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經 不被理解的財富
2011年8月5日 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葡萄園 曹連標是這個葡萄園的主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組織工人趕鳥。 曹連標:“這就是鳥害,你看鳥把我的葡萄全部吃掉了吧。你看,你看,好端端的葡萄就給鳥吞掉了,沒有了,你說要趕吧。” 記者:“鳥一年要吃你多少葡萄?” 曹連標:“一年一畝地最低要被它吃掉100斤葡萄。” 為了防止這些鳥偷吃,曹連標特意在大棚之間拉起了這樣的防護網,可貪吃的鳥還是讓他防不勝防。 曹連標:“這網有的地方有小洞,他要鉆進去吃我的葡萄,我們一敲盆的時候它就跑出來了,這個門子開著,鳥聽到聲音馬上就出來了。”
曹連標今年59歲,這片葡萄園是他從2008年開始建起的。如今,他的葡萄不用出門就可以銷售一空,價格是一般葡萄的好幾倍,最貴的賣到了50元一斤。短短三年時間,曹連標成了當地公認的葡萄大王。可如此風光的一個人,他的親人對他卻是一肚子的不滿。 曹連標的妻子:“心里受不了,反正就是心里對他有意見。” 曹連標女兒曹富艷:“覺得父親和我們界限劃得這么清,真的很傷心。” 曹連標女婿馬如彥:“我們私下里不和他來往,不和他說話,整天不想見他,搞不清他頭腦里到底想什么。” 年近花甲,曹連標開辟了當地葡萄經營的一種新模式,為此,他被評為2011年江蘇省勞動模范。面對榮譽和財富,家人為什么對曹連標一肚子意見呢?這讓記者感到意外和不解。經過進一步了解得知,原來,曹連標為了創業,竟然以離家出走相逼,又與女兒簽訂了父女合同,可謂怪招頻出,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故事還要從曹連標與葡萄結緣說起。
曹連標是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的一位普通農民。1984年,32歲的曹連標承包下23畝土地,在當地第一個規模種植起了葡萄。很快夫妻倆嘗到了豐產、豐收的喜悅,曹連標也被當地人稱為“葡萄大王”。 時光荏苒,時間來到1999年,15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到期了,傾注曹連標多年心血,蒸蒸日上的葡萄事業戛然而止。 曹連標:“當時失去這片土地,心里面空空蕩蕩的,從一個創業者變成了一個失業的農民,地沒有了,當時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土地,心里面感到相當煩躁不安。” 這個人名叫張柏林,在得知曹連標的處境后,2000年,登門聘請曹連標做了自己的技術顧問。 那時,張柏林擁有200多畝蔬菜種植基地,經營常年虧損。在曹連標的建議指導下,張柏林逐漸改種葡萄,每畝地純收入3000多元。 然而,到了2006年的時候,人們發現一直做技術顧問的曹連標,情緒變得很反常。這也成為他日后拿出全部積蓄,在56歲時還孤注一擲決心創業,引來一家不滿的導火索。 曹連標:“自己的心里整天悶悶不樂,精神山上很不正常。老板也認為我這個人好像是變了,不像以前那么認真負責了,變得不安分了,整天想往外面跑。” 原來,曹連標在做技術顧問的同時,還兼管銷售。當時,張柏林的葡萄園里種的都是一些大路品種。2000年以后,我國葡萄種植產業發展很快,品種不斷更新,曹連標這位“葡萄大王”的葡萄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葡萄經銷商李學榮:“大家議論,這個怎么能稱為葡萄大王呢,葡萄質量不過關了,現在都是要好的品種,追求好的質量。” 葡萄經銷商張大明:“個時候都是大路貨,沒有注冊商標,我們都不銷售他的。” 曹連標:“再喊你葡萄大王都沒有用,這個商販,他是不認你葡萄大王不葡萄大王的,他最重要的是認你葡萄的品質,他能多賺到錢,你就是他的舅爺。”
風言風語刺痛了曹連標的神經,他悄悄地到北京、山東等地考察了一番,沒想到,此行讓曹連標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曹連標回來后,聲稱他帶回了一個好方法,可以把一斤葡萄賣到50元,張柏林說什么也不肯冒險按曹連標說的去做。 2008年,曹連標得知老家界首鎮有200多畝土地對外承包,為了那個財富夢想,當時已經56歲的他決定二次創業,拿出所有積蓄包土地種葡萄。在當時的界首鎮,曹連標的舉動如同一聲晴空炸雷。 曹連標的女兒曹富彥:“快要60歲的人了,還要找罪受。” 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村民戴宏發:“何必呢,家里的錢也夠花了,何必要大膽地去搞,冒這個風險。”
