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由心生》 大膽地與人交往(1)
去和不同性格的人交往
和諧的關系,從自我做起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然而事情遠非想象的那么簡單。生活中,你會發現眾多的不和諧,有的人性情沉穩,做事踏實認真,對那些乍乍呼呼,毛毛草草的人就很看不慣;有的人果斷潑辣,與優柔寡斷的人可能就合不來;同事之間,因性格不同、觀念不一而影響工作進度的事并非特例;談判桌上,因為遇到一個慢性子對手而失去耐心、黃了一筆生意的人也為數不少……許多事實都說明,一個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融洽,對他的生活、工作和事業都會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并非易事,你可以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承認差別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僅僅體現在生理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心理上,比如性格、氣質、興趣、能力等差異。性格是心理差異的核心特征,世界上找不到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性格差異,因此你不必強求別人處處和自己一樣,這樣就可能消除由于性格差別而產生的“不習慣”、“合不來”等抵觸情緒。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你會發現原本難以解決的矛盾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化為無形。
2.多了解別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受環境、教育、實踐等因素的影響。人的性格之所以不同,正是由于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經歷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當你與一個和自己性格不同的人打交道時,你應當試著多了解一下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假如你是一個開朗、樂觀的人,而對方恰恰是一個沉默、孤僻的人,不要認為你們沒有任何共同語言,你應該多和他交談,隨著雙方了解越來越多,很容易在彼此間產生一種親近感,說不定你和他因此而成為朋友呢。
3.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
性格迥然不同的人在一起,很快就能發現對方的缺點和不足。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不足的一面,只是表現不同而已。與人溝通,正確的態度不是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而是以人之長補己之短,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比如,性情急躁的人,不要看不慣性子慢的人,而要看到他們考慮問題可能會很周密,處理事務謹慎而穩重。性子慢的人也不要討厭性子急的人,要看到他們做事熱火朝天、麻利痛快、高效率的優點。與性格不同的人相處,要學會取長補短,這樣,不但大家可以融洽相處,而且還會在交往中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4.要有寬容的心
“宰相肚里能撐船”,這不僅是一個人的修養,也是與他人和睦相處的條件。當然,這里所說的寬容,不是不講原則,而是指在一些非原則的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每個人都應當尊重他人的興趣和愛好,對別人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要能容得下。只有這樣,不同性格的人才能和平共處。
5.要嚴于律己
一個人能不能與人相處融洽,不是單方面的問題。有時,問題可能在對方,而有時候問題恰恰就在自己身上。因此,要嚴于律己,注意克服自身的缺點。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與他人合不來,不能只怪罪別人如何如何,有修養的人總是先檢查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找出自身的缺點并加以改正。這樣不僅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也會消除誤會,使對方愿意與你相處。
《病由心生》 大膽地與人交往(2)
與人交往,“對癥下藥”
有句老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跟不同性格的人交往,要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這并非指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圓滑世故,也不是指那種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的玩世不恭。這里所說的待人有別,是指要看到不同性格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要針對這些特點而采取不同的態度,因人而異。
1.與死板的人交往
與這樣的人交往,要有熱情和耐心,不能操之過急。這樣的人天生一副冷面孔,一般興趣愛好也比較單一。細致耐心地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找到他感興趣的話題和比較關心的事情,然后尋機與他聊天。只要你和他能有共同的話題,他的死板就會在你們的談笑中蕩然無存你,而且還可能表現出少有的熱情。
