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詳
接前文
五、其他古跡
(01)文星閣——俗稱鐘樓,在葑門內鐘樓頭江蘇師范學院內。位于舊長洲、元和縣學東南,也稱方塔。磚結構,高四層,平面正方形,立于三級青石高臺基之上,上復四角攢尖頂,內架橫梁懸大鐵鐘。
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創建,四十年(公元1612年) 重建,崇禎、康熙、乾隆、同治間幾度重修。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清初時,葑門內彭氏,只因子孫不出特別人材,去問看風水的,據看風水的說:“蘇州有筆沒有墨,如有文人情愿建造一座墨形的塔,后代必然發跡!”還有一種傳說,以為蘇州是一個文具盤,方基是硯(本是宋公祠基),玄妙觀里的石水盂是水盂,雙塔是筆,塔前的三間房屋是筆架(因夕陽西下時塔影恰好斜倒在屋上),青天是紙,就是沒有一錠墨。彭氏信他,造了一座文星閣當墨,后來子孫中果然英俊輩出,競有祖孫狀元及第的榮譽。
(02)準提庵——在桃花塢廖家巷內,明代解元、大畫家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別號六如居士,有書詩畫三絕)晚年筑室讀書處,原稱桃花庵。天啟時,楊大溁奉準提像于此,故改為準提庵。浚池并掘得唐寅桃花庵歌石刻:“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桃花一開十萬八千年”。還有祝允明題的庵額,便奉他們二人和文征明的像在庵中。清嘉慶元年(公元1801年)吳縣知縣唐仲冕于庵東建唐解元祠,署名“桃花仙館”。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傾圯,同治中重修。現在庵內保存有唐寅書畫碑刻、楊延樞畫像石刻等文物。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03)鴛鴦樓——在因果巷,是戚子卿的藏書室,后門近息園,相傳是閭邱孝終的住宅故址,后來為長洲顧俠君所得,改造為秀野草堂,屋后梅樹茂盛,正月開花,人都叫它小香雪海,相傳是戚氏舊物。戚子卿,就是盲祠雙金錠內代王小姐寫告狀呈詞的惡訟師。俞曲園茶香室叢鈔也記:他是明朝吳縣的秀才。
(04)周瑜故宅——周瑜有文武的籌略,甘四歲便為建成中郎將,在赤壁大敗曹操。他的故宅,就是現在的府城隍廟,有三十三畝廣,方丈前有周瑜手植的古柏,高約數丈,還有一口井,題著“寒泉”兩字,也是當時的古跡。
(05)尤西堂住宅——名侗,字同人,更字展成,別字悔庵,晚號艮齋,長洲縣人,少時曾作游戲文,順治帝看了竟親加批點,連聲嘆為“真才子”。他日,帝又見他集中的討虱檄示,更以為奇文,便有召用之意,不久卻升遐了,他于是自傷數奇。康熙戊午年,召試博學鴻儒,帝親擢五十人入翰林,修篡明史。尤侗授了檢討,年齡最高,進院時,四十九人都坐在他下邊。他在史局內三年,分撰志傳三百篇,曾偕諸儒臣進平蜀詩文,帝見了他的名字便說:“這是老名士”。于是他便自撰一付堂楹道:“‘真才子’章皇天語,‘志名士’今上玉音”,懸在堂上,至今尚存。他的住宅在滾繡坊內,進去就能看見那付堂楹。康熙南巡時,曾兩度到此拜訪。相傳:西堂老人僅請他吃些菜花頭干、馬蘭頭干,帝卻很愉快道:“不圖民間有些清香物!”都吃光了,至今尚有御書賜的“鶴棲堂”匾額。后面有園,叫作亦園。相傳太平天國時,這宅為打破蘇州的臘大王所占。臘大王能書善畫,至今圍墻上尚隱約存他自繪的小像和寐蘭數枝。
(06)要離墓——要離是為吳王闔閭派去刺死慶忌的勇士。他的墳墓相傳在胥門內梵門橋西城腳下的馬婆墩。那里本有炮座,清道光七年,在城腳下水潭邊,發現石碣一方,上刻“古要離墓”四字。
(07)梁鴻墓——一字伯鶯,東漢平陵人,家雖赤貧,卻尚節氣,讀書文博覽無不通,后來和他妻子孟光一同來吳,依附皋伯通,住在蕪下。夫婦二人相敬如賓,孟光具食,必要“舉案齊眉”,伯通很是驚異,于是便請他們住在閭門內學士街。現在財帛司堂內,有一間屋子,額上敘出是“伯鶯先生舊住所”。至于他的墳墓,是在要離墓旁,是他病革時請主人葬他在那里的。
(08)妙崴士墓——在因果巷息園內,是梁武帝的女兒妙崴公主的墳墓。墓墩很大,四周有溝,南邊有碑,刻著“妙崴墓”三字。當時,有人謠傳妙崴公主顯靈,愚夫愚婦都去燒香祝禱,一時熱鬧異常,擁擠不堪,連樹皮草根、泥水都當作仙丹拿去。官府因為有關風化,而且損壞古跡,于是筑柵圍住,出示禁止愚民前往膜拜。
妙崴是下嫁給郡人孫踢的,孫賜死后,她便皈依佛教,天天念經。梁朝亡后,陳高祖因她是先朝公主,賜宮女十人優待她,到八十多歲才死。現在因果巷禪興寺內,閣上有妙崴像:戴著昆盧帽,雙手合十,盤膝而坐,兩旁還侍立著十個宮女。
