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沈陽,長在沈陽;學習和工作直到退休也沒離開過沈陽,實實在在地勘稱為老沈陽了。但老沈陽也常遇到新問題。
年初的一天,在公共汽車站,一位外地在沈陽工作的年輕人問我“西順城怎么走?”當我詳盡地向他介紹了路線之后,沒想到他又追問我,“沈陽市的東、西、南、北順城路,順的是什么城?”— 說實在話,我這個老沈陽面對這古老的話題也不盡茫然。中國解放時我才四歲,兒時的記憶就象剛解放時的老沈陽的古城墻一樣:殘垣斷壁,支離破碎。為此,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并收集了一些老照片以餮后人。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記載:“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遼東都指揮使司指揮閔忠督建沈陽城。” 這里的“城”特指“城墻”,明時城墻建成后,城墻周長9里10步,高2丈5尺,城以中心廟為中心點,內為駐兵。明洪武21年建設沈陽城墻主要用于抵御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軍事攻擊。這是建造沈陽城墻的最初目的。據記載,嘉靖22年(公元1543年)擴建沈城,北側“安定門”更名“鎮邊門”(九門,就在白塔小學對過),加固后的北門軍事防御能力更強。公元1610年以后的十幾年間,在后金與明代的數年征戰中,沈陽明城墻除北門外,幾乎全部被毀壞。
盛京城八門對八街
那么,盛京城究竟什么樣?據記載,現在中街的道路格局保留了原來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陽路與正陽街、朝陽街就是在原來貫穿城市的四條“井”字道路基礎上擴建的。四條道路將故宮圍在中間,與四條道路相對應的就是8個進出城的城門。城的東向,北為小東門(內治門),南為大東門(撫近門)。城的南向,西為小南門(天佑門),東為大南門(德盛門)。城的西向,北為小西門(外攘門),南為大西門(懷遠門)。城的北向,西為小北門(地載門),東為大北門(福勝門)。
此圖中央正方型為老沈陽的城墻,共有九個城門,我小時常聽大人講“上城里去”就是進入這個正方型里面去。我幼兒時的家就在西順城路的大西邊門里。
這是奉天“大西門”城墻

此圖為城里中街,老沈陽人的購物中心。
這是奉天南站前廣場

這是沈陽的和平區購物中心—太原街老聯營公司。老奉天稱之為-春日町。日本租界。

老奉天的小東門市場。

老奉天的大東門城墻

從此圖可見老沈城的城墻還很巍峨壯觀

從此圖可見老太清宮的御賜石碑文革后都不見了。

老奉天的“懷遠門”

新沈陽九十年代修建的新“懷遠門”毫無相似之處

奉天老“撫近門”

新沈陽九十年代修建的“撫近門”基本保持了原貌。

張學良投資興建的原“東北大學”舊址
、

老奉天的“魁星樓”

老奉天的“鐘樓”

老奉天的“鼓樓”

文革時期的沈陽市政府大樓廣場,老奉天時為日本憲兵總部。

老奉天人們出行時最奢侈的交通工具—馬車

當時奉天唯一的一條現代化交通工具—磨電車。僅從沈陽站——大東門。

三十年代奉天南站廣場

老奉天的胡同



老奉天的“西順城路”

奉天城的性工作者


老奉天的三個老字號,內金生鞋店,會升東帽店,萃華金店。
努爾哈赤進沈陽后,沒有立即著手修建,而是向西進攻,僅在城內靠著鎮邊門內(即九門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設一個簡單的“居住之宮”。后金對沈陽城墻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后。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來城墻的基礎上建設新城,將城墻加厚、加高、加固;將明朝的四門改為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時的十字街變為井字街。明朝原來最為牢固的北門在戰爭中毀壞最小,又因離努爾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時得以保留,成為第“九門”。此時老沈陽城內除故宮外,還有汗王宮、11座王府、六部衙門、廟宇等。
由此可見沈陽的城墻,是個明清復合體。自明到清,修城的目的逐漸有所不同。由明朝單純的防御目的到后金的簡單“居住之所”,再到皇太極后期,其建城主要是將沈陽作為皇都來修的,包括后來的沈陽幾個大邊門,即'八門八關'出于社稷考慮。這個城墻便是沿留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消失的人們熟知的“老城墻”。
現在的南、北順城路,東、西順城街所圈定的范圍就是老沈陽城的大致范圍。這些街路就是在原護城河的大致位置上修建的。
老城墻和城門的消失
至于老城墻和城門的消失,可以說 ,老城墻從被毀壞到最終消失,幾乎是從清朝末期開始的,一直沒間斷過。因沒人管理沒人修繕,大多的城磚老百姓都給運家里建房了。大規模的拆城墻,僅在1929~1930年有過一次。當時老百姓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人在碑下走,水在橋上流”。說的是人們要通過現在正陽街、朝陽街與中街路交會處的鼓樓、鐘樓,需要從鐘樓、鼓樓下面穿過去。這種交通狀況在當時成為阻礙,沒辦法讓汽車通行。鐘樓鼓樓及老城墻的幾個城門、城墻被有組織地拆除,城墻磚也在此期間大規模流落民間。
解放后,中央政府為發展北京交通,擬拆除北京的城墻。當時中國權威的建筑學家,梁啟超之子—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分別上書哭諫中央領導,并游說中央政協委員呼吁保留北京老城墻,建議辦公機構遷到市郊,否則五十年后你們會后悔的!!!但在那一言九鼎的特殊年代里,專家學者的聲音是微弱的。當時周恩來總理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勸說并安撫了梁思成。
老沈陽的城墻雖然不是解放后破壞的,但解放初沈陽的老城墻在多年失修的殘垣斷壁的基礎上進行整修是完全可以的,但有北京老城墻命運的先轍,沈陽老城墻的拆除就順理成章了。
城墻猶如皇宮的衣服或鎧鉀,北京和沈陽的老城墻拆除后,大小皇宮赤裸于人們的視線中。皇帝的新衣乃至舊衣統統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