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對歐美的瓷器出口大概從十六世紀初期的正德時期開始。早在十六世紀初期,葡萄牙的船隊就到了東南亞,并于 1557 年獲得了進駐澳門和中國貿易的許可。而與此同時,西班牙也在菲律賓建立了與中國貿易的基地。
葡萄牙航海家科爾沙利等人于明正德九年( 1514 年)來到中國沿海買去景德鎮的五彩瓷器 10 萬件,運回葡萄牙。 1522 年葡萄牙國王下令所有從東印度回來的商船所載貨物的三分之一必須是瓷器。
后來西班牙侵入菲律賓,并以此為據點收購中國瓷器。 1557 年,西班牙傳教士阿古斯梯諾,特羅迪希臘斯等來華,大批中國瓷器就和在美洲掠奪的金銀器一起運往西班牙。 1573 年 6 月中旬,兩艘西班牙的大帆船從馬尼拉港駛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爾科,船上載著綢緞 712 匹、棉布 11300 匹和瓷器 22300 件,總值 30 萬比索,折白銀 7.5 噸,貿易利潤高達 600% 。從此拉開了 “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 的序幕。
可以說,十六世紀的中西瓷器貿易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一通統天下。而葡萄牙的里斯本也成為當時歐洲最繁忙熱鬧的貨物集散中心,前來采購絲綢,瓷器和香料的歐洲各地商人絡繹不絕。
但是的貿易主要是以絲綢,棉布,香料和瓷器為主,后來占出口產品絕大部分的茶葉此刻并不是貿易的對象。
當時的貿易以間接貿易為主,中國的物品主要是由中國的商人從沿海運往澳門和東南雅,在那里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交易,然后有的再運回東南亞的香料,還有的(特別是從菲律賓回來的)就直接空船而回。據張燮《東西洋考》卷 7 《餉稅考》的記載,當時赴呂宋貿易的中國商船所載貨物大多由西班牙人轉販于墨西哥及南美洲各地,以墨西哥銀元作為支付手段,是以由呂宋返回的商船因為沒有貨物而無貨稅可抽。
由于目前材料的匱乏,我們很難知道整個十六世紀中國到底出口了多少瓷器到西方,不過從坐落于里斯本的汕頭宮 ( Palais de Santos) 陳列的大量中國青花瓷器看,當時的貿易數量應該是相當大的。
如果我們以葡萄牙從 1522 年開始到 1599 年每年兩艘船,西班牙從 1573 年起也兩艘船,每年航行一次,每次每船裝 1 萬件瓷器來看,十六世紀中國一共出口了 210 萬件瓷器。當然,一般來說來如果一艘船的主要貨物是瓷器的話那么其裝載量會遠遠大于這個數字。但是當時的船貨里瓷器并不是最主要的貨物,加上當時的航行也不是固定的,因此每年往返一次的數量并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算下來,這個數字可能保守了點,但應該說是比較合乎實際的。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生產作坊
摘自Christie's 《 The Diana Cargo 》 1995
如果說十六世界中西貿易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天下,那么十七世紀好運就轉到了荷蘭人身上,荷蘭人成了海上霸主。
公元 160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同年和 1604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兩艘葡萄牙商船 “Sao Tiago 和 ”“Santa Catarina” ,后者裝載的 10 萬件青花瓷器同年在阿姆斯特丹拍賣,轟動了整個歐洲。因搞不清這些美麗瓷器的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 “ 克拉克瓷 ” ( Kraak ,這個名稱來源于當時葡萄牙在亞洲運送這種貨物的商船 Carrack )。這一事件標志著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中西貿易主要承載國地位的結束。
在荷蘭占領臺灣以前,他們運往歐洲的物品中瓷器所占的分量是不大的。但是從天啟五年( 1625 年)占領臺灣開始,瓷器的數量就開始急劇增長,特別是由于飲茶在荷蘭和歐洲的日益流行,對于中國瓷茶具的需求大量增加。據東印度公司的檔案記載, 在明崇禎九年、十年、十二年 (1636 、 1637 、 1639 年 ) ,荷蘭曾分別購買景德鎮優質外銷瓷數十萬件之多。
