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美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現象,揭示地理規律的詩句。這些詩句對增強我們的地理審美觀、正確地理解地理規律、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大有幫助。現本人從浩瀚的詩名中摘選其冰山一角作以分類說明如下: 一、描述名山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說明泰山是齊魯大地上最高的山。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說廬山瀑布之壯美。 二、描述河流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說黃河的發源地地勢十分高。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說長江的天門山一段水流湍急。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說明湘江的流向是從南自北流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浙江即錢塘江,八月是是錢塘潮最壯觀的時節。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是說當時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極小。 三、描述湖泊的: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是說洞庭湖及其周圍的地區山清水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四、描述交通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是說四川一帶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難有聯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說當時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是說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兩者之間可以通航。 五、描述節氣的: “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明。”:這里的“露從今日白”:,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 六、描述天氣、氣候的: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是說我國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大,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它地方卻十分寒冷。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是說我國春季普遍存在著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的情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四川巴山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氣。 “人間四月菲芳盡,山寺桃花如盛開。”:說明了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這一氣溫分布的規律。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 “五月天山雪,開花只有寒。”:一是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的道理,二是說明天山海拔高。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說明在同一時刻,不同的地方天氣是不相同的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說明我國春季氣溫多變、不穩定的特點。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說玉門關位于我國的非季風區,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很難到達這里。 七、描述月相的: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農歷的初三時,月亮的形狀是弓形的,屬于上弦月。 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枝頭,人約黃昏后。——滿月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上弦月 八:描述植物分布: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是說紅豆這種植物只生長在南方,北方沒有。從而說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區域性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說荔枝這種水果只生長在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而且,它的保鮮期短,不便于儲運。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溫帶大陸性氣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快行冷鋒的影響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劉元載《早梅》)——不同坡向對植被的影響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帶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準靜止鋒的影響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衰皆自然”(《》) ——地球公轉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謁山》) ——地殼變動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季節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月相變化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長歌行》) ——水循環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豐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之成為現實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從長江三峽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陽,然后到洛陽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 ——地域性 “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淮南子》) ——地域性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水循環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殼變動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通過水循環,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軾《赤壁懷古》) ——波浪的侵蝕作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盆地夜間氣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迎風坡易形成降水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漢樂府《敕勒川》) ——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在當時的條件下,東吳的船是怎么樣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生物循環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冬季風的影響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在此地附近 “向陽石榴紅似火,背陰李子酸透心”(《》) ——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 ——沙漠景觀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洞庭湖景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梅雨天氣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交通運輸條件對商業的影響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送瘟神》)——地球自轉 唐詩中的地理知識 作者:王 盛 來源:中國基礎教育網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溜”,那么我可以這樣說“細讀唐詩幾遍,地理知識自見”。從唐詩中不僅能學到很多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學到不少的地理知識。 一、描寫地形的詩句如: 李白的《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渲,崖轉石萬壑雷。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此詩生動地描寫了四川省西部崎嶇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崍山等山脈屬于橫斷山脈的部分,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地形非常復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該地區的地形特征。地勢高低起伏,導致道路只能圍繞山峰盤旋,所以歷來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 二、描寫氣候的詩句如: 1、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后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季風是由于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2、描寫平原與山地氣候差異的詩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 三、描寫河湖的詩句: 1、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前二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頭面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2、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由于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四、描寫自然景觀的: 1、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飛峙于長江南岸,鄱陽湖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詩描寫的是我國著名的東岳泰山。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座落在山東丘陵之中,周圍山地高低起伏,低山連綿,唯泰山突穎面出,海拔1532米,為山東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號稱五岳之首。泰山歷受各朝帝王重視,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進行封禪,表示改制應天,以告太平。歷代文人學士亦慕名而來,留下不少贊美泰山的詩篇和題字或游記。以致泰山成為聞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另外,還有描寫植被、物產、田園風光的等等,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其實,唐詩中的知識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我只是從地理角度去閱讀和理解,這只不過是唐詩寶庫中的蒼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識需要我們去發掘。
