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理論在肝胃疾病中的應用
發表者:蔡小平
氣機升降理論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氣機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形式,升降法的應用對臨床實踐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肝膽屬木,在志為怒,性喜條達而惡抑郁,主疏泄氣機;脾胃屬土,在志為思,位居中焦,升清降濁,司氣機平衡。“肝木乘土”、“土壅木郁”指明了肝與脾胃在病機上的密切聯系,闡述了肝郁氣滯導致中土不調、脾胃邪實壅滯氣機的病理變化,說明肝胃病變常相互影響,可見肝胃同病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證候。,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中醫腫瘤科蔡小平 1 升降相因是肝胃協調的重要基礎 升降運動,不僅存在于宇宙之間一切有生命的活動之中,而且貫穿于整個生命的始終,人居“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體生命活動自然不離升降運動。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水津運行之道。凡人體營衛運行,經絡貫通,精微輸布,津液氣血流通,清濁分別,糟粕排出,無不依賴于臟腑氣機的升降運動。只有升降相因,肝胃功能才能得以協調,機體新陳代謝才能得以正常進行。肝氣的升發條達,有賴于肺胃之氣的肅降;胃氣的和降下行,有賴于肝脾之氣的升發。若肝失疏泄,胃氣隨之上逆,胃氣不降,氣機隨之郁結。因此升降相因是肝胃協調的重要基礎,也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形式。 2 升降失調是肝胃不和的病機關鍵 肝氣橫逆犯胃,多由情緒急躁,肝氣亢盛,肝用太過所致。《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論》論胃氣不降治法中指出:“陽明胃氣以息息下行為順……乃有時胃氣不下行而轉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因急躁多怒,肝膽氣逆上干……而胃受肝膽沖氣之排擠,其勢不能下行,轉隨其排擠之力而上逆。”闡明了肝氣犯胃的病因病機。《醫原·內傷大要論》指出:“嘗見情志怫郁,悲傷憂思過度,心陽郁結,而肝、脾、肺之氣亦因之郁結。肝葉撐張,則為脹、為痛,多怒、多煩。脾 不輸精,肝不行水,則生痰、生飲,噯腐吞酸,食減化遲,大便作燥,不燥則瀉。”闡明了肝郁滯脾、壅胃的病因病機。可見情志不暢,升降失調是肝胃不和的病機關鍵。 3 風火痰瘀是肝胃病變的病理因素 肝氣的條達舒暢,上升適度,氣機暢達,血行不致瘀滯,才可保持人體血液貯藏、調節的正常功能。正如《血證論》云:“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充和調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若氣機不暢,升降失調,可導致肝陽上亢而化風,氣郁日久而成火,血脈不利而為瘀,津失輸布而生痰。可見風火痰瘀是肝胃病變中氣機失常的主要病理因素。肝氣犯胃的病理演變過程有四種轉變形式,一者肝郁日久,氣郁化火,而致肝胃郁熱;二者肝氣郁結,氣不行血,或病久入絡,氣滯血瘀;三者肝木克土,中運失職,痰濁內生;四者肝失疏泄,胃氣不降,郁熱濁氣上逆,陽化風動,易致頭痛眩暈諸疾。亦提示了風火痰瘀是肝胃病變的病理因素。 4 升降法則是肝胃疾病的治療大法 脾胃居于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但其主要功能的正常與否,取決于肝的升發、肺的肅降。《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土得木而達。”《血證論》也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征,在所不免。”升降理論指導著肝胃疾病的臨床實踐,諸如疏肝理氣法、和胃降逆法、行氣化瘀法、升舉陽氣法、化濕利水法等均離不開升降法則的應用。 4.1 條達氣機,調節情志 肝氣升發,協調人的情志活動,使人體氣機調暢,精神愉快。《類證治裁》云:“凡上升之氣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人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是氣升降出入的場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息,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己;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由于肝膽屬木,體陰而用陽,其氣以升發為主,五臟六腑之氣血皆藉肝膽之氣以升之。故“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百病皆生于氣”說明了肝膽氣機升降對臟腑的影響。因此調節情志、條達氣機不僅調節氣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而且還促進脾胃的納運、水火的升降,可以影響體內諸多的生理過程,尤其在肝胃病變中起著重要作用。 