(09)五人墓和葛賢墓——在虎丘東側山塘街青山橋畔。五人墓為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的墓葬。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四月,權奸宦官魏忠賢及其爪牙巡撫毛一鷺,無故逮捕蘇州進士周順昌,激起民憤。五人為伸張正義,在同惡勢力的斗爭中,慷慨就義。一年后,魏忠賢失勢自盡,蘇州人民將魏的“普惠生祠”平毀,在廢基上公葬了五位義士的遺骨,贊為“奮乎百姓”題作“五人之墓”。
葛賢原名葛成(公元1568—1630年)。明末蘇州絲織工人,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六月,蘇州掀起抗稅斗爭,葛成被公推為帶頭人,與稅監孫隆及其爪牙進行斗爭并取得勝利。后官兵鎮壓,葛成為保護群眾,挺身而出,被關押十三年,后又參加“五人義”斗爭。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葛成病死,蘇州人民因他愛五人之義,便為他在五人墓西側修墓立碑。尊稱為葛賢和葛將軍。兩墓前為“義風千古”石坊和享堂,有張浦《五人墓碑記》、文震孟《五人墓記》和陳繼儒《葛將軍墓碑》等重要碑刻。現兩墓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0)唐寅墓——唐寅,字伯虎,(公元1470—1523年),明代蘇州名畫家,吳門畫派“明四家”之一。歿后初葬城北桃花塢,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遷葬橫塘王家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前原有二柱出頭無樓石牌坊、四方石碑亭各一座,牌坊正面書“唐伯虎墓”,背面書“名傳萬世”;亭內立碑,鐫刻“明唐解元之墓”。
(11)申時行墓——申時行(公元1535—1614),明代蘇州狀元,萬歷時官至吏部尚書兼大學士,晚年退職閑居,歿后稱申文定公。墓在市郊吳山東麓羅家浜西南,俗稱申家墳,墓的規模宏偉,原來墓道兩旁對列著墓表、牌坊、獅、虎、羊、碑亭、武士、馬、侍臣等石刻,居中建有神道碑亭和享堂,神道碑亭內樹豐碑,上書“明太師申文定公神道”;享堂五間,為明代建筑,內立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巨碑8塊,此墓堪稱明代高官顯宦墓葬的典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瓊姬墩——位于斜塘鎮墩村東。相傳為春秋吳王夫差之 女瓊姬墓地,或傳為末吳王張士誠之女葬地。墩高5米,占地160平方米。1984年在墩東南發掘出磚石結構雙室墓一座,出土墓志、銅鏡、發簪和粉盒等,均為宋代遺物。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3)真山古墓群——真山位于滸墅關與通安鎮交界處。其地有土墩57個,前人或以為烽火墩,多年來一直是吳文化不解之謎。近年對1、2、3、6、16號墩進行考古發掘,初步斷定真山群墩為春秋至漢代之古墓群。據封土規模及出土玉片分析,墓室規格應為王室。墓主身份及時代、性質尚待進一步考證。
(14)顧野王墓——位于橫塘石湖西岸下舟村。墓冢面積約50平方米。墓前有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錢大昕所書“陳黃門侍郎顧公墓”石碑一座。墓旁斜臥巨石一塊,長約6米,另陳大石數塊,據傳為隕石。故當地農民稱該墓為落星墳。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5)范氏祖墳——位于城西天平山。墳有兩處。一在山右,包括范仲淹曾祖太師徐國公范夢齡、祖父太師唐國公范贊時、父太師周國公范墉墓葬,俗稱三太師墳,已在“文革”中被破壞,坊表、碑碣等均無存,封土亦被夷平。另一處在天平山左,為高祖范隋墓,現保存完好。墓門立雙柱沖天石牌坊,額題“范氏遷吳始祖唐柱國麗水府君神道”,陰面鐫“祥發中吳”四字。坊側墻面嵌有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范氏遷吳始祖唐柱國麗水府君墓門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6)魏了翁墓——位于楓橋鎮高景山金盆塢。原墓規模宏大,有墓道、神道碑、石碑等。現立有花崗石標志碑。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南宋著名學者,著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外雜鈔》、《師友雅言》等。