界首得標村黨委書記陳樹根:“他說北方不是有個吐魯番,南方有個連標葡萄園,大家都覺得他是在瞎吹。你和吐魯番怎么好比。” 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村民張春明:“大家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曹牛。他第二次回來投資的時候,歲數也大了,大家不相信他。” 因為那個葡萄經營的先進理念,年近花甲的曹連標不顧反對,放棄每年十幾萬元的穩定收入,冒險開始二次創業。然而就在他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因為一個誤判,險些一開始就宣告失敗。 原來,曹連標以600元一畝的價格承包下225畝土地后,開始一項項地做資金預算,但結果讓他大為吃驚,曹連標第一次感到了害怕。 曹連標:“哎呀,我只有幾十萬的資金就要做五百萬的事情,簡直是天方夜譚,我能不能把這個事情做成,我自己都在和自己打問號。” 面對300萬元的資金缺口,曹連標震驚了。當初,他對這次創業的預算是200萬元,拿出全部積蓄約100萬元,憑借幾十年種葡萄的信譽和人脈,再籌集一百萬元不成問題。但當他發現竟然還有300萬元的缺口時,曹連標感到騎虎難下。土地已經承包下來,只能使出渾身解數,多方借錢融資,曹連標提出讓兩個女兒女婿入股,每人出資20萬元,與自己合伙經營。 曹連標:“我也就是逼上梁山了,這么大的面積靠我一個人種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下定決心,你們回來更好。” 曹連標憑借對葡萄市場的判斷,和對那個先進經營理念的信心,他相信最終一定可以成功,不會讓孩子們吃虧。可是,當時女兒女婿都有自己的工作,收入穩定,自然不肯放棄自己的生活,回家來種葡萄。曹連標見狀,心生一計,設法用利益誘惑孩子。 曹連標:“我的葡萄能賣五十元一斤,當時不這么說,他們是不會回來的,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我們不信的,在我們這個地區,10塊錢可以買3斤,50塊錢一斤誰來買。我們街上賣葡萄的多了,5塊錢一斤差不多,50塊一斤那還得了。”
孩子們把父親的話當做吹牛,并沒有屈服于利益誘惑。曹連標見一計難成便又生一計。 曹連標:“當時一氣之下,說你們再不回來我就離家出走,看你們回不回來。” 曹連標女婿馬如彥:“沒把他放心上,老人這么大歲數了哪跑。我老媽打電話說他把行李都收拾好了,準備走了。” 事情鬧到離家出走的份上,孩子們只好回老家幫助父親共同打造財富夢想。為了湊上每人20萬元的股份,小女兒家把房子做了抵押。 為了那個夢想,曹連標又做出了一連串讓孩子們無法理解的事情,曹連標的心里對孩子們懷有深深的愧疚。他知道自己只有一條路,只有證明那個先進理念是正確的,把葡萄園經營好,才能對孩子們釋懷。
孩子們回來半年后,曹連標發現,自己雖然是把孩子的人給叫回來了,但孩子的心卻并沒有放在種葡萄上面。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頭腦里面整天想的就是在外面,沒把這個事情當做一回事情。” 2009年1月的一天,曹連標悄悄請來了律師趙宏星,讓趙紅星起草一份父女合作協議,協議里對責任劃分,利益分配,違約處罰都寫得明明白白。 律師趙宏星:“讓我起草這個協議的時候,我就講了,你們都是家里人,未免這個做法從親情上給人家一種不理解。” 這就是那份合伙協議,當女兒女婿看到這份協議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曹連標的女兒曹富艷:“覺得父親和我們界限劃得這么清,心里真的很傷心,而且把我們姐妹倆得界線也劃得很清,心里挺別扭。”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老子和閨女女婿分得這么清楚,肯定讓人家笑話,所以我們一直保密這件事情,私下里他來往說話。整天不想見他,搞不清他頭腦里整天在想什么。” 曹連標為什么要與女兒女婿簽這樣一份協議,這份協議在日后給曹連標一家引來了怎樣的風波? 其實,曹連標制定這份合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增加孩子們的責任心,提高工作中積極性。孩子們不肯在協議上簽字早在曹連標的預料之中。 2009年的除夕,當時葡萄園處在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工地上有很多建材、需要有人留守。曹連標讓工人、女兒、女婿回家過春節,自己獨守在一個簡陋工棚里。 除夕晚上下起了大雪,小女婿不放心曹連標獨自留守工棚,跑來工地換岳父回家,可走到工棚外時,小女婿被眼前的情形怔住了,他甚至沒敢驚動岳父,就悄悄地返回了家。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下著大雪,我偷偷過來看他,他坐在床上面,掉著眼淚,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沒有驚動他。這么大歲數了掉眼淚,要是給我們小孩子看到肯定不好看。讓他心里更加心酸,這么大歲數流淚在自己孩子面前。” 