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及其理論精微談 金丹大道乃是中華民族養生長壽,超能開慧,探索人天奧秘的文化瑰寶。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在人體自我研究中所積累的經驗,必將會給科學的第三次革命帶來無數的思考和啟迪。
正如德國科學家奧肯所說:"人是自然界發展的頂峰,因此必然把以前的一切囊括在自身之內,正如果子把果樹以前的各個發展階段包括在自身一樣。"人是整個宇宙的縮影,人體中蘊含著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過程和信息。而金丹大道正是自古以來唯一能解開這個人天之秘,達到"天人合一"的人體科學。 金丹大道始于遠古時代。黃帝曾問道于廣成子。可見,黃帝之前,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修煉金丹大道了。"河圖"、"洛書"正是這一時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歷史記錄。開天地人三才整體觀模式,也是貫通古今"易學"的原始模型。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易"告訴人們: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但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陰一陽的變化,它是宇宙中對立弦一規律的精辟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論基礎。掌握陰陽規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體的節律,是修煉金丹大道的訣竅。 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把金丹大道的理論推向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無為而無不為"是他道德觀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術(高功能氣功)理論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得其一,萬事畢。""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等精辟的論述,為修煉金丹大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和豐富的經驗。 漢代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后世尊為"萬古丹經王",開創出"丹道"修煉體系,是我國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論專著。把人體當作爐鼎,以體內精、氣為藥物,運用神去烹煉,使精、氣、神凝聚互結,產生真種,結成金丹。 他的《水火匡廓圖》最精當的把"丹道"修煉的還丹過程皆包羅在內。舍去其他各卦,而獨 取"坎"、"離"二卦。坎為陰中陽;離為"陽中陰",坎離交媾聚合成胎(還丹)來展現還丹的本質和精髓,尤為后世所推崇。 此后,歷代對"丹道理論都不斷地予以豐富和發展。諸如:唐代崔希范的《入藥鏡》,釧離權的《靈寶經》,呂洞賓的《太乙金華宗旨》,五代劉操的《至真訣》,宋代陳摶的《無極圖》,張伯端的《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白玉蟾的《紫清指玄集》,元代陳沖素的《規中指南》,張三豐的《玄機直講》,明代尹真人的《性命圭旨》,清代柳華陽的《金仙證論》等著述,皆是金丹大道歷史長河中光輝燦爛的篇章,對"丹道"理論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豐富和發展。 關于"金丹"稱呼的由來,眾說不一。宋·張伯端曰:"丹之初成也,藉五行以成其用,后則漸以真金養成純金之體,故通體之光乃金色也,金變日色故光,金象日性故剛,故曰金丹,又曰金仙。"《性命圭旨》曰:"夫金者,堅之稱,丹者,圓之喻"宋·翁淵明曰:"極樂凈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 此中惟產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釋氏餌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身相,蓋由金丹而產化也。""金丹"之稱謂,可能是由方位、性質、形狀而得名。金丹之稱如何而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金丹形象和形狀的描述,卻都是相狀黍米相似。" 《性命圭旨》曰:"直至煙消火滅,礦盡金純,方才成此一粒龍虎金丹。