2.與傲慢無禮的人交往
與這樣的人交往,適當的時候你可以反擊。有些人會因為自己取得一點成績就心生傲氣,舉止無禮,出言不遜。和這種人打交道,說話應該簡明有力,開門見山,使他有架子也沒機會擺。如果可能,盡量減少與他相處的時間,不給他表現傲慢的機會。或者,你可以找他的“軟肋”,和他談一些對于他而言比較不精通的話題,比如邀他一同欣賞西洋古典音樂,和他大談施特勞斯、莫扎特、貝多芬,當他沉默的時候,也就是你成功的時候,以后你再和他交往,他的傲氣會收斂很多。
3.與城府很深的人交往
和這樣的人交往,要有防范之心。這種人一般都工于心計,在和別人交往時,他們往往把自己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希望多了解對方,從而使自己占據主動地位。他們對事不缺乏見解,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的。交往中遇到這樣的人,切記不要讓他們完全掌握你的秘密和底細,更不要為他們所利用,或一不小心陷入他們的圈套之中。
4.與爭強好勝的人交往
這種類型的人往往狂妄自大,喜歡夸耀,總是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樣子,對這樣的人,忍讓要有度。因為在有些情況下,你的忍讓在他的眼中是一種軟弱的表現,他會因此而更加不尊重你,或者瞧不起你。所以對這樣的人,要在適當時機挫其銳氣,讓他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不要總是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5.與口蜜腹劍的人交往
對這樣的人,基本上要敬而遠之。這種人“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又被稱為“笑面虎”。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上司,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點頭,少搖頭,少發表看法是你的最佳選擇。碰到這樣的同事,最好的辦法就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做事盡量避免和他搭伴兒。
6.和刁鉆刻薄的人交往
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和人發生爭執時喜歡揭人短處,而且絲毫不留情面和余地,往往使對方丟盡了面子,很不受人歡迎。因此要和這樣的人保持一定距離,盡量不去招惹他,吃一點小虧,聽一兩句閑話,就當作什么都沒發生,不要因為他的無理取鬧而壞了自己的好心情。
容易人緣不好的幾種人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安東尼·羅賓曾對2000多人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跟蹤研究,最后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和他擁有的支持者、幫助者的數目成正比。由此,安東尼指出:影響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的才華、家庭背景等,而是人的社會關系或好人緣。
《病由心生》 大膽地與人交往(3)
人緣,說到底就是個人與眾人的關系。當你孤單一人闖入社會這個大舞臺時,首先需要獲得的便是一個良好的公共關系。好人緣,將是你走向成功的最大資本。
誰最容易成為孤家寡人?
有些人生來就有好人緣,他們對人對己都非常自然,不費力就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生活、事業順風順水。而有些人卻很難受到他人的歡迎,朋友對他們來說,簡直如天外來物般珍稀,更有甚者,闖蕩“江湖”數十年,不僅沒交到一個好朋友,反而將同學同事都得罪了個遍,將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孤家寡人。究竟哪些人容易成為孤家寡人呢?
1.自以為是的人
這種人不大瞧得起別人,眼睛猶如長到了頭頂上,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看人的時候一般都斜著眼睛,表現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在回答別人問話時,他們往往容易顯出不耐煩的神情,即使在向別人求教時,也要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勢,仿佛他只是在考考人家而已。這些表現雖然并非完全是有意識的,卻必然會引起周圍人的反感。
2.心胸狹窄的人
這種人通常妒忌心特別重,遇上能力比他強的,心里全是不服氣;那些受領導器重的同事,他也看不順眼,懷疑人家靠拍馬溜須才步步高升;看到別人的關系比較密切,他則悻悻然,有時還會在中間搬弄點兒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就連誰講了一句俏皮話,他也會若有所思。這樣的表現,無形中會在他與別人之間構筑了一道厚厚的、無形的墻,將好人緣拒之門外。
3.疑神疑鬼的人
疑心太重也是人緣不好者的一大弱點。如有的人快40歲還沒結婚,而自己并非獨身主義者。這樣的人只要一聽到別人談論情感問題,他就懷疑人家含沙射影,是針對他的;看到幾個人在竊竊私語,便懷疑在說他的閑言碎語;甚至別人無意中瞟了他一眼,他也覺得是人家對他有意見。凡此種種,使自己終日處于惶惶然之中,使別人對他避之不及。疑神疑鬼的人在人際關系中缺乏信任,當然也不可能與別人溝通感情,甚至連正常的信息溝通也受到了嚴重阻礙,自然淪落為孤家寡人。
好人緣造就好人生
好人緣是一個人的巨大財富。擁有好人緣,事業上會順利,生活上會如意。但好人緣并非人人天生就有,它更需要你的后天努力。
