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回到本草學經方====梔子厚樸湯(第三十六方) 79、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方四十一。 梔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右三味,以水 這一條,沒有了豆豉。換上了厚樸、枳實。 梔子豉劑,一般都說是:發汗、吐下后。 發汗、吐下,都會陰陽俱傷。但是,發汗在傷津液的同時,傷陽會嚴重。就像一壺水,你想把它變成氣,需要不斷地加火。所以,發汗后,如前面的29條,用甘草干姜湯、四逆湯,需要先把陽補回來。單純的下,往往是傷陰嚴重,損失津液,當然也必然會伴隨亡陽,但是不會像發汗那樣嚴重。當然,承氣湯一類的急下存陰,是走向了極端。 此條,傷寒,下后。傷寒,本應該發汗,存于表之水,就進發越,邪熱就進排出。而采取下發,會使邪熱和津液入里。一直很難理解,梔子豉劑,所講的虛熱是什么意思?虛熱大概一是非本體之熱,二是往往會與水濕結合起來,就像南方的悶熱天氣。這個時候,白虎劑一類的辦法無濟于事,需要用梔子。 梔子豉劑,有豆豉。豆豉的藥性在本草并無記載,但是從后世治療風寒感冒的簡易方劑===蔥豉湯來看,應該有發散作用,類似麻黃。由此,推斷,76條的三個方劑,大概有表征,只是不太嚴重,用豆豉微微發散。 那么這一條: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與76條的: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以及66條的: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應該認真研究。 心煩,應該與“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類似,都是虛煩,虛熱惹的禍。臥起不安者,既與心煩有關,也與腹滿有關。 傷寒,下之,無表證,當然去掉了梔子豉湯的豆豉。腹滿,加厚樸。 66條是發汗導致的腹滿,而且是脹滿,有氣,是因為發汗傷陽傷津液,所以用了生姜、半夏、甘草,用以溫中、降氣、生津液。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吃了以后,應該排氣增多,人也特舒服。 79條,傷寒,下后,津液喪失嚴重,而且邪熱入里,所以這里的腹滿,估計不會有脹氣的感覺,就是肚子沉甸甸的不舒服。用梔子(味苦,寒,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齄鼻,白癩,赤癩,瘡瘍) 清理邪熱。用厚樸(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去“驚悸氣”。用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利五臟。曹穎甫老說:梔子以降之、厚樸以燥之、枳實以通之。看來79條或許有大便不通之證,也有很多用梔子厚樸湯治療便秘心煩的醫案。倪海廈老師說:枳實長的一圈一圈的,有點像腸子的剖面。當然,我這樣把藥性簡單劃分,過于機械,其實藥性遠非我所認識,正因為如此,后世醫家對于藥性又有了那么多的想象。特別是夾雜入五運六氣、性味歸經等等。這對于藥性的確是發展。但是,無疑也為中醫玄化推波助瀾。中醫不再是普通人聽得懂用得了的仁術,與百姓漸行漸遠。 研究梔子厚樸湯,又想起了小承氣湯,兩個方子,只差一味藥,就是梔子易大黃。看來小承氣湯偏于實,偏于下。梔子厚樸湯則偏于虛熱,偏于上。這里還是想重復一句話:經方的嚴謹為我們所畏懼。求求現在的中醫,別動輒加減了。那只是您看不懂病的借口。話說重了,我更是看不懂,呵呵提個醒而已。學經方,首先應該學習經方的辯證嚴謹、用藥精準。 (聲明:我是一個一天中醫也沒有學過的門外漢,最近利用業余時間,糊涂經方學感,一為加深記憶,二為歸納分類,三為同道指導。所以,這里面的觀點基本大半是錯誤的,希望中醫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誤導像我一樣的愛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