圓陀陀,活潑潑,如露如電,非霧非煙,輝煌閃爍,光耀昆侖。"宋、夏宗禹曰:"圓陀陀,光爍爍,明了了,活潑潑者,釋氏之玄珠有象也。"金丹,道家的稱謂,又稱內丹,道胎,靈光等;佛稱菩提,真如覺性、摩尼玄珠等;儒稱仁、無極、圣胎等。諸多稱謂不一而同。 《悟真篇》曰:"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性命圭旨》曰:"憶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傍門,獨此金丹一道是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無別途可以成仙作佛也,故法華會上世尊指曰: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 關于如何修煉金丹,自古以來皆巧喻多端,隱辭臂語連篇累牘,使學者無處下手。現代《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內丹》對此作了概括地總結:"內丹功夫則在逆而行之,所謂煉精化氣,合三(精、氣、神)為二(神、氣);煉氣化神,合二(神、氣)為一(神);煉神還虛,一歸無極(道)。"指出了修煉金丹的三個步驟和形成金丹的物質。 這里的"一"就是金丹。"精、氣、神,謂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性命圭旨全書·三家相見說》)其實,在實際修煉中,只分"有為"修煉和"無為"修煉兩大階段。正如清·悟玄子《悟真篇直指》所云:"性命必須雙修,工夫還要兩段。蓋金丹之道,為修性養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無為。有作之道者,以述延命也;無為之道者,以道全形也。 故金丹之道必先有為,于后天返先天,還我本來命寶。命寶到手后,不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無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乘妙道矣。""命寶"即金丹。這里明確指出,金丹之道,必須性命雙修。首先必須有作有為以修命,達到性命相合,返本還原,結成金丹之后,再轉人無作無為以修性,才能"直超最上一乘妙道。" 《性命圭旨》曰:"始則有作有為者,采藥結丹以了命也;終則無作無為者,抱一冥心以了性也。"《悟真篇》曰:"始于有作人怎覺,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道砂,不知有作是根基。" 我們認為先"有為"后"無為",先修命后修性,是修煉金丹之道唯一正確的途徑。元·張三豐曰:"上乘之道,從有為人無為。"我們在《略談"黍米玄珠"》一文中曾經說過,盡管氣功門派眾多,功法千千萬萬,但修煉的目的都是為了從常態轉入功能態,從五官感知轉入超五官感知,從三維時空轉入四維、多維時空,從后天轉入先天,從而"返樸歸真"達到天人合一,使人體小宇宙適應大宇宙的變化規律。 產生健康長壽,開智生慧的效果。關鍵在于"一轉",能否完成這"一轉",關鍵就在于"金丹"。所以《性命圭旨》指出:"至人以法追攝,聚而結一舟之珠。釋氏呼為菩提,仙家名曰真種。修性者若不識這個菩提子,即《圓覺經》所謂'種性外道'是也,修命者若不識這個真種子,即《玉華經》所謂'枯坐旁門'是也。" 此論明白指出,無論是修性還是修命,即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都必須煉出金丹,否則便是"旁門""外道"。至于先性后命,還是先命后性。宋·張伯端在《青華秘文》中有明確論述,"先性故難,先命則有下手之處,譬之萬里雖遠,有路可通,先性則如水中撈月,然及其成功同也,未容累議。 金丹之道,自古以來,以心傳口授為主至于為何必須"心傳口授",宋·白蟾在《紫清指玄集·修仙辨惑論》中有過明確地論述,"修仙有三等,煉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變化飛升也,上士可以學之,以身為鉛,以心為汞,以定為水,以慧為火,在片餉之間,可以凝結,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煉丹之法,本無卦爻,亦無斤兩,其法簡易,故以心傳之,甚易成也;夫人仙之道,能出入隱顯者,中士可以學之,以氣為鉛,以神為汞,以午為火,以子為水,在百日之間,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煉丹之法,雖有卦爻,卻無斤兩,其法要妙,故以口傳之,必可成也。 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學之,以精為鉛,以血為汞,以腎為水,以心為火,在一年之間,可以融結,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煉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兩,其法繁難,故以文字傳之,恐難成也。"此論明確指出,由于三種授功方法的不同,有三種不同的效果,同時也指出了受功人的差異性。 