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
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2cm,口徑15.2cm,足徑5.7cm。 碗敞口,口沿下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其上以粉、藍、綠、紫、藕荷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碗底藍料彩方框內楷書 “康熙御制” 雙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琺瑯彩瓷和銅胎琺瑯器一樣多作色地裝飾,少見白地畫琺瑯者。常見色地有紅、黃、藍、紫、綠、胭脂等色。紋飾以纏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心加壽和開光花卉等為主,畫工嚴謹細膩,具有圖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繪畫技法已經改變了銅胎琺瑯器規矩、呆板的風格而趨于生動寫實。其潔白細膩的胎質,瑩潤如玉的釉面,明快艷麗的色調以及精湛絕倫的繪畫技巧充分體現出皇家宮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琺瑯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創燒成功的,數量極少,傳世品十分罕見,尤顯其珍貴。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清康熙,高7.8cm,口徑15cm,足徑6cm。 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碗內光素無紋飾。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紋。碗底藍料方框內楷書“康熙御制” 雙行四字印章款。 琺瑯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創燒的,其藝術風格適應皇室富貴華麗的裝飾需求,較之于當時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經問世就秘藏于皇宮內苑,專供皇室賞用。琺瑯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精選細胎白瓷,運京后再由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畫彩,經爐火低溫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時期琺瑯料依賴于進口,故造價較昂貴,琺瑯器的生產數量十分有限。此碗屬康熙琺瑯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莊,畫工嚴謹,色彩艷麗,制作技藝已十分成熟。
![]() ![]() ![]()
![]() 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杯 紅地開光琺瑯彩牡丹紋杯,清康熙,高4.2cm,口徑6.3cm,足徑2.3cm。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內光素無紋飾。外壁胭脂紅地開光琺瑯彩裝飾。胭脂紅色地上繪3個花瓣形開光,開光內以松石綠色作地,彩繪折枝牡丹、菊花和蘭草紋。開光外繪折枝花卉紋。施彩以紅、綠、藍、紫、黃彩等為主,色彩繽紛艷麗。外底署胭脂彩楷書“康熙御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胭脂彩雙方欄。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運用豐富多彩。 琺瑯彩瓷器初創于康熙晚期。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其制作程序是:先在景德鎮燒造里白釉外無釉的瓷器,送進宮中(個別的使用宮中收藏的明代永樂白瓷),再由清宮造辦處琺瑯作畫師遵照御旨,在碗的外部澀胎上用進口琺瑯料描繪紋飾,然后入窯焙燒而成。雍正以后則以景德鎮新創的細白瓷為胎,在白釉上施彩。康熙時期琺瑯彩瓷器主要模仿銅胎畫琺瑯器,傳世品多為色地畫琺瑯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