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法門
佛教用語,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能直見圣道者。在佛教中,對事物認識的規范,稱之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這里證悟的,又稱之為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最高境界。另有成語和景點名稱,下面分別介紹。 佛學用語簡介佛教用語,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能直見圣道者。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載有三十三種之不二法門。今之俗語多援引佛教‘不二法門’一語,轉指學習某種學問技術唯一無二之方法。 在佛教中,對事物認識的規范,稱之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這里證悟的,又稱之為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最高境界。入得此門,便進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見圣道,也就是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盤境界。從佛教哲學觀來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眾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認知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與觀念,演繹闡述的是世間萬物本質與表象的關系。 《維摩經》記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文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 不二之法門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軌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在諸法門之上,能直見圣道者也。維摩經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默然不應。殊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言語,是真不二法門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圣所由謂之門。十二門論疏上曰:‘凈名以理為門,一道清凈,故稱不二。真極可軌,所以云法。至妙虛通,故云門。’見不二條。 什么是“不二” 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說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什曰:有之緣起,極于二法。二法已廢,則入玄境。肇曰: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大乘義章一曰:‘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門論疏上曰:‘一道清凈,故稱不二。’來源據說在佛家里面一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而不二法門為第一法門,人一旦進入門,就是進了超越了生死的涅境界便可以成佛了。當然這只是從思想境界上而不是從空間上來說的。法門可以理解為一種門道或途徑,所有修行的人只要依著這樣的途徑去不斷修煉便可以獲得正果。既然說它是一種思想境界,它又體現了什么樣的思想呢?不二是一種非常深奧的理念,也不是我們言語可以說清楚的,簡單的說,不是一,不是二,沒有彼此的分別就是不二。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盡管在現象上有千差萬別,但從佛性上來看都是沒有分別的,只不過是因緣湊合,都是虛無的,沒有相對,也沒有絕對。 傳說古印度有位叫維摩詰的人,他是釋迦牟尼門下著名的居士,也是一位大家菩薩,維摩詰與其他菩薩不同的是,其他菩薩都沒有家室,而維摩詰卻不僅有嬌妻美妾,而且擁有大片的莊園田地,是當地的一位富翁,但他即虔心侍佛,刻苦修行,同時也積極參加世俗的活動,他這種即出家又不出家的舉止實在令人捉摸不透。有一次他聲稱病了,釋尊便派弟子文殊等前來探病,與他進行了一場佛法真理的大辯論,維摩詰以他高深的佛學底蘊和超人的口才回答了眾人的提問。他認為只要心中清凈,佛土也就清凈了,雖然他有眷屬良田,但他的心卻不為貪念所蒙蔽,雖然他的行為不同于其他菩薩,但他實在是在追求佛道真理。所以一切都不必拘于形式,而在于自己內心如何把般若智慧運用于生活中去,于是他便證實了出家和在家的不二。談到最后,文殊菩薩又問維摩詰:“那么你認為到底什么才是不二呢?”維摩詰聽后閉上了眼睛,什么是也不說。文殊贊嘆道:“妙啊,沒有文字、言語者是真正的不二。”成語概述不二法門(拼音:bù èr fǎ mén)佛家用語。原指得道的唯一門徑。現用以比喻獨一無二的方法或門徑。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修行入道的門徑。出處《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 示例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但我確信“敬業樂群”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梁啟超《敬業與樂業》) 近義詞 必由之路、獨一無二 反義詞 歪門邪道、旁門左道 英文 the one and only way <he only proper course to take>三亞旅游景點不二法門是三亞南山景區大門景觀,為南北朝風格建筑。游客進入此門,便進入了 吉祥清靜的南山佛教圣地。大門外的“不二”和大門內的“一實”系已故著名書法家顧廷龍老先生94歲時書。“一實”是“不二”的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