強調了"心傳口授"是金丹之道唯一行之有效,而又極易成功的方法。《性命圭旨》曰:"至人難遇,口訣難聞。故張叔平云:'只為金丹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殊不知經中口訣自載,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使人湊泊不來。"修煉金丹,古人無不強調師父的作用。 只有在師父的指導幫助下,金丹之道才簡而易行。即使"分開說破",即言"母"又言"子",自己按方法去煉,也是丹道難成,金丹難結,所以歷來都是心傳口授,并非秘之不傳。"道本無隱,而心傳極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口傳固妙,而領會難一,況筆乎。是以太上大道,貴乎心傳。"(《太乙金華宗旨》) 金丹之道,世人認為高不可攀,修煉必需三年九載工夫不可,實則金丹之道卻非常簡易易行,從頭至尾沒有難行之事,只有持之以恒,即可抵達理想的彼岸。《性命圭旨》曰:“蓋金丹之道,簡而不繁。以虛無為體,清靜為用;有作以成其始,無為以成其終。 從首至尾,并無高遠難行之事。《悟真篇》曰:“赫赤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有言九載三年者,總是推遷款日程。”杏林曰:“簡易之語不過半句,證驗之效只在片時。”紫清真人曰:“只一言貫穿萬卷丹經,但片餉工夫無窮逸樂。” 陳致虛曰:“我以因緣遇圣師,忽于言下大驚疑,方知玄紗無多句,此事如何容易知。”諸多仙真之言絕不欺人。我們在授功中,就有幾十分鐘,幾小時,或在一兩天內結丹的。七天之內結丹的可達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由此可證,古代仙真之言確實沒有欺騙后人,而是后人自欺其人。 欲修金丹,首先須明玄關一竅。玄關一竅,乃千古之秘,從不輕傳。《靈樞》曰:“不許坐私傳之。”《參同契》曰:“深藏守,不傳文。”所以丹經中多以隊語、暗示、比象等手法加以描述,而又多是“秘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悟真篇》曰:“異名同出少人知,兩者元元是要機。”在宋代以前,玄關一竅是分前后兩個階段,用不同名稱來稱謂的。 如:《道德經》“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參同契》:“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金丹四百字》“藥物生玄竅,火候發陽爐,成績卓著交會時,寶鼎產玄珠。”可以說,這是千古以來對玄關作出的最權威的論述。此中的“玄牝,玄牝之門,真人、玄竅、玄珠”都是指玄關一竅。至于為何分而言之,究其因,則在于是不同階段的玄關。 “玄牝之門,規中,玄竅”是結丹之前,玄關的名稱,即“有為”修煉階段的玄關(“常有從欲以觀其竅”):“玄牝、真人、玄珠”是金丹形成之后的玄關名稱,即“無為”修煉階段的玄關(常無欲以觀其妙)。所以老子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的“眾妙之門”即我們今天的“玄關一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即玄關初現時的景象,渾元一氣而已。經過“寂兮寥兮”的修煉,凝成一粒黍珠,即金丹。“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故有金丹大道之名。《參同契注》云:“太始、太素、太極,因有混成,乃混沌也。中有真一之精,為天地之始,為萬物之母。”“有混成”即玄關初現“真一之精”即金丹。 玄關初現,練功中便可見到“天地交泰”、“天人交泰”、“初見真身”等景象,所以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金丹形成之后,便可見到天地分明,山川草木,萬物紛紜等情景,所以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故有“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之論,這便是老子的宇宙道生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指此而言。 宋陳楠《丹基歸一論》曰:“一陰一陽之為道。道即金丹,金丹即道也。”由此可知“玄關”就是“道”,老子的“得其一,萬事華”就是得此玄關一竅。如《性命圭旨》曰:“祖竅真際,舉世罕知,不得師傳,儼似暗中射垛。蓋視竅者,乃老子所謂玄牝之門。 《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所以紫陽言修煉金丹,全在玄牝,于《四百字序》云:玄牝一竅,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沐浴在此,溫養在此,結胎在此,至于脫胎神化,無不在此。修煉之士,誠能知此一竅,則金丹之道盡矣,所謂得其一而萬事畢者。” 《金丹四百字》對玄關一竅闡述得最清:“藥物生玄竅,火候發陽爐,龍虎交會時,寶鼎產玄珠。