從荷蘭開往印度尼西亞的船只(往返平均約需 6 個多月),在 1602 ~ 1625 年間平均每年 10 艘, 1626 ~ 1670 年間平均為 22 艘, 1671 ~ 1750 年間平均為 29 艘。 1659 年,東印度公司擁有商船 51 艘,其中荷載 1000 噸以上的有 17 艘。 據有學者根據東印度公司這一時期殘存檔案的粗略統計,僅 17 世紀上半葉,就大約有超過 300 萬件中國瓷器到達歐洲,其中主要是荷蘭人采購的 [21] 。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個數字過于保守,沒有反映出當時的真實狀況。
如果我們僅從荷蘭一國,從 1625 年荷蘭占領臺灣開始算起(因為在此以前瓷器并不是大宗貨物),到 1650 年的 25 年,這期間一共有大約有 550 艘左右的船來往于荷蘭和東南亞,據東印度公司的資料,其中直接與中國貿易的大概每年有 2 - 3 艘船。當時一艘大船據研究如果裝瓷器的話大概會以 200 個木箱的瓷器來壓艙,總共大概是 20 萬件左右的瓷器。如果我們以每年 2.5 艘的平均值計算,其裝載瓷器的總數應該在 1600 萬件左右。關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這一時期對于瓷器數量的記載不完全,西方學者也注意到了,如 Maura Rinald 在他著名的《 Kraak Porcelain 》一書中也認為東印度公司商船的登陸記錄中并不把瓷器當成貨物,因此不記載瓷器應該是個慣例 [22] 。
何鴻先生認為,歐洲學者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材料 的統計資料也顯示 從 1602—1682 年,就有 1600 萬件中國瓷器被荷蘭商船運到荷蘭和世界各地 [23] 。

嘉靖款執壺
其徽章被認為是嘉靖時期航行到廣東經商的帕首投父子( Peixoto )的 。
摘自Craig Clunas, Verity Wilson, Rose Kerr and Nick Pearce
《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
我個人認為這個數字還是比較接近事實的。由于中國時代交替的內戰,從 1657 年起到 1683 年的近二十五年里,荷蘭基本上停止了官方對中國瓷器的大量進口,而轉向日本進口瓷器 [24] 。 在此期間盡管也有少量中國瓷器以各種方式被運到荷蘭,但是應該比前一階段少得多。
另一項 國外有關檔案資料的統計: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間(1602 — 1695年),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達二千萬件。如果對比上一個個統計數字,那么從 1683 年到1695 年的 13 年里,荷蘭共進口了大概 400 萬件,考慮到開海禁到大規模出口之間還要一定的時間,所以這個數字是相當可信的。
因此總的說來,十七世紀僅荷蘭一國進口的瓷器就達 2000 萬件。加上其他國家的少量進口,估計中國瓷器出口的總數量高達 2500 萬件左右。
十七世紀的中西貿易,使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實力爆炸性的增長,荷蘭也被稱為 “ 海上的馬車夫 ” 。其它歐洲國家所需的商品往往要通過荷蘭的中轉。到 1669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 150 艘的商船、 40 艘戰船、五萬名員工和一萬多名雇傭兵。
如果說十七世紀的中國與歐洲的瓷器貿易主要是荷蘭人控制的話,從十七世紀末開始,隨著荷蘭海上霸主地位的消失和英法在東南亞殖民勢力的強化,英國,法國也加入了中西瓷器貿易的行列。隨后而來的還有瑞典,挪威,丹麥,美國等國家。與此同時,雖然荷蘭已經不能完全控制中西貿易,但是其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實力,因此縱觀十八世紀,可以說中國和歐洲的瓷器交易是多國并舉,但主要是英國和荷蘭,尤其是十八世紀三十年代,英國開始超過荷蘭成為第一大中國瓷器進口國。
十七世紀初期,英國商人開始在日本和爪哇島附近,與中國的小舢板進行貿易往來,他們用羊毛和棉花交換回中國陶器。但是當時受條件所限制,期貿易量相當的小。 1669 年(康熙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運華茶入英,其量僅65 公斤。 年,英國派遣了商船 ‘ 中國商人 ’ 號到達福建廈門,第一次大批運載了中國瓷器和茶葉等物品回國。 1699 年,東印度公司的 “ 麥克利思費爾德 ” 號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廣東港口的英國商船。它從倫敦帶來了價值 2,500 英鎊的布料、線和羊毛制品,在廣東全部售出。隨后又滿載著生絲、瓷器、麝香、平紋皺絲織品等東方特產順利返航,其中瓷器有 53 箱。 1717 年,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 “ Esses ” 號和“Townsend” 號共運送了 30 萬 5 千件瓷器, 1721 年,四艘船則運送了超過 80 萬件的瓷器。英國東印度公司在 1730 年一年就購進中國瓷器 51 萬 7 千件。 ”即使在 18 世紀下半期,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上減弱的情況下,英國僅在 1780 年一年就向中國訂購了 80 萬件,所以英國收藏中國瓷器的數量是無以計數,并且保存有中國歷代各名異的瓷器,當然明清時代瓷器的數量遠遠多于前朝 ” [25] 。