1.尊重他人
一個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歡別人的橫眉冷對、頤指氣使,難道別人喜歡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很不懂禮貌,既不會主動向長輩問好,也不會和小伙伴們搞好團結。聰明的媽媽為了糾正他這個缺點,就把他領到一個山谷中,讓他對著周圍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小孩聽到山谷回應:“你好,你好……”媽媽又領著他喊:“我愛你,我愛你。”山谷也喊道:“我愛你,我愛你。”小孩驚奇地問媽媽這是為什么,媽媽告訴他:“只有尊敬別人的人,別人才會尊敬他。不管是時常見面,還是遠隔千里,都要處處尊敬別人。”小孩聽完媽媽的話,懂事地點了點頭。
2.樂于助人
《病由心生》 大膽地與人交往(4)
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親人、朋友的關懷和幫助,尤其要珍惜自己在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一個懂得珍惜的人,才會懂得付出,才會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幫助別人,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幫助,簡單的舉手之勞或關懷的話語,就能讓別人產生久久的激動。如果你能幫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不但能顯示出你的寬容,而且還有助于“化敵為友”,為自己營造一個更為寬松的人際環境。
3.心存感激
接受過他人無私的幫助后,不要做“馬大哈”,應當在心中常存一份感激,這會使你的人際關系更加和諧。情感的紐帶因為有了感激才會更加堅韌,友誼之樹必須靠感激來滋養,才會枝繁葉茂。
古人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但你至少可以堅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時時處處想著別人,感激別人。因為有了感激,你才會成為一個好家人、好朋友、好同事。
4.同頻共振
同頻共振,指的是一處聲波在遇到另一處頻率相同的聲波時,會發出更強的聲波振蕩,而遇到頻率不同的聲波則不然。人與人之間,如果能主動尋找共鳴點,使自己的“固有頻率”與別人的“固有頻率”相一致,就能夠使人們之間增進友誼,結成朋友,正所謂“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針。”
5.真誠贊美
“每個人都喜歡贊美。”林肯如是說。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也說過,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贊美。因此,當別人有值得褒獎之處時,你應毫不吝嗇地給予誠摯的贊許,以使得與他人的交往更加和諧而溫馨。贊美,好比是友誼的源泉,它像一種理想的黏合劑,不但會把老朋友團結得更加緊密,而且還可以讓互不相識的人因此而成為朋友。
6.詼諧幽默
在人際交往中,機智風趣、談吐幽默的人往往擁有更多的朋友,大多數人不愿同動輒與人爭吵,或者郁郁寡歡、言語乏味的人交往。幽默可以說是一種潤滑劑,它使煩惱變為歡暢,使痛苦變成愉快,將尷尬轉為融洽。
馬克·吐溫就是一個幽默的人。有一次,他要去一個小城,臨行前別人告訴他,那里的蚊子特別厲害。到了之后,正當他在旅店登記房間時,一只蚊子在馬克·吐溫眼前盤旋,這使得職員尷尬萬分。馬克·溫卻滿不在乎地說:“貴地蚊子比傳說中的不知聰明多少倍,它竟會預先看好我的房間號碼,以便夜晚光顧、飽餐一頓。”一句話逗得服務員不禁哈哈大笑。結果,這一夜馬克·吐溫睡得十分香甜。原來,當天晚上旅館全體職員一齊出動,驅趕蚊子,免得這位受人歡迎的大作家遭受蚊蟲叮咬。幽默,不僅使馬克·吐溫擁有一群誠摯的朋友,也因此得到陌生人的“特別關照”。
7.寬容大度
人與人交往,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多一分寬容,就會使你贏得一個綠色的人際環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不要對別人的過錯耿耿于懷、念念不忘。生活的路,正是因為有了寬容才會越走越寬,否則只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8.誠懇道歉
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別人,應當真誠地向對方道歉,這樣不僅可以化解矛盾,而且還能促進雙方心理上的溝通,緩解彼此的關系。
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元帥有一次錯怪了洪學智將軍,后來彭德懷拿了一個梨,笑著對洪學智說:“來,吃梨吧!我賠禮(梨)了。”說完兩人一起哈哈大笑起來,誤會就此消除
《病由心生》 大膽地與人交往(5)
英國首相丘吉爾起初對美國總統杜魯門印象很壞,但是后來他很坦誠地告訴杜魯門,說以前低估了他,這是以贊許的方式表示道歉。這種道歉方式,效果很不錯哦。
千余年前,曾子就講過: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一個人應當不斷檢討自己的過失、努力提高個人修養,才能擁有“好人緣”這張闖蕩江湖的“無敵通行證”。
盡量避免誤解與偏見
誤解與偏見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的死敵,它會一點一滴地腐蝕掉一個人的獨立判斷能力,為他的人際交往旅程套上一副沉重的枷鎖。
