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文章
|
中國傳統特殊療法:刺血療法(上) 來源:唐漢中醫藥網 第一節 概述 刺血療法,屬于針灸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同疾病長期斗爭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方式。傳說在我國石器時代,即用砭石治病。《素問·異法方宜論:》說“東方之域……其民皆黑色蹤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砭石。”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砭”就是“以石刺病也。”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一次扁鵲和他的弟子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死亡,正在舉行全國祈禱活動,但扁鵲診斷后,確定太子是“尸厥”,并非真正死亡,于是扁鵲立即令弟子子陽,“礪針砥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扎了一針出血,太子就蘇醒過來。 由此可見,刺血療法,具有操作簡便,見效快,療效神奇等特點。 第二節 治療作用機理 刺血療法是利用針刺經絡穴位、皮膚淺表部或靜脈血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也就是古代的“刺血絡”和“出血瀉熱”。<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的“宛陣則除之”治療原則及<靈樞·方針>篇記載的“絡刺”、“贊刺”、“豹文刺”等,都是較早的刺血療法。 一、氣血與臟腑 氣以行血,血以養氣。氣為陽,是動力。血為陰,是物質基礎。血在經脈中之所以能不停地運行周流于全身,是依賴于氣作為它的動力。氣行血亦行,氣滯血亦滯,所以說氣為血帥。而氣則是依賴營血才能產生,古人有血為氣母之說。總之,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氣血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反之,則如<素問·調經論>所說:“血氣不和,乃病乃變化而生。”刺血療法,便根據這一原理,調整氣血之間的關系,達到治療的目的。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 二、氣血與經絡 經絡在正常情況下能運行氣血和協調陰陽,在疾病情況下則出現氣血不和及陰陽偏勝的虛實癥候,這時運用針刺的“得氣”和“行氣”,在于扶正祛邪使能回復到正常的狀態。經絡的調整虛實功能是以它正常情況下的協調陰陽作用為基礎,刺血療法等就是通過適當的穴位和運用適量的刺激方法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能使“瀉其有余,補其不足,氣血.調暢,陰陽平復”。按照經絡的病變虛實,把氣血失暢,則為實證;氣血不足,則發為虛證。根據十二經絡的血流與氣流多少,掌握該經血多應以瀉血為主,該經氣多應放氣為主。瀉血時,可以起到瀉實補虛的作用。放氣時,可以起益陰調陽的功能。氣血兩瀉時,可以通化臟腑瘀血、氣滯,消除經絡血瘀氣結。