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和/或文明之四: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陸游 陸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 陸游出身于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世宦家庭。陸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時太傅陸軫,祖父陸佃,父親陸宰。 當時正值宋朝腐敗不振、屢遭金國(女真族)侵略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隨家人顛沛流離,因受社會及家庭環(huán)境影響,自幼即立志殺胡(金兵)救國。 陸游“年十二能詩文”,學劍,并鉆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考試,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權(quán)臣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不忘國恥“喜論恢復(fù)”,要求“賦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為秦檜所黜。檜死,紹興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2],紹興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刪定官。孝宗繼位,賜進士出身。后因力勸張浚北伐,發(fā)生部下將領(lǐng)不合的情況,再加上主和派阻饒,朝廷立即動搖,而陸游亦被冠上“交結(jié)臺諫,鼓唱是非,例說張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職。 陸游一生力主北伐,雖然屢受主和派排擠打擊,但是他的愛國之情至死不渝。死前曾作《示兒》一絕:“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堪稱是最能表現(xiàn)陸游創(chuàng)作精神的代表作。 范成大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 尤袤 尤袤(1127年-1194年),字延之,號遂初居士,晚年號樂溪、木石老逸民,無錫(今江蘇)人。紹興十八年(1148年)考取進士,官拜太常少卿,權(quán)充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又曾權(quán)中書舍人兼直學士。卒謚文簡。 他上任泰興縣令后,一面革除苛捐弊政,又號召軍民整修城廓。1161年10月,金兵南侵,揚州、真州(今儀征)等城陷落,只有“泰興以有城得全”。尤袤在泰興的政績被賞識,奉調(diào)入京,任秘書丞兼國史院編修官和實錄院檢討官,并任太子侍讀,但1172年2月,他聯(lián)同大臣反對宋孝宗任用安慶軍節(jié)度使張說執(zhí)政,次年被趕出京城,任臺州(今浙江臨海)知州。尤袤在臺州期間,曾減免一萬多戶無地貧民的稅收,并加高城墻,往后臺州發(fā)生洪水時,城區(qū)由于城墻高而未受淹。尤袤作品受道家影響,詩作中有迂闊濫熟之詞,元代人方回指,南宋“中興以來,言詩者必曰尤、楊、范、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并稱為南宋四大詩人,但尤袤的大量詩稿和其他著作以及3萬多卷藏書,在他死后卻因家門失火而被焚,現(xiàn)僅存59首詩,由清代后人尤侗從地方志等文獻中搜集而得。從這些殘篇看出,尤袤與陸、楊、范三位詩人都對南宋朝廷偏安表露不滿及悲憤,如其詩作《淮民謠》中描述流民的苦難:“流離復(fù)流離,忍凍復(fù)忍饑;誰謂天地寬,一身無所依。淮南喪亂后,安巢亦未久,死者積如麻,生者能幾口,荒樹日西斜,撫摩力不給,將奈此憂何?” 楊萬里 楊萬里(1127至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太 淳煕六年(1179)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fā)現(xiàn)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xiāng)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nèi)。在惠州先后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賢祠。 今存詩作4200余首,不少抒發(fā)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fù)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相當高。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