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中心區域,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均證實在豫西晉南一帶,考古發現其代表性文化,是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 經歷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000 年的發展到了龍山文化末期,黃河流域許多氏族部落先后進入更大規模的軍事聯盟時期,形成了一批在古史傳說中很有影響的軍事集團,產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神化了的酋長,如黃河下游的皋陶氏、伯益氏,黃河中游的顓頊氏、帝嚳氏,渭水流域的炎帝神農氏,淮河流域的太皞氏等等。這些大的軍事集團經過數百年的交流與融合,大約在公元前 22 世紀之前,各自成為城邦制的軍事酋長國。黃土高原的黃帝部落集團統轄下的六個巨大的部落聯盟,成為活躍在陜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區最強大的力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代。 夏代的經濟生產比以前有了顯著的提高,反映在物質文化上更加豐富。豫西地區的二里頭文化,是夏代中心區域的代表性文化。從二里頭文化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看出夏代社會經濟的基本狀況。 二里頭文化于 1953 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王村遺址發現,當時出土的遺物不多。自 1954 至 1957 年,在洛陽東干溝村附近又曾幾次發現這種文化的墓葬與灰坑。這個遺址的晚期堆積中發現有青銅小刀和青銅錐,器形和鑄造工藝都很原始。從地層關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這種文化的年代晚于人們熟悉的河南龍山文化,又早于商代,這種文化的特點及其所處的時代,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很快,在鄭州洛達廟、鞏縣稍砦、偃師灰咀和二里頭、澠池鹿寺、陜縣七里鋪等地都發現了這類古文化遺存。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二里頭遺址的大規模科學發掘,資料越來越豐富,許多碳 14 測定數據集中在公元前 21—前 15 世紀。考古界遂把這種文化定名為二里頭文化,并做為夏文化的主要討論內容。 20 世紀 80 年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陜西省東部各地都有發現,已達 100 多處。這些遺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宮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銅器冶鑄、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銅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經濟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由于夏文化是許多地區不同氏族集團交融的產物,在這廣闊的地域內,各地的二里頭文化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豫西地區的二里頭類型、晉南地區的東下馮類型、豫北冀南地區的下七垣類型、豫東地區的下王崗類型。這些不同類型,是不同淵源的龍山文化時期氏族部落文化傳統承襲發展的結果。 在夏文化的中心地帶分布的是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為夏王朝所直接統治,其它類型則可能是與夏人聯密切或有姻親關系的方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