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盧灣:上海的革命之地,文化之地 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一大在盧灣區境內召開跟此地深厚的人文背景不無關系。 位于陜西南路、永嘉路口的陜南村內住著多位上海文化老人,黃裳就是其中之一。 盧灣區的原法租界,雖然設立很早,但是大規模開發是1914年以后。法租界建立以后,多次擴張。1898年,法租界強占四明公所,激起寓滬寧波人強烈反抗,釀成血案。官司打到北京,經法國駐華公使畢盛與總理衙門交涉,達成協議,其中一條規定法租界當局可以在四明公所地面上開筑交通上所需的道路。四明公所地在小北門外,今淮海東路東端、永壽路以西(今大境中學校址),是寓滬寧波人暫厝靈柩的地方。1900年1月27日,法租界西界推至顧家宅和關帝廟浜,即今重慶南路一線。這年1月30日,上海道余聯沅與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寶昌,達成解決四明公所事件協議,言明法租界可以按照原定線路修筑寧波路。寧波路即今淮海東路。1906年10月10日,西江路、寶昌路統稱寶昌路,是為今淮海中路。 盧灣區境在1949年以前,以徐家匯路為界,分為南北兩片。南片屬上海縣,除了濱江一帶有同治年間興建的江南制造局,其余多為鄉村農田,至1918年,尚有談家宅、李家宅、潘家宅、楊墳、陳墳等村落、墳冢存在。北片雖然在20世紀初年就已有所開發,但其大面積建為城區,始于1914年法租界大擴張,完成于20世紀30年代。1914年法租界大擴展以后,公共租界已是寸土寸金的工商之地,法租界則相對空曠,于是,一些占地較多的文化設施得以在這里建設。震旦學院是1908年從徐家匯遷到這里,1914年以后大加擴展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23年遷入區境,上海法政學院(1924年)、新華藝術專科學校(1926年)、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28年)、中國科學社(1928年)、震旦女子文理學院(1937年)相繼在區境建立。上海法科大學創建于1926年,租賃法租界蒲柏路479-493號房屋為校舍,該校后改名“上海法學院”,遷址于江灣路。中華職業教育社1917年創立時,設在林蔭路,1927年遷移辣斐德路,1930年遷移華龍路環龍路口,都是在法租界范圍。這樣,盧灣區境內的文化機構就多,文化人就多,與文化有關的一些特色就相當明顯。 這兩方面結合,形成1949年以前,盧灣區境在城市文化方面,五大特點:1、秩序(城市規劃好,管理有序);2、衛生(道路建設、綠化、下水道、行道樹、住宅區管理、防疫、消防);3、雅致(文化機構眾多,文化氛圍濃郁);4、安全(人口不是十分雜,巡捕力量強,治安較好);5、洋派(法國人、俄國人多)。中國共產黨一大會議在盧灣區境召開不是偶然的。中共創始人,特別是在上海的活躍人物,均為知識分子,而盧灣區境是上海知識分子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淮海中路的變遷 民國初年,法國再次謀求擴大租界。1914年,袁世凱政權以法方允許中國警探在法租界內自由逮捕人犯(實為革命黨人)等條件為交易,滿足了法方擴界要求。這年4月8日,交涉員楊晟與法國駐滬總領事甘世東(Gaston Khan)簽訂上海法租界外馬路劃分警權協定。至此,今重慶路以西、華山路以東淮海中路地區,均被劃入法租界管理范圍,城市化速度也由此大為加快。1915年6月21日,寶昌路更名霞飛路,以法國名將霞飛命名。1943年10月8日,更名泰山路。1945年10月,更名林森路,以紀念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867-1943),以西藏路為界,分別稱林森東路、林森中路。1950年5月25日,更名淮海路,以紀念淮海戰役的勝利。西藏路以東部分稱淮海東路,以西至華山路部分稱淮海中路。 1949年以后,特別是1978年以后,上海市、盧灣區在城市建設改造時,注意保持淮海路傳統、特色。1950年代建上海市第二百貨商店、長春食品商店、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六一兒童用品商店,均名聞遐邇。錦江飯店在五六十年代是極負盛名的國賓館,1970年代更因中美《上海公報》而世界聞名。1990年代淮海路經過改造以后,建成一批規模大、檔次高、裝潢洋的商廈商場。 盧灣區老建筑 1900年建筑的盛宣懷住宅(今日本駐滬總領事館)是歐洲古典式風格。1910年興建的登云公寓,是典型的法國城堡式風格,是淮海路上第一幢高層建筑。1924年建筑的武康大樓,是上海最早的古典立面外廊式公寓。1925年建成的法國總會俱樂部(今花園飯店裙樓),為巴洛克式別墅。1929年建筑的華懋公寓(今錦江飯店北樓)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1935年建筑的峻嶺公寓(今錦江飯店中樓),為現代式八字公寓。1921年興建的尚賢坊,為西班牙聯排式風格。位于今汾陽路上的海關副稅務司住宅,是西班牙式花園住宅。此外,國泰電影院、蘭心大戲院、公董局大樓、上方花園、東正教堂、猶太會堂、霞飛坊、培文公寓、派克公寓、格林頓公寓等,均各具特色。這些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東起重慶路、西迄華山路的淮海路兩側,馬斯南路(今思南路)一帶,有30幢法式花園洋房,百余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副院長、上海史學家。早報記者石劍峰采訪整理) |
|
來自: 情系故鄉 > 《圖說故鄉 印象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