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工業大學借參與“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契機,著力在高水平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多模式聚集資源,通過打造平臺、創新方法、出臺新計劃,開展了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實踐。
一、構建全新教學體系,推進卓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 廣東工業大學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構建了“課堂教學+學科專業競賽(研究)+企業實踐”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并在以下幾方面大力推進教學體系改革: 一是積極推進校企合作,開設多模式校企聯合實驗班、打造校企聯合大學生科技競賽平臺。校企聯合班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組建工程教育訓練基地的基礎上而開設的本科工程教育培養聯合實驗班,按“3+1”分階段培養(前3年基本能力訓練,后1年實踐教育)。各類實驗班單獨制訂教學計劃并組織實施,學生在企業的實踐訓練實行雙導師制,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參與培養,畢業設計則結合生產實際進行。此外,學校打造了多樣化的校企聯合大學生科技競賽平臺。由企業出資或出實驗設備,在學校建設“大學生科技訓練開放實驗室”,設立“大學生科技競賽基金”,競賽時由企業和學校聯合出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全程參與指導和評獎。 二是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改革方面。學校積極推進“PBL教學模式”,形成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考核機制。學校劃撥專門經費進行師資培訓,推廣與丹麥奧爾堡大學合作的PBL教學模式實踐,引導基于問題和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形成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考核機制。已在自動化、信息工程等專業,試點探索以能力導向為目標PBL教學模式、考核模式的改革。
二、打造創新教育實踐平臺,大力提升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學校采取“集聚海內外優質資源,多模式構建創新平臺,大力推動協同創新”的新思路,在校內外打造了一批創新實踐教育的平臺和基地。這些平臺有依托校內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部重點實驗室、與企業聯合建在校內的產業化基地及聯合實驗室(如“廣州國家集成電路設計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廣東工業大學-美的嵌入式系統聯合實驗室”)、全部建在校外的研究院等。
三、開設拔尖創新人才實驗班,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品牌 創新實驗班以多樣化自主學習模式及其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按大類招生,兼顧學科門類的特點,按照一、二年級進行通識和學科大類培養,三、四年級按照寬口徑、個性化培養模式。構建一套完整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實驗班采用研究型教學、創新性實驗和靈活的管理模式,優秀生實施本碩連讀。2011年,該校通過高考招生開設了機械類、電氣信息類、化工與環境類三個班,受到考生的熱捧,錄取分數均在一本線以上。
四、多模式引進和培養教師,構筑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廣東工業大學在“十二五”期間,啟動了吸納學術型、產業型人才的“百人計劃”,采用全職引進、柔性引進及與企業聯合引進的多種方式引進百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針對校內人才,同時推出了“培英育才計劃”,共同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教師隊伍。“百人計劃”自2011年3月推出以來,已吸引和遴選了一批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近幾年,學校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碩果累累,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第六屆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6項,二等獎8項;學生在省級、國家級各類科技創新大賽捷報頻傳,2009年和2010年兩年期間,共獲得21項國家級獎勵,669項省級以上獎勵。2011年,承辦了第十一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并以總分第一獲得本屆競賽“挑戰杯”。此外,該校還在2011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多項獎勵。在這些獎項中,不乏有國內外高校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