康熙時期出口荷蘭的軍持(右)和花瓶,
摘自Christie's 《 The Vung Tau Cargo 》1992 。
1698 年,法國的商船成功遠航中國,並於 1700 年帶回了 181 箱瓷器。
1731 年 6 月 14 日,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哥德堡成立,以哥德堡港為起點的遠東航線隨之開辟。從 1732 年到 1806 年,瑞典東印度公司共組織過 130 次亞洲之航,其中只有 3 次到達印度,其余都以中國廣州為目的地。 1745 年,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大船 " 哥德堡號 " 在回程到哥登堡附近沉沒,一起沉沒的有 50 多萬件瓷器和370 噸茶葉以及大批絲綢。
1741 年一年,英國,法國,荷蘭和瑞典的商船就運送了 120 萬件瓷器到歐洲 [26] 。
至于整個十八世紀西方一共從中國進口了多少瓷器,恐怕是很難搞清楚的。而且說法也互相矛盾。《中國青年報》記者 馮玥在《鏡子中看中國》( 2004 年 12 月 1 日)一文中說 “ 在瑞典哥德堡市的東印度公司,楊衛民看過一份清單, 1723 年 1735 年間,瑞典進口中國瓷器 2500 萬套,同一時期荷蘭的數字是 7500 萬套 “ 。而據西方學者焦革研究, 1729—1794 年,僅荷蘭東印度公司便運銷瓷器達 4300 萬件 [27] 。 從邏輯上判斷,后面這個數字恐怕更接近實際情況。
從 1708 到 1802 ,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一共航行了 790 次 [28] , 這一時期正是進口瓷器的最高峰,而十八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一共航行了 2600 多次。粗略的估計十八世紀歐洲所進口的瓷器恐怕至少超過一億件。

廣東珠江十三行外的風景,這里的風光,特別是左邊的那個寶塔常出現在出口瓷器上。
圖片摘自Chiistie's《Chinese Export Art》2005。
從十八世紀末期,歐洲國家開始大量減少了從中國進口瓷器。從 1810 年開始,英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瓷器不會超過 5000 件,這一數量一種延續。直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英國才又大量進口中國瓷器,不過這時進口的主要是家庭和庭院用的小擺設,而不再是大規模的餐具了 [29] 。
到十九世紀,中國瓷器的出口主要是對美國一個國家。美國商船第一次進入中國貿易是 1784年,這一年, ” 中國皇后 “ 號商船到達廣州貿易,帶回了大量茶葉,絲綢和瓷器, 中國的瓷器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是那么的美,就連當時的總統華盛頓也禁不住誘惑,買了 “ 中國皇后 ” 號剛剛自廣州帶回的繪有美麗圖案的特制中 國茶壺,擺放在自己家里。
據統計, 1784 年時,只有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瑞典等國的商船停泊廣州。隨著美國商船的加入,到 1789 年,在當時停泊廣州黃埔海面的外國商船中,美國商船的數量躍居第二位,共 15 艘,僅次于英國的 61 艘。
但是到道光末年,美國的大規模中國瓷器進口也已經停止了,主要是因為中國瓷器的質量日趨下降,質量更好,裝飾和器形更適合西方人口味的歐洲瓷器的價格已經比中國瓷器更便宜并且占領了大部分市場。
到目前為止,因為資料的缺乏,我們很難估計十九世紀中國出口西方的瓷器總數,但是數量比起十八世紀應該要少。不過從現存的十九世紀瓷器出口瓷器來看,其數量也相當不小,特別是美國。初步估計大概應在 3000 - 5000萬件左右。
綜上所述,明清時代中國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大概有 1.5 億件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