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僅八句,四十字就把玄關一竅生成的物質、處所、方法及玄關形象(遂成玄珠如O黍米”)乃至金丹形成的過程,都概括得無以復加,真乃千古之絕唱! 古歌曰:借問因何是我身,不離精氣與元神,我今說破生身理,一粒黍珠是的親。(引自《性命圭旨全書》)“身中之藥者,精、氣、神也。”(《規中指南》)精、氣、神是人體生命之根本,是構成性命的物質基礎。“藥物生玄竅”是說玄關一竅是由精、氣、神合和而成,并不是人體中的哪一個具體竅穴,所以說“非凡竅”。 “非心非腎,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夫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元氣之根虛無之谷,則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金丹四百字序》)“然此竅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腎、非肝、非肺、非脾胃、非臍輪。非尾癌、非膀胱、非谷道、非兩腎中間一穴、非臍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關元氣海,然則果何處也? 純陽祖師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腎,竅取生身受氣初,莫怪天機都泄盡。’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將媾之際,而圓陀陀,光爍爍,先天一點靈光撞入母胞,如此O而已,儒謂之仁,亦曰無極。釋謂之珠,亦曰圓明。 道謂之丹,亦曰靈光,皆指此先天一氣,混元至精而言,實生身之源,受氣之初,性命之基,萬化之祖也。”(《性命圭旨》)這里講的比較隱晦曲折,其實是返本還原之意。正因為此竅不是“凡竅”,是藥物生成所以達摩祖師叫它“虛靈一竅”(引自《達摩寶傳》)是很恰當的。 然則如何得到此竅呢?還是張伯端講的明白,“乾坤共合成”。而老子的“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合”,魏伯陽的“坎離匡廓,運轂正軸”也是得到玄關一竅最為精當的方法。明代醫家張景岳的“凡萬物生成之道,莫不陰陽交而后神明見”,講的更為具體明白,無論動植物還是其它,無不是陰(雌)陽(雄)交而后結胎。 人體生命活動也是由“性”和“命”兩部分組成。性宮在頭的正中“上黃庭”古人稱之為鼎。頭在上屬陽。性在先天屬陽,在后天屬陰,是謂“陽中陰”(離),抱陽而下:命宮在腹的臍下一寸三分處“下丹田”,古人稱之為爐,在下屬陰。命在先天屬陰,在后天為陽,是謂“陰中陽”(坎),負陰而上。 《黃帝內經》曰:“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于氣,命名神內藏。”在師父的“加持”下,回光返照下丹田,使其陰陽極化,陰之精,陽之氣,即陰陽精華相合,而產生氣光,(“有物混成”),即玄關初現(玄牝之門、規中、玄竅)。呂洞賓曰:“無中生有還丹象,陰里生陽大道基。”由于人的先天素質各異,玄關初現也各不相同:或氣、或光、或圓、或球;大小、遠近、顏色也都不一而同。 又極不穩定,時隱時現,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師父幫助下,很快便凝聚成雞蛋黃大小的光球(因人而異),不意守下丹田,光球即玄關也不再隱沒時,正是“煉精化氣,合三(精、氣、神)為二(神、氣)”的工夫已經完成。 下手工夫非常重要,務必由師父心傳口授。古人的“藥老氣自散”,“藥嫩則不靈”之說絕不欺人。張伯端曰:“是必心傳口授,茍或不爾,皆妄為矣。”切記不可追求,“有心守之,終莫有之,無心求之,終見其無。”(《規中指南》)。 金丹大道修煉之法本是節節相連,為清楚起見,故分段來說。“龍虎交會時,寶鼎產玄珠”,即指“煉氣化神,合二(神、氣)為一(神)”這段工夫。 古人喻神為:龍、汞、日、火、離等,即陽中陰;喻氣為:虎、鉛、月、水、坎等,即陰中陽。《性命圭旨全書?龍虎圖》:“降龍伏虎也無難,降伏歸來鎖玉關(玄關)。日月分明烹鼎內,何憂不作大還丹(金丹)。”《悟真篇》:“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 品洞賓云:“二物會時為道本,五行全處得丹名。”這些說的還是比較隱晦,說得清楚一點的是杏林:“以神歸氣內,丹道自然成。”白玉瞻說得更明白:“火本南方離卦屬心,心者神也,神即火也,氣即藥也,以火煉藥而成丹者,即是以神馭氣而成道也。”陳翠虛說得最為清楚明白:“不是燈光日月星,藥靈只有異光明(玄關),垂簾久視光明處,一顆堂堂現本真(金丹)。” 如上所述,練功時內視玄關(即雞蛋黃大小的光球),由于師父的功力所助,玄關O越來越小,也越亮。小至高粱粒大小時,自覺周身毫毛孔竅呼吸,“萬孔生春”,百脈暢流。有的在師父幫助下,直接凝聚成金丹;有的則突然光球變成一圓,中間有形似蝌蚪狀的黑白兩點(即陰陽魚),相互環繞盤旋,片刻兩點相合,而成一粒黍米,圓陀陀,光爍爍,耀眼奪目,落于下黃庭。