交往中的誤解和偏見往往難以避免,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麻煩,很多苦惱。在發生誤解的時候,不要光記得埋怨,因為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面對誤解,你需要做的,應該是好好想一想它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避免誤解。
誤解的產生和消除
現代社會紛繁復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工作性質也不盡相同,在眾人聚集的工作場所,難免會發生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誤會,甚至是摸不著頭腦的糾紛。遭人誤解時,無論你干什么都會覺得困難重重,因此,與人交往,必須學會如何應付誤會。誤會的產生,主要有下列幾種原因。
1.言詞不足
有的人可能口才不太好,在表達信息或者說明某些事情時,常常會在言詞上有所欠缺,說了一大通之后,只有自己明白,而別人仍然一頭霧水。這樣的人缺乏“讓別人明白”的意識,容易招來對方的誤解。
2.自以為是
有的人因為頭腦聰明,任何事情都能處理得恰到好處,因此辦事時經常我行我素,自以為是。即使面對從來都沒有做過的新工作時,也不愿和別人商量,而是自作主張。這么一來,難免會讓其他同事產生誤解,即使任務最終完成,也難以受到周圍同事和領導的肯定。
3.過分小心
有些人天生顧慮太多,做什么事都前怕狼后怕虎,做事小心翼翼,從不發表意見。他們的存在感相當薄弱,容易成為他人誤會的對象。這樣的人缺乏積極表達自己意見的魄力,總希望對方不必聽太多說明就能明白自己的想法。這類人的含蓄并不是美德,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4.缺乏體貼
有的時候,縱然是一句玩笑,也可能造成他人的誤解。即使是一句安慰、感激的話,如果對方的接收方式不同,也可能變成誤解。因此,在說話之前,一定要考慮到對方的狀況以及他的接受態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5.外觀印象不好
雖然“以貌取人”不可取,但不可否認,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的確很重要。人們往往把親眼所見的形象作為評判個人的標準,這個印象可能成為造成誤解的原因。假如你在公共場合衣冠不整,言談舉止不拘小節,就會給周圍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且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誤解。
那么,誤解如何消除呢?
1.心地坦然
《病由心生》 大膽地與人交往(6)
有道是:“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發生誤會后,不妨坦然處之。如果感到自己受了莫大冤屈而氣急敗壞地四處辯白,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有可能讓人家看笑話。
2.氣量恢弘
對于錯怪自己的人,不要懷有怨恨。應該看到,在多數情況下,誤會的雙方可能早已有某種隔閡,只是這種隔閡平時你沒有注意。誤解發生后,需要你作一些“修補”工作。反之,如果意氣用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很可能導致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
3.分析原因
讓自己頭腦冷靜,客觀地分析誤會產生的根源。如果責任在自己,不妨“有則改之”;如果不是,那也不必著急,“時間是澄清誤會的明鏡。”相信時間會讓一切都真相大白的。
4.對癥下藥
你可以試著與對你產生誤會的人平心靜氣地談一談,也可以轉托其他人作解釋。實際上,有些誤會很容易消除,只要事實擺出來,誤會就會煙消云散。
人際交往中的偏見
當你遇見一個人時,不可避免會對他產生一些印象,而“偏見”的產生首先來自于“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對人們互相間的關系可以產生巨大影響。譬如談朋友時,第一印象不好,往往就沒了下文。但是第一印象往往又不很準確,因為在短暫的接觸中,你得出的結論所依據的材料十分有限,因此準確度很低,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偏見。盡管如此,人際交往中還是很難避免第一印象的左右,因此偏見也在所難免。
其次,“刻板印象”也是產生偏見的原因之一。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我們經常聽人說的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等,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你對他人的判斷十有八九要出偏差。另外,偏見的產生還受環境的影響,比如一個人的生活境遇、情緒狀況等。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當一個人處于這種情緒狀態時,他眼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其實這也是一種偏見。
產生偏見的一個更為普遍的原因,是錯誤的邏輯推理。人們往往習慣于從一個人存在的某種品質為出發點,然后推斷出他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這種推理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的偏見,在交往中,必須注意這一點,不能因為某一缺點而將整個人都一票否決。
當別人對自己存有偏見時,要用豁達的心態去對待。假如斤斤計較,甚至以牙還牙,就不利于消除偏見。盡管誤解和偏見會挫傷你的積極性,但人的情緒應當為理智所控制,否則就很難成為生活的強者。而且,在誤會、偏見面前表現出消極、退卻的情緒,反而會授人以柄,徒增自己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