4.2 升降有序,陰陽平衡 升降理論是陰陽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升降出入是氣機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臟腑氣機升降出入運動,是維持人體與外界環境以及體內各臟腑之間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按陰陽屬性來劃分,升為陽,降為陰,升與降應該保持相對的平衡協調,《周易·系辭》中曰:“一陰一陽謂之道。”因此調達氣機升降,對陰陽恢復平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從生理而言,肝藏血而為血臟,肝屬木而主疏泄,藏血則陰柔性宜沉降,疏泄則豁達性宜升散,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故有肝臟體陰而用陽之說。從病理來講,肝陰虧于下,則肝陽亢于上;肝血虛于內,則肝風動于絡;肝木失于疏泄,則肝氣郁于中,致使中運失職,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出現一系列陰陽失調之征。歷代醫家在肝胃疾病的治療中,非常重視升降理論的運用,如清代著名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創立的鎮肝熄風湯為臨床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的代表方劑,在大隊重鎮熄風藥中配伍生麥芽、茵陳升發肝胃之氣,降中有升,以降為主,使氣機條達,肝胃協調,陰陽平衡。在逍遙散、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名方中均體現了調理氣機,升降有序,陰陽平衡之功效。《古今醫鑒·諸痛》云:“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若或因身受寒邪,口食熱物,內有郁熱,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蟲動作痛,種種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余曰:是寒則溫之,是熱則清之,是痰則化之,是血則散之。然溫寒、清熱、化痰、散血諸法,均以升降氣機為先,使氣機升降,陰陽平衡,寒熱痰瘀自化。故臨床以升降散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98例,治愈8例,占8.2%;顯效46例,占46.9%;有效32例,占32.7%;無效12例,占12.2%。總有效率為87.8%,取得了良好效果。 4.3 升舉清陽,津化水行 肝氣不疏,脾胃失運,清濁不分,郁滯于中,可致脅痛、納差、嘔吐、泄瀉、水腫、臌脹諸疾。臨床上常以升舉清陽、化氣利水、活血化瘀法治療許多疑難雜證,取得明顯效果。如治李某,男,46歲,1998年7月16日診。患者晨瀉3年余,曾用四神丸、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丸等多方治療無效。癥見:每晨5時左右泄瀉必作,胃脘脹悶,瀉后則安,平素心煩急躁,兩脅脹痛,食欲不振,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略數。細審之,本證屬肝郁乘克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水津不化而下注大腸所致,故采用痛瀉要方加柴胡6g,荊芥炭6g,藿香9g,砂仁6g,升舉清陽,化濕行水,肝胃同治而愈。 4.4 降濁化瘀,氣血通利 人體攝入水谷,經過氣化作用,轉化為精微物質(精、氣、血、津液等)及濁邪廢物(水、濕、痰、瘀等),上述清濁的分別,是通過氣機的升降出入完成的,氣血津液的化生、輸布、轉運、排泄,離不開肝氣的條達、肺氣的宣通、脾氣的升清、胃氣的和降、腎陽的氣化等作用。只有氣機的升降出入正常,才能使水濕痰濁自化,氣血運行通利。反之,水濕痰瘀停滯,必然阻滯氣機,影響氣機升降。臌脹的形成,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常,氣血水壅滯腹中,氣機升降失衡所致,故臨床上治療肝硬化腹水,亦常在辨證基礎上配用升清降濁、化津行水、活血化瘀法,藥用柴胡、半夏、生大黃、蟬衣、桂枝等,使濕濁祛、血脈利、氣機暢,從而取得良好效果。臨床所見,返流性食道炎、返流性胃炎、噎膈等病位雖在食道,但與肝胃有著密切關系。多由于肝氣郁滯,氣機不暢,郁結中焦,脾胃失和,水濕不運,痰瘀內結。因此肝胃同治,升清降濁,化痰活血,通利食道亦為治療上述病癥的有效方法。 5 臨床體會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升與降相互依存,有升則必有降。中醫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上相互依存、制約,病理上相互影響、傳變。一臟(腑)發病,必然波及他臟(腑),甚至數臟(腑)同病。是故,肝郁導致脾、胃、心、肺、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變化,是其必然。臨床時以“臟腑相傳”、“氣機升降”學說為理論指導,論治肝胃病變,使氣機升降平衡,肝胃功能協調,從而達到審證求因、治病求本之目的。根據多年臨床體會,運用升降法治療肝胃疾病時應注意:辨證分析,權衡輕重,分清標本緩急,精當配伍,把握藥量,做到升中有降而不下泄,降中有升而不上逆,使氣機條達,陰陽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