的草書迥異于"不激不厲"的大王書風,而取法于"縱逸不羈"的王獻之。其駭目驚心的壁書和屏書,今已蕩然無存,草書作品《終年帖》等尚可從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為張旭的作品是公認的。如此難得的墨跡,留給后世的是那如駿馬奔馳,倏忽千里,如云煙繚繞,變幻多 姿的藝術形象。
十五日帖:
唐張旭書。唐代韓愈曾贊道:"往時旭善草書,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華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 端倪。"這是歷代書論中指出書法寫神達情的最精彩的論述。他仿佛告訴人 們,正因為有了張旭的狂草,中國書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擴展?!段?論》嘗云:"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以此論欣賞張旭草書,會發現書論和書作是如此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