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種文化節日多如牛毛,甚至在一些縣鎮鄉,也有自己的文化節日。這些節日活躍了當地的文化生活,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我們刊登這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就此進行討論,也期望讀者發表意見。 既要品牌也要觀眾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認為,時代需要藝術節。 理由有三首先群眾需要藝術節;其次都市品牌的打造需要藝術節;第三創新型建設需要藝術節。 由此,可以推導出我們所需要的藝術節的三個特征:一不能走和者蓋寡的小眾路線,而要走人民藝術節的大眾路線;二不能人云亦云模仿照搬,而是需要風格獨具的創新思維;三不能采取簡單化節目堆積的運作模式而是要有鮮明的主題和一脈相承的策劃方案。 實踐證明藝術節不能是藝術家或組織者的自說自話,而必須有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才會成為人們真正喜愛的藝術節。因此作為一個城市特別是國際化大都市的藝術節應該自覺摒棄小眾路線,努力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城市人群和國際旅游者的踴躍參與。 藝術節的榮耀一直與它的舉辦城市緊密相連英國的愛丁堡藝術節法國的巴黎秋季藝術節,德國的拜羅伊特藝術節,所有這些著名的藝術節無一例外。藝術節成為城市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今天,許多地方開始尋求自己城市的性格,致力于打造都市品牌,舉辦藝術節就是一個重要手段??陀^講,國外許多藝術節與其城市珠聯璧合的名聲,并非出于舉辦者的主觀自覺,而是漸漸地成為了一種人們不能不接受的事實。 大型國際藝術節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是文化創新的運作平臺,關系到國家的形象,因此需要有鮮明而高遠的主題,而在策劃上又必須從細節入手。主題求其宏大切要操作則必須貼近市場。簡單化節目堆積是國內大型藝術節容易犯的通病,也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或政府行為中一不小心就會采取的習慣性做法。在這種模式下操作的藝術節往往會因大而無當被抨擊為勞民傷財。 從節日想起了“集日”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于平說,南寧國際民歌節、“哈爾濱之夏”音樂節、“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用不著太留心去關注你就能知道在我國各個城市中舉辦著各類藝術的節日。藝術節,已經成為都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構成方式,成為藝術向社會集中展示的界面,也成為大眾趕赴藝術盛宴的“集日”。 說到“集日”,就會想到我們這個具有悠久農耕文明的國度,并且我們這個國度至今仍具有廣闊的農耕文明。在這一文明中的農村社會,人們的集中交往及其物質交換,往往發生在“逢墟趕集”之時。隔三差五便有一次,區別于時段較長的“節日”。事實上,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大多與農耕文明相關,與其須臾不可相離的“節氣”相關。我們最熱鬧最盡興的傳統節日,就是在收獲之后、農閑之際的“春節”。春節,傳承或部分傳承了“臘祭”的古老傳統,俗稱“百日之臘,一日之歡”,可見春節是中國人的狂歡節,是我們農耕民族在農閑之際的“狂歡”。這期間當然也包含著飲食的放縱、衣著的鋪張和娛樂的盡興。為“藝術”辦節,其實是農耕文明的“積習”或“慣性”使然。為藝術辦“節”而不是辦“街”,看重的是藝術的時間性集結。但我們注意到,我們的許多“節”,都辦在都市并且是較大的都市之中,而都市的閑暇以“周”而非以“年”為單位,是“度周末”而非“過大年”。藝術節的主持者或操辦者應該認識到這一點,或辦在“五一”、“十一”長假之際,或辦在旅游的旺季……在城市中也不妨辦“藝術街”,使“藝術節”長期在城市存在,一直延續下去,成為城市文化的一景。