“虎歸于山,龍歸于淵,目光還而精氣復,此⊙落于黃庭。”(宋張伯端《交會論》)。此⊙即金丹(玄牝,真人,玄珠)。 三元合一,金丹已成,圣胎已圓,“命寶”已經到手,“采藥結丹以了命”之功已經完成。隨之,超五官感知也出現了,諸如內視外透,遙視,預測,思維傳感等特異功能。以后堅持練功自己便可調節陰陽,永無病患之憂,所以古人稱金丹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悟真篇》:“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群仙珠玉》:“一粒餐兮天地壽,死生生死不相干。”但這只是“筑基有成”而已,要想“天地壽”,還必須持之以恒,“煉之而復煉之,煉煉不已”,行“深根固蒂”之功:“煉神還虛,一歸無極(道)”。 “掀翻鼎,踢翻爐,功滿也,產玄珠,歸根復命,抱本還虛。”《規中指南》)從此以后,便以修“性”為主,以修“命”為輔。開始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變種性為佛性,化識神為元神的生命工程。這段功夫一開始是“有為之道”和“無為之道”的交替階段,所以兩道兼而有之,即先有為,繼之以無為。《性命圭旨》:“當其陰陽乍合,圣胎初凝,必須常常覺照,謹謹護持。 如小龍之乍養珠,似幼女之初懷孕。”鐘離權云:“胎內嬰兒就,勤加溫養功,時時照丹肩刻刻守黃中。”練功時首先回光返照下黃庭(下丹田和尾閭之間),即可見到玄珠,意聚天地三元以養之。但要守其自然,順其自然,即“勿忘勿助”。如此玄珠便越來越亮,輝煌閃爍,活潑跳躍,黃庭內外光芒四射。如果玄珠突然不見,出現其它景象(如山川草木等)千萬不要加意尋找,“丹成不須行火候,泥于火候必傷丹。” 只順其自然而已。此時玄珠已和本身渾元一體,穿行于四肢互骸之間,出入有間無間,“遨游三空”,也不知廟在何處,只見山川草木,樓亭殿閣;翻山越嶺,穿山過海;萬物紛紜,仙來佛往,龍飛鳳舞等萬千景象,玄妙之境 層出不窮。萬物信息源之而來,隨著功夫不斷深入,還會依次見到黃光,金光,白光(慧光),五彩光,紫光和“五氣朝無”、“三花聚頂”等景象,標志著功夫的進程。 練功過程中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景色會更加奇特玄妙。這絕非幻景,也絕非夢境。但不要追求,作到不驚不恐,不喜不憂,不急不除者不懼,去者不留,一切順其自然聽命于先天本命元神。他的智慧廣大無邊,是你的第二位師父,領著你走完修煉的全部過程。對先天元神不要疑惑迷惘,只有順應先天,才能返回先天,回歸于自然,返樸歸真。 宋?張伯端《青華文秘》:“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反乎無為,然后以無為而蒞正事,金丹之入門也……今則徐徐劃除,主于氣質盡而本元始見,本元見而后可以用事。無他,百姓日用,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善反之,則本元之性勝氣質之性。 以氣質之性而用之,則氣亦后天之氣也;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乃先在之氣也。氣質之性本微,自生以來,日長日盛,則日用常行,無非氣質,一旦反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性矣,此得先天制后天無為之用也。” 達摩曰:“有字佛(一般經文)是假,無字佛(本命元神)是真。”又曰:“人人有卷無字經,不是紙筆墨寫成。展開原來無一字,晝夜四時放光明。”“無字真經是本性。”(引自《達摩寶傳》)“放光明”即金丹,“無字真經”即本命元神。“經者,徑也。”元神是無為修煉時的領路人。 圣胎具足天地三元之后,便會破殼而出。練功中會見到:玄珠慢慢開放成一朵蓮花,有一嬰兒端坐在蓮花心上,與你的相貌一般,形體如光潔的白玉,身纏紫色彩條,由下而上,慢慢升入上黃庭(泥丸宮)。佛稱“法身”、“實相”,仙稱“赤子”、“嬰兒”。古人稱此為“嬰兒現形”,或謂“真人居上界”。 自此以后,皆行無為之道。練功時“持空入靜,余皆自然”而已,譚長真曰:“嬰兒移居上丹田,端拱冥心合自然,修到三千功行滿,憑他作佛與升仙。”古人稱此為“身外有身“。《規中指南》:“身外有身,猶未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身。”此時要精參細悟,努力明白元神的意圖,絕對服從,聽其指揮。不急不躁,不煩不惱,保持心情愉悅舒暢。 功夫至此,已進入了“真陰真陽”不斷合和顯真的高級層次。其實這種運化在圣胎形成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那時的玄關沒開,練功還處在黑暗階段,分辨不清而已。金丹形成之前,是攝萬歸一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現,是由陰陽不斷極化來完成的。“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動歸靜兮靜極動,陰陽精合太極中。”