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與一位朋友喝酒聊天,談到人生的規劃時,該友心生感慨:“真后悔不該從原來的公司出來,我辭職出來后,公司發展如日中天,現在已經上市,我的徒弟都當了部門經理,還分到了原始股,他當時從一般員工升班長還是我提拔的呢。看看我現在,來京之后剛買了房子,又有了孩子,房子需要還貸,孩子需要喂養,雖然工作干得不順心,但基本能滿足溫飽,理想,追求,玩兒去,在生存都滿足不了的情況下,考慮哪些奢飾品純屬唯心主義,現在經濟形勢又不好,等等吧!”我下意識的問了一句:“你在等什么呢?”他干了一杯啤酒,意味深長的說:“等媳婦的收入高一些,可以保障孩子的生活,等我的能力強一些,可以換個更好的工作,等國家的經濟形勢好一些,可以減輕點跳槽的風險,等有個貴人看上我提攜我,到時來個一步到位,一勞永逸!”“那么你為了自己的這些所謂的等待,都做了些什么呢?”“我這不是在等嗎?”他說完這話,陷入了沉思,我的腦子也一片空白……
毫無目標,等的茫然
其實,這位工作了八年之久的朋友目前的狀態似乎折射了大部分年輕人的心態,我亦如此。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掙錢!”這是骨子里冒出來的聲音,“那么我在等什么?”“等待掙錢的機會!”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掙錢的機會似乎一直未等到,直到昨天晚上和一位前輩聊天才頓悟,原來自己所謂的掙錢目標根本不能算目標,因為太模糊,太寬泛,無法考證,不具備執行力,那只是為了顯示自己上進胡亂給自己找的一個逃避面對現實的萬能擋箭牌而已。不知躊躇滿志的你是不是也在犯同樣的錯誤:為了表明自己意氣風發,總把一些明星企業家當成自己的目標,以為那就是志向遠大;為了凸顯自己人脈廣闊,總想方設法的結識一些高層人物,以為那就是資源豐富;為了展示男人的雄風,總是故作輕松的慷慨花錢,以為那就是不拘小節;為了保持自己的奮斗激情,總是搜腸刮肚的為自己的未來設想千萬條可以走的路,以為那就是未雨綢繆……其實,你錯了,不是所有的潛在選擇都是機會,大目標設定沒有錯,錯的是你邁出了第一步,第二步沒有跟上來,或許有些時候你還會苦笑的告訴自己這是在自欺欺人,可悲的是,你依舊隨波逐流,扛著“有目標,有理想,有激情,有干勁”的大旗,漫無目的過著每一天的生活!不要再茫然了,靜下心來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定的這個目標可否具體到每一天該干點啥?
毫無計劃,等的凌亂
工作類似婚姻,激情過后余下的就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所以三年之后才會有那么高的跳槽率,不是這個工作不具備新鮮感了,而是你自己失去了挖掘新鮮的動力與激情。不知正在辦公室里揮汗如雨的你,是否也正在經歷著類似的生活:上班到了之后,先擦桌子,啟動電腦,而后去沏杯茶,打開新聞瀏覽國家局勢,而后就是把手頭要馬上做的事情快馬加鞭的去做,若手頭事情多,每天會過得很充實,晚上睡覺時都會感嘆:恩,好忙好累的一天;若手頭事情少,每天都會盼著領導趕緊安排點工作,自己也有點事情可干,要不然每天等午飯的時間過得好漫長,每天晚上睡覺時也會感嘆:唉,好閑好累的一天!其實,無論你忙于不忙,都會感覺到累,這就是因為沒有計劃的協助,每一步都邁的很被動,不踏實。或許,可以對平平淡淡的工作增加點新鮮,就像婚后的生活要學會尋找浪漫:設定一個針對自己目標可行的計劃,確保計劃的可執行性,力爭每一腳踩下去都是實的,而不是等著把領導安排的工作當成計劃。不要再凌亂了,靜下心來問自己一句:我定的這個計劃可否HOLD住每一天?
毫無考核,等的心煩
如果談論當今令年輕人浮躁急切的罪魁禍首,我認為非“結果導向”莫屬!為何很多成績優秀的學子踏上工作崗位以后并不十分出色,主要原因就是畢業后沒有了學校定期的考試制度做量化的考核,工作表現的考核評定綜合了各種各樣的非常主觀的因素,“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干了沒結果”的口頭禪天天在腦海里盤旋,使得經常依靠階段性認可贏取自信的你,慢慢的失去了堅持下去的動力,變得麻木疲沓。不知眉頭緊鎖感嘆報國無門的你是不是也經歷過類似的場景:把每一次出差拜訪的次數當成了拜訪客戶的結果,忽略了對客戶內心的影響程度;把每個月的畫圖張數當成了工作的階段成果,忽略了對整體設計工藝的思考與提升;把每個月打電話忙應酬的頻率當成了打造人脈的結果,忽略了對人脈資源的整合區分;把每個月買書看書的本數當成了知識積累的結果,忽略了對所學知識的學以致用……考核不能唯量化論,不要只顧著目標,而忽略了目的!不要再心煩了,靜下心來問自己一句:我做的這件事情和上次比哪些地方提升了?
與其生活在既不勝利也不失敗的黯淡陰郁的心情里,成為不悲不喜的懦夫,倒不如不惜失敗,大膽地向目標挑戰!你還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