詩詞與地理
古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優美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現象,揭示地理規律的詩句。這些詩句對增強我們的地理審美觀、正確地理解地理規律、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大有幫助。現本人從浩瀚的詩名中摘選其冰山一角作以分類說明如下: 一、描述名山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說明泰山是齊魯大地上最高的山。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說廬山瀑布之壯美。 二、描述河流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說黃河的發源地地勢十分高。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說長江的天門山一段水流湍急。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說明湘江的流向是從南自北流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浙江即錢塘江,八月是是錢塘潮最壯觀的時節。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是說當時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極小。 三、描述湖泊的: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是說洞庭湖及其周圍的地區山清水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四、描述交通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是說四川一帶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難有聯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說當時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是說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兩者之間可以通航。 五、描述節氣的: “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明。”:這里的“露從今日白”:,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 六、描述天氣、氣候的: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是說我國南方和北方氣候差異大,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它地方卻十分寒冷。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是說我國春季普遍存在著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的情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四川巴山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氣。 “人間四月菲芳盡,山寺桃花如盛開。”:說明了地勢越高氣溫越低這一氣溫分布的規律。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 “五月天山雪,開花只有寒。”:一是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的道理,二是說明天山海拔高。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說明在同一時刻,不同的地方天氣是不相同的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說明我國春季氣溫多變、不穩定的特點。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說玉門關位于我國的非季風區,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很難到達這里。 七、描述月相的: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農歷的初三時,月亮的形狀是弓形的,屬于上弦月。 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枝頭,人約黃昏后。——滿月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上弦月 八:描述植物分布: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是說紅豆這種植物只生長在南方,北方沒有。從而說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區域性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說荔枝這種水果只生長在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而且,它的保鮮期短,不便于儲運。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溫帶大陸性氣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快行冷鋒的影響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 (劉元載《早梅》)——不同坡向對植被的影響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帶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準靜止鋒的影響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衰皆自然”(《》) ——地球公轉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謁山》) ——地殼變動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季節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 ——月相變化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長歌行》) ——水循環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豐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之成為現實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從長江三峽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陽,然后到洛陽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 ——地域性 “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淮南子》) ——地域性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水循環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殼變動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通過水循環,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軾《赤壁懷古》) ——波浪的侵蝕作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盆地夜間氣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迎風坡易形成降水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漢樂府《敕勒川》) ——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在當時的條件下,東吳的船是怎么樣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生物循環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冬季風的影響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在此地附近 “向陽石榴紅似火,背陰李子酸透心”(《》) ——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 ——沙漠景觀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洞庭湖景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梅雨天氣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交通運輸條件對商業的影響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送瘟神》)——地球自轉 唐詩中的地理知識 作者:王 盛 來源:中國基礎教育網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溜”,那么我可以這樣說“細讀唐詩幾遍,地理知識自見”。從唐詩中不僅能學到很多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學到不少的地理知識。 一、描寫地形的詩句如: 李白的《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渲,崖轉石萬壑雷。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此詩生動地描寫了四川省西部崎嶇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崍山等山脈屬于橫斷山脈的部分,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地形非常復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該地區的地形特征。地勢高低起伏,導致道路只能圍繞山峰盤旋,所以歷來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 二、描寫氣候的詩句如: 1、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后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季風是由于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2、描寫平原與山地氣候差異的詩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 三、描寫河湖的詩句: 1、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前二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頭面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2、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由于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四、描寫自然景觀的: 1、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飛峙于長江南岸,鄱陽湖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詩描寫的是我國著名的東岳泰山。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座落在山東丘陵之中,周圍山地高低起伏,低山連綿,唯泰山突穎面出,海拔1532米,為山東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號稱五岳之首。泰山歷受各朝帝王重視,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進行封禪,表示改制應天,以告太平。歷代文人學士亦慕名而來,留下不少贊美泰山的詩篇和題字或游記。以致泰山成為聞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另外,還有描寫植被、物產、田園風光的等等,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其實,唐詩中的知識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我只是從地理角度去閱讀和理解,這只不過是唐詩寶庫中的蒼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識需要我們去發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