玄關O出現,是陰陽精華“陽中陰,陰中陽”集聚于太極中央,合和為“皇極”的表現;再繼續內視玄關O,光O不斷地由大到小,直至圣胎形成,也是由陰陽精華即真陰真陽,經過多次運化凝聚才實現“由萬歸一”而成圣胎。圣胎形成,慧眼已開,轉入四維時空,又重見一個新的天地。出現萬物紛紜等景象,即老子所謂的“萬物并作”,這是“一而生萬”。 “遨游三空”時的萬物,即無論是動植物,還是建筑物,仙,佛等,都源源不斷地紛紛往上黃庭(玄關即天根)輸送信息(靈光),或直接從太陽穴鉆入人體內,“各復歸其根”,這是又一次“攝萬歸一”。《道德經云》:“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下殆。”我們已經分析過“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關就是天地萬物之根。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練功到虛極靜篤之時,便見到萬物紛紛進入天根(玄關)歸根復命,這是道的規律,不了解道的這一規律煉功就要出偏故曰“兇”,掌握了道的這一規律就能來者不拒,無所不容,達到無漏境界,與萬物同根,與天同體,與道合一。 道可長存,沒身不殆。這段話,講的就是圣胎形成之后一而生萬,又攝萬歸一的過程。“攝萬歸一,一而生萬;再攝萬歸一,一而生萬;……”以至無窮次的反復運化,“其聚則一,其散則萬。以至生生不已,化化無窮。”(清黃元吉《道德經注釋》)就是道的常規。按照《皇極化運圖》來說,玄關就是皇極胎殼為皇,胎仙為極。宋邵康節《皇極經世書》:“至大之謂皇,至中之謂極。” “至大”者,可彌漫宇宙,包羅萬象;“至中”者,為無極的全息,是生化萬物之源。由此而論,新的天地萬物為皇,而胎仙是皇極中的皇極。練功,就是真陰真陽在皇極即玄關,不斷運化,不斷生合返真中進行的。以后練功還會見到,從玄關生出無數的大小不一,顏色不同的寶珠,埋在山中,地下,或撒在水里……不要可惜,聽其自然。不久又會攝寶珠而歸一邊遨游,一邊攝取。 山中,塔內,天上地下,屋里水里……到處攝取;然后又攝慧眼而歸一;攝“凈瓶”而歸一;攝“塔尖”而歸一,……直至“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還仍然攝氣光而歸一。此時,只見四維上下,“光兮氣兮一乾坤”。天地萬物,一切形物質皆在以前的合生生合的運化中逐漸消失,連自身也不復存在,只有靈知而已。無邊無際的氣光,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向頭頂“金線”聚集,并能聽到悅耳的鐘、琴之聲等所謂的天音。 只覺得自己是沿著S形的路線周而復始地在氣光中成螺旋狀運轉,整個乾坤混沌一片。“合生生合混沌生,通化渺溟亦通化”(《元極秘錄》)“白云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百字碑》)均指此而言。 《清靜經》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形無其形者,身空也;心無其心者,心空也。心空無礙,則神愈煉而愈靈;身空無礙,則形愈煉而愈清,直煉到形與神而相涵,身與心而一,方才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也。”古仙曰:“形以道全,命以術延。此術是竊 無涯之元氣,續有限之形軀。無涯之元氣,是天地陰陽長生之精,靈父圣母之氣也;有限之形軀,是陰陽短促濁亂,凡父凡母之氣也。故以真父母之氣,變化凡父母之身,為純陽真精之形,則與天地同壽也。(《性命圭旨》) “太極,皇極,無極”是天地萬物從“無”生“有”,從“有”返“無”生化運變規律,也是金丹大道修煉的整個過程。《道德經》曰:“知其雄(陽),守其雌(陰),為天下奚(玄關)。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嬰兒(圣胎)。 知其白(真陽),守其黑(真陰),為天下式(歸根復命)。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混沌)。知其榮(榮貴),守其辱(污濁),為天下谷(如水流歸之深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道)。樸散則為器(神明),圣人用之,則為官長(萬靈之主),故大(道)制不割(傷害)。” 老子的這段話,精辟地闡述了金丹大道從“無”生“有”,又從“有”返“無”的整個修煉過程,也是古往今來對金丹大道修煉,從方法到過程,從德到道,作出的最完滿、最精確的總結。正如清黃元吉《道德經注釋》云:“始而從無入有,繼而從有歸無,終則有無不立。此所以由太極而歸渾樸,返本還原之道得矣。”此即為老子的這段話作注而言 金丹大道,簡而不繁,易行難知,深奧無窮:含有無之變,合和陰陽之妙,隱循德以求道之法,順天地道德自然規律,道德互根,自然運化,返樸歸真。愿有志之士,早遇真師,以修此道,健體強身,開慧生智,共探人天之秘。今“直泄天機于世”,愿此中華文化之瑰寶在科學的殿堂里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造福人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