不妨延伸旅游效應 四川旅游局市場研究專家劉萌認為:文化節慶活動已成為發揮地方優勢、整合資源、提高知名度的措施之一,其社會經濟效應日益凸現。以四川省為例,近年來先后在峨眉山、九寨溝、雅安、綿陽等地舉辦了四川國際旅游節,在中外游客心目中完全改變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印象。今年4月中旬舉辦了李白國際旅游文化節的綿陽市,“五一”黃金周也取得了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同比增長104.2%和120.1%的好成績。但是,如何豐富節慶活動內涵,長效發揮影響力,仍是可以進一步思考的話題。 特色鮮明,是節慶活動成功的標志。然而,目前多數文化節慶活動通常“求大求全”,忽略了主題和特色的提煉。一個名目下串套的多個“展”和“論壇”,讓人眼花繚亂卻留不住印象。此外,諸多事例可以說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百姓看熱鬧”的情形長期存在,一方面是舉辦者挖空心思謀劃節慶內容,另一方面則是大眾成為活動的局外人,只能成為圍觀者,沒有真正參與其間。 大眾參與才是節慶活動的最終目的。大眾參與的形式有很多,旅游是其中重要的一項。讓本地和外地的游客留下難忘的文化體驗,并且在今后持續吸引各地游客,最終延伸節慶文化的效應,是節慶活動成功與否的考驗標準之一。 主題和特色更是旅游文化的精髓。在各地舉辦的文化節慶活動中,確實有很多精心構思、巧妙策劃的特色節目、主題項目,總結、提煉、保留、積淀這些精華,將“精華”從表演層面轉化為具體的旅游產品,使之成為當地旅游產品中的新亮點,是舉辦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四川省雅安市在舉辦四川國際旅游節時,曾有一臺讓觀眾叫絕的四川民間藝術巡游表演,對一直缺乏旅游表演節目的四川省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很有市場前景的坯子。與其跟風打造各類“印象”,不如考慮如何將這臺節目改造成長期的旅游商業演出,成為游客來川一定要看的壓軸戲。這樣的話,節慶活動的效應豈不就得到了一種延伸。 應該成為大眾節日 江蘇文化館公共文化研究專家戴珩分析說:在百度網上搜索一下,發現與“文化節”相關的網頁竟有20多萬篇,足見現在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文化節數量之多。江蘇就是個文化節慶非常多的地區,各地和全省的活動一年基本不斷。這說明文化受到了重視。因為文化節慶可以活躍地方的文化氛圍,彰顯地方的文化特色,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提升自己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但是,現在的文化節日也引來人們詬病,這是因為辦得太濫,而更主要的是許多文化節只打著文化的幌子,奉行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讓文化為招商引資湊熱鬧、裝門面,使文化徹底走了形、變了味。 文化節的主辦者應該清楚,文化節不是為個別領導辦的,也不是為少數人辦的,而是為大眾辦的。辦文化節理所當然地應該首先考慮大眾的愿望和要求,考慮到大眾對文化的實際需求,考慮到文化節所設置的活動項目和活動內容是否為大眾所接受。 文化對經濟會有促進作用,但這種促進更多是間接的,不要指望一項具體的文化活動立馬就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辦文化節的目的是為了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如果不對當地的文化資源、文化底蘊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隨便找個什么東西冠以“文化”之名就搞文化節,那不但不能夠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會玷污了文化,糟踐了文化,損害一個地區的文化形象,降低自己的文化品位。 量力而行 當停則停 《中國文化報》總編助理趙忱說,“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在早期是一種新鮮的創意,到后來成為了一種陳詞濫調,而且,違背了文化的本意。不光文化,連文化工作者都成為陪襯??蓱z兮兮地忙碌,收獲甚微。那種狀態下的文化很虛弱,而文化烘托下的商貿則口氣大得很,至于實效,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那些“節日”,往往被稱作“人民的節日”,人民卻不知情,能看上幾個明星一兩場像樣的演出已經不易?!爱斒氯恕笨粗械氖钦?,文化本身成了陪襯。 凡事得量體裁衣,量力而行。物質層面,我們不是改掉了逢年過節大魚大肉的習慣,注重日常也要吃得好,也要營養均衡?在文化層面,難道不該格外注重日常營養?吃什么,怎么吃,如何鍛煉,才有消化、吸收的能力?文化是心靈的能力,暴飲暴食可以解饞,卻不利于培養健康的胃。文化之胃,最需要的恐怕也是用長時間、高營養、適當火候煲出來的“高湯”的滋潤。 美好的節日——讓文化創新、人民滿意、經濟騰達的節日,不妨繼續發揚光大。但請記得,任何時候,文化不可以“暴發”,做文化暴發戶,可以榮耀一時,必然恥辱一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