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辨血施治 辨血色是辨別針刺放出的血色——紅、黃、黑紫,從而分辨出人體內臟的熱厥、瘀血、風濕、寒邪等癥。 1.血呈深紅色 針刺部位出血后,血的色澤為深紅色時,判斷疾病多屬于熱癥。 2.血呈黑紅色 凡在體表刺出血后,血的色澤為黑紅色。可分為外傷、內傷兩類。①外傷,一般是在阿是穴,明顯的外傷,可見局部紅腫或青紫斑痕,施治中應掌握活血排瘀,理氣消腫之法。②內傷,多傷在臟腑內,呼吸、咳嗽活動時,患部有隱痛。外表皮膚無紅腫、青紫斑痕,有的在阿是穴重壓時有痛感。施治應當理氣調血。 3.血呈淡黃色 一般在肘部、膝部關節處針刺出血。血的色澤是淡黃色,多為風濕痹癥。血微紅黃呈水液狀,是輕度風濕痹癥在四肢關節部;血呈淺黃紫色,是風濕竄入經絡;血呈淡紅黃色,是風濕內竄臟腑,外擾四肢經絡。施治當散寒除濕為主。 4.血呈青紫色 一般在背部、腹部、十指等部位針刺出血。色澤為青紫色者,多因寒邪入里,使臟腑陰陽失調。施治應采取刺絡拔罐,宣開腠理,補陰扶陽,以放氣為主。 四、辨刺血時血的動態 正確地辨別所刺出血的清淡、凝結、急促、緩慢,能知人體臟腑疾病,有利于辨證施治。 1.當針刺出血時,血液清淡而稀疏不易沉凝,是血虛的表現,即“清者為營虛”。因衛氣盛而營血弱,多出現貧血、頭眩等癥。臨床上多以放氣為主。 2.針刺出血后,血液容易沉淀并凝結,多因氣虛所致,而多實癥。營血盛衛氣弱,常出現肺虛、脾虛、胃病等癥,在經絡血脈之中,氣血循行受阻,營血不得氣所推動,氣弱而營血容易凝結,可出現中風、偏癱等癥。凡此類情況可以瀉血為主。兼調氣補虛。 3.針刺肌膚后,出血緩慢,多須幾次刺血,仍斷斷續續出血者。多因氣虧血虛,瘀血阻于臟腑,臟腑氣機衰弱,氣血循環不歸經。臨床上多見有患者皮膚干裂。陰虛血虧,燥勝則干,寒勝則裂,寒邪入絡,使營血虧損,膚裂多發于手足。還有腎虛而影響血虛,頭發漸落,稀疏枯燥無澤,是氣血不能營養毛發所致。在大病或產后營養不良者也可引起。臨床上以放氣為主。 4.針刺肌膚后,血出急促,多為熱盛。因邪熱過盛,臨床多見為手足心熱、身熱等。熱邪內擾臟腑,迫使氣血受熱外竄,故針刺后血流急促。施治中應以放氣為主兼刺血瀉熱。 五、辨其他 除對針刺出血的血色、動態辨證外,還可以從針刺排出的膿汁、粘性13液、白色粉質物、透明性水液,進行辨證。 1.凡在針刺部位出現膿血,多因外傷后惡毒犯內或長久內傷化膿所致。比如:毒蛇、蟲叮咬傷身體惡毒竄入經絡或留阻血脈,體內氣血循行瘀阻而成瘡腫,輕者多在四肢經絡。重者流注深層經脈之中,就會全身浮腫或偏癱。臨床上大致可分為:外傷瘀腫形成或膿血和內傷瘀血停滯而成腫血。內傷瘀血多因濕毒相搏而成。好發于四肢內側,患部四周腫脹,按之堅硬疼痛,蔓延范圍甚廣,在肘窩、膝窩、腹股溝、腋部常有核結,全身可有惡寒發熱,周身骨痛等現象。施治中多以刺膿排毒為主。在深部膿血可采用放氣活血化膿之法。 2.凡在四縫穴、背心、胸部、魚際等處挑刺出白色的粘液體,多由小兒疳積,脾胃虛損,水谷運化失調,氣血機能不暢,局部絡脈供血不足所致。可出現臉、手無血色,皮膚觥白無光、脫發或稀疏萎黃。臨床上針刺四縫穴等處,可以起到調脾胃補虛損的功能。 3.在四肢腕部,腳背上的腫塊,觸之不疼,用針刺腫結,可擠壓出粉質似的白粒。此多因絡脈長久瘀氣、瘀血阻結,失去血脈正常循行,而在肌膚內轉化成腫結。在施治中用挑刺擠壓去除腫結。消除后,用一枚硬幣貼于患處,然后用布包扎七天后取下,腫結自然消失。 4.在患者部位針刺后,肌膚流出透明性水液,此病多為浮腫(水腫)可分為虛實兩癥。虛癥多由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所致。實癥多因外邪侵襲,肺失宣降,膀胱氣化失常所致;此癥不應多瀉,可配合藥物治療。