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BTV北京衛視養生堂20111125期,李忠《蟲藥總動員》3螻蛄 蟋蟀治療水腫。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常見于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分泌失調,癌癥以及營養障礙等疾病出現的水腫。
常見病因
(一) 全身性水腫
1.心源性:心肌病、縮窄性心包炎、三尖瓣關閉不全及狹窄、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臟病等。
2.肝病:肝硬化、肝癌、慢性活動性肝炎等。
3.腎性:腎病綜合征、急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衰竭等。
4.營養代謝障礙:蛋白質營養不良、維生素B1缺乏癥等。
5.內分泌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類制劑、垂體前葉腺瘤或某些異位腫瘤分泌過量ACTH、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婦女經前期水腫、妊娠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
6.其它:老年性水腫、特發性周期性水腫、高溫環境下水腫、嚴重營養不良補充營養時的水腫等。
(二)局部水腫 淋巴管阻塞、靜脈阻塞、變態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炎癥性腫脹、動靜脈瘺等。
1.炎癥、外傷、血管或淋巴管受壓引起的水腫:胸部廣泛手術后的手臂水腫與手術損傷或阻斷淋巴系統有關,靜脈內注射刺激性藥物引起的靜脈炎也可致水腫。有四肢動靜脈瘺者,因壓力較高的動脈血流直接流向靜脈,可能造成淺表靜脈曲張、充血和水腫,瘺管部位有搏動、震顫和血管雜音。病變血管部位較深者體征少,診斷有賴于血管造影。
2.股靜脈阻塞多見于產后婦女,以左側多見。病情進展緩慢,患者感下肢繃緊,有動脈痙攣時全下肢腫脹、蒼白、皮膚呈紫紅色網狀紋,股三角區壓痛明顯,可摸到條索狀、觸痛明顯的股靜脈。下肢靜脈瓣功能不全病人除有下肢水腫外,還可見下肢靜脈曲張。
3.上腔靜脈阻塞:見于縱隔內腫瘤和淋巴結腫大等,水腫限于頭、頸和上肢,病人臂靜脈壓升高。
4.淋巴水腫:常見于絲蟲感染、結核、子宮頸癌、腹股溝部惡性腫瘤等。
5.偏癱:偏癱側可發生水腫,可能因該側的血管運動神經纖維受損或淋巴與靜脈引流減少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