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對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本文已發表) 在中學教學中,語文是爭議最大、也是最受指責和抨擊的一門學科。事實上,語文學科確實也面臨著很尷尬的現實處境:學生不夠重視,教材和現實生活脫節,教學觀念陳舊,高考大綱指揮棒的嚴格限制,怎么不使語 一、要轉變“用一本教科書教”的狹隘意識 我們的很多老師不管是讀書還是教書,總是認為老師是教課本,學生是學課本,老師是通過教課本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是通過學課本掌握所學知識。課本是“經”,老師和學生都是課本忠實的追隨者,這就導致上語文課對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教師都是不厭其煩的,詳詳細細、認認真真、方方面面的講解。實際上,學生對教科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教學中要教多本書,教科書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學生是一本書、生活是一本書…… 二、走出“一心只教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誤區 教育沒有“復制”,只有創新,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與時俱進。有的教師幾十年來都機械地抄舊教案上課,內容上不做翻新。有的老師僅憑舊經驗上課,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思想僵化,教學過程機械,如此教學,又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呢?作為一個有創新精神的語文教師,他是不會囿于常法的。敢對傳統說不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而不敢躍雷池一步的循規蹈矩的老師是無法傳承創新意識的。 作為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知識廣博一些,要成為一個雜家。上課時能旁征博引增強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語 三、要改變“師必賢于弟子”錯誤觀點 唐代散文家韓愈所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一觀點,我認為應該作為我們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只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以及限制他們思維。 我曾給學生講《生物入侵者》這篇課文時,突然有學生提問:“人是不是生物入侵者?”我一時回答不上,就讓學生展開討論。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討論、爭辯,讓人不由得對他們的精彩發言深感佩服。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當場把我問“愣”情況很多,我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也學學到了不少東西。在談論某個具體問題的看法時,學生往往比我想得全面、想得獨特。新課程改革需要對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師生、生生要真正地互動起來,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共同進步。通過師生之間的教和學,真正達到“青勝于藍”的教育理想。 總之,我們要走出思想意識的誤區,更新教育觀念,求實務新,與現代教學技術接軌,不斷提高業務素質,致力于語文教學的研究與探索,激發并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熱愛語文、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