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校請來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的林清老師,為全校語文老師開講座。主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聽下來還挺合我的口味,一些觀念、做法都與我不謀而合。林老師雖然教大學,但因孩子曾在這里讀過小學,而且林老師對兒童文學、兒童教育也挺有研究,所以,聽她的講座就是一種享受。
我一貫認為:小學最重要的科目是漢語,因為它關系到孩子的思維品質,關系到孩子的閱讀水平與寫作水平,而這一切都是決定孩子日后學習其它科目的基礎。但遺撼的是,許多家長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中國人還會學不好漢語嗎?因此,他們為孩子選擇的是英語與其它所謂的熱門科目。我常常會觀察這些孩子在學校究竟有沒有高人一等,但多數并不怎樣。甚至有的孩子因為家長強行要孩子報這個班,那個班,周末像趕場似的,孩子反而養成一種不好的學習習慣。上輔導班、興趣班變成孩子換個地方玩的去處,真正到上學時間,他們反而注意力不集中,邊學邊玩的壞習慣本不應該是它的付產品。
小學生寫作本應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平時孩子就喜歡講故事,只要把他的口頭語言轉換成書面語言,再教一點寫作規范,其實孩子不難學會。問題現在的作文考試與評判標準,老師的訓練方法都是背離孩子的認識規律,一味講標準化、格式,使孩子怕寫作文。更嚴重的是,讓孩子說假話,說套話,抄襲優秀作文,按老師的套路去寫作,其實根本就不是在教作文,而是在教應試,禁錮了孩子的思維空間,孩子沒有真情實感,還談什么作文的創造性。
我認可林老師的教育觀念與方法,但我生在這樣一種教育的大環境中,我又不能完全照她說的去做,因為考試這根大棒指揮著每個教師。我,一個經歷幾十年教學生涯,見過中國一流二流三流的學校教學的老師,居然也要低頭妥協,因此,家長就不用大驚小怪,還是自己多掌握孩子的學習方向,畢竟“因材施教”是學校老師最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