馬如彥把除夕夜看到的景象告訴了妻子和姐夫一家,從那一刻起,孩子們體會到了父親創業的辛酸,從心底里理解了曹連標對葡萄事業的熱愛,和對創業成功的渴望。新年過后,一家人在合伙協議上簽了字。從那以后,孩子們的工作態度認真了,他們把種葡萄當做了共同的事業,與父親齊心協力打造葡萄園。 2009年春天,曹連標選擇種植了醉金香、美人指等20多個優質葡萄品種。2010年,葡萄豐收了,然而曹連標并沒有去市場賣,堅持要用采摘的模式銷售。 從那時起,像這樣的文藝表演,每當葡萄成熟的時候,曹連標的葡萄園里都會舉行,目的就是吸引游客。采訪過程中,曹連標告訴記者,就是他的這身打扮,也是專門為吸引顧客打造的。 曹連標:“今天有很多的游客要過來,光靠我這一張嘴巴恐怕要吃不消,所以帶上了耳麥。帶著墨鏡,就是為了給游客和小朋友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0年葡萄銷售額近100萬元。掙了錢本來是件高興地事兒,可是女兒、女婿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這問題又出在了父親曹連標和那份合伙協議上。 協議中在工資分配一條中明確規定,在償還完所有債務之前,每年每人只能領取5000元的生活費。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這上面寫的很清楚的,看看,每年只付5000塊錢,等債務還清以后,那沒有商量余地的,必須要等到債務還清,我不知道這個債務還要還多久。” 當時,曹連標投入的500多萬元中有近300萬元都是借款,可曹連標卻把錢大把大把地用在了看似和葡萄毫不相干的事情上。 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村民:“有人在議論,老曹這個人葡萄還沒種得怎么樣,又搞這行又搞那行。雖說是種葡萄。我看其他比葡萄的投入還多。”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你看他今年又搞了樹雕,又搞了文化長廊,和葡萄沒有關系,特別讓人費解,我不知道他搞這些干什么,好不容易賣葡萄掙了錢,他全花這上面,有意見,心情特別不好。” 在孩子們眼里,曹連標打造文化長廊、修建雕塑的行為純粹瞎折騰,對他的做法十分不滿。 2010年,曹連標去了一趟日本,回來后,行為變得更加古怪,孩子們也跟在他屁股后頭忙活得團團轉。首先,曹連標在葡萄園里鋪上了這種被他稱為“紅地毯”的墊子。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不鋪,葡萄還是賣這么多錢。我鋪了紅地毯,他葡萄還是那么多錢一斤,他也沒漲價啊,每天晚上都要拖回去洗。” 曹連標:“客人過來采摘葡萄走在紅地毯上,給人一種尊貴的感覺。” 記者在葡萄園里發現了很多這樣的小動物,讓我們意外的是,曹連標說這些用來給葡萄聽音樂的音響。
曹連標的女婿馬如彥:“他說給葡萄聽音樂,還不如說給人聽好一點,這葡萄能聽音樂嗎,特麻煩,我們每天早中晚三次,還要給它開。” 曹連標:“客人進來采摘葡萄走著紅地毯,給他一種相當尊貴的一種氛圍。” 其實,曹連標修樹雕、造景觀長廊,接著又給葡萄聽音樂、鋪地毯等等,這些都是為了那個先進的葡萄經營理念,曹連標要打造的就是集休閑、娛樂、采摘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葡萄園。 江蘇省葡萄協會會長徐衛東:“觀光葡萄園是現代葡萄產業發展的一個方向,這種形式不僅賣產品還賣環境,一方面為農民農業轉型提供了新的示范典型,同時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休閑場所和休閑方式。” 現在,曹連標的葡萄園里還修建了農家樂、垂釣等休閑、娛樂設施。當人們專門到這里來度假時,曹連標總會像現在這樣像游客介紹自己的葡萄。葡萄園里的紅地毯、動物音箱,這些小細節也給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客:“走在這個紅地毯上有種VIP的感覺,價格也能夠接受,還是比市場上的葡萄要好吃。” 游客:“周末沒事了,一家人到這里度假,順便摘些葡萄回去挺好的。” 如今,曹連標的葡萄園里有20多個品種,從7月到11月分階段銷售,足不出戶就可以將葡萄銷售一空,價格從每斤15元到50元不等,今年開園后的2個月時間里,曹連標已經賣出了100多萬元的葡萄,同時農家樂帶來的收入也十分可觀。不久前,曹連標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范,人們發現當年的那個葡萄大王又回來了。 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村民:“現在我們這里提到老曹這個人都豎起大拇指,他也給我們界首鎮提供了一個亮點。” 曹連標的女婿:“我現在還是贊成他,他這個人確實比較有眼光,能抓住商機。”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