由此可見:三棱針刺血療法,具有開竅泄熱,活血消腫,醒神寧志,救逆回陽等作用。 第三節 針具及針刺方法 一、針具 1.三棱針針具由不銹鋼制成。分針尖、針身、針柄三部分。針長約6厘米,針尖有三面三棱,十分銳利,針身呈三棱形,針柄較粗,呈圓柱狀(圖14-1)。 圖14-1 針具 民間刺血時有的常用竹簽、木簽,將一頭削尖而成,另外也可以用粗毫針、縫衣針、注射針頭、小眉刀、刀片、陶瓷碎片、鋒利的玻璃小塊等代替以進行放血。 2.梅花針針具呈小錘形。針柄一般長15~19厘米,一端附有蓮蓬狀針盤;下面散嵌26~28號不銹鋼針成束狀,有的為5支,有的7支,還有18支,針尖不宜太銳,呈松針形。針柄堅固有彈性,全束針尖平齊,針無偏斜、鉤曲、銹蝕、缺損。依據小針數目的多少而給以不同的名稱。如五枚的稱“梅花針”七枚的稱“七星針”。 民間制作方法簡單,取縫衣針七枚或五枚,用線分別捆成一束,使針尖分別呈:::或:·:,然后將針尖在玻璃板上輕輕壓齊,再在竹筷一端鉆一小孔,將針束嵌在小孔內,使針尖外露0.2厘米,再用線捆緊即成。農村土方法也可用竹削尖然后并攏進行針刺。 3.雙針一罐,“雙針”即三棱針、梅花針;“一罐”即火罐。“雙針一罐刺血療法”是以民間單純的刺血療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性的刺血療法。 二、針刺方法 (一)三棱針 1.緩刺 用針緩慢地刺入靜脈半分或1分深,隨即緩慢拔出。適用于肘窩,胭窩部等處放血。 2.速刺 用針迅速刺進半分或1分深,擠出少量血液。適用于四肢末端十二井穴和十宣穴等。 3.挑刺 用三棱針挑破細小靜脈,擠出少量血液。適用于胸背部和耳后等處。兒童挑疳積也常用挑刺。 4.圍刺 圍繞痛區、腫處四周點刺,一般常用配合拔火罐。 5.叢刺 用三棱針在某一較小局部,多次點刺,使之出血,叢刺多結合拔火罐。 6.散刺 又叫“豹紋刺”,用于點刺較寬的面積或循經點刺,結合拔火罐,運走罐等方法,也可以用手拿提點刺部位出血。 7.順刺 由下向上作斜刺,在放血前可由上到下推至放血點,以除惡血為主。 8.逆刺 由上向下作斜刺,在針刺前可由針刺點向上下推揉,分推血液,然后針刺,以放邪氣為主。 (二)梅花針 1.重刺 叩打時間用力較重,以微出血為度。背、臀部等肌肉較厚處多用此法。重刺為瀉法。 2.輕刺 用力較小,以不出血為度。眼周圍、頭部等肌肉較薄處多用輕刺。此法為補法。 3.條刺 梅花針彈刺前進的方向,多順著肌膚紋理,由上往下,由內往外,按直線方向進行的手法。條刺又分為:①單條是按彈刺的部位前進呈單線條。②復條是重復向一個方向彈刺前進的線條。③縱條是成縱條式的一個方向彈刺前進。④橫條是橫行進行彈刺。 4.環刺 按環形方向進行的叫環刺。常用于關節周圍部。 5.正刺 順經絡血脈流注方向進行彈刺為補法。 6.反刺 逆經絡流注方向進行彈刺為瀉法。 7.旋刺 順身軀、肢臂進行旋轉彈刺,為瀉法。 8.隔刺 循經順肌進行間隔跳式彈刺,為補法。 第四節 禁忌癥和注意事項 一、禁忌癥 1.患者過饑、過飽、酒醉禁用。 2.血虛、低血壓、孕婦均應慎用。 3.外傷大出血者、出血后不易止血者禁用。 4.急腹癥患者禁用。 二、注意事項 1.刺針時不可過深,出血不可過多,一般出血后,要用酒精棉球擦揉按壓止血。 2.治療部位要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3.針刺出血者可一日或隔日刺一次,出血較多時,一周刺兩次。 4.針刺出氣者可一日三次,以膚紅為度,并結合火罐拔吸以膚濕為度。 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