(17)張士誠墓——位于斜塘鎮盛墩村,俗稱“張王墳”。原有墓碑“張吳王墓”,西部原有張王廟,均不存。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誠(公元1321—1367年),小名九四,泰州白駒場(今屬大豐縣)人,以駕船運鹽為業。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苦役、鹽丁萬余人起義。次年據高郵,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2月攻占平江(今蘇州),并在此建都,后自稱吳王。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7月,明將徐達攻占平江,張士誠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縊身亡。
(18)章煥墓——位于楓橋章家山。墓已毀,神道旁之翁仲尚完好,另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均為青石雕刻,手法簡練,是蘇州現存明代墓塋神道石刻保存最完整的一處。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章煥,字懋憲,吳縣人,明嘉靖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
(19)錢處士墓——位于虎丘西麓。墓碑題“錢處士墓”四字,清江蘇按察使汪志伊書。墓主錢近仁,清乾隆時人,父母早喪,寄食皮匠家,遂習其業。業余讀遍經史子集、九流百家,尤致力于《孝經》、《論語》,人稱“補履先生”。年七十六而歿,無子。吳中士大夫尊為“處士”,葬于虎丘。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陳去病墓——位于虎丘山南麓斷梁殿西側柏樹林中。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社同人于此為之舉行公葬。墓呈圓包形,青磚圍砌,水泥封頂。碑刻“陳佩忍先生諱去病之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去病(公元1874—1933年),字佩忍,號巢南、垂虹亭長,吳江人。近代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
(21)伍子胥墓——位于胥口鎮西伍相國祠內。墓地面積約二分,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立碑,鐫“吳相國伍公之墓”。東走廊亦有一碑,鐫“吳相國伍公鴟夷藏處”。祠之殿內又有一碑,鐫“重建伍子胥祠”六字。
伍子胥(?一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
楚平王七年(前522年),王聽信讒言,將其父兄殺害,并派人捕捉子胥,子胥逃至吳國,投公子光(即闔閭)門下。后幫助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又為闔閭筑大城(今蘇州城),整軍經武,使國勢日盛。吳王夫差時,因勸國君拒絕越國求和,停止伐齊,夫差不納,賜劍自刎,投尸江中。
(22)諸稽郢墓——位于西山石公鄉。據王維德《林屋民風》載:當地消夏灣陸家河秦存古營造別墅,開鑿池塘時掘得石碣一塊,刻有“越大夫諸稽郢之墓”字樣,字體古樸蒼健,似秦漢時所書。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甪頭洲巡檢暴式昭重修,并請俞曲園重書墓碣,今墓與碣均在。
諸稽郢,春秋時越國大夫。吳王夫差戰勝越國后,陪同越王勾踐來吳,求為質。
(23)陸龜蒙墓——位于甪直鎮保圣寺西院。碑題“唐賢甫里先生之墓”。墓前方池稱斗鴨池,池邊有長方形石槽兩只,相傳為陸龜蒙飼鴨遺物。池中清風亭和垂虹橋均已重修。墓旁原有白蓮寺,又稱天隋寺,即陸龜蒙故祠,僅存石礎。
陸龜蒙(?一約881年),字魯望,自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長洲人。舉進士不第,曾任蘇、湖兩郡從事。后退隱甫里(今甪直鎮)。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詠閑適隱居生活。
(24)錢元璙墓——位于木瀆鎮七子山九龍塢。該地系錢氏家族墓地,元璙及其妻楊氏、子文奉等皆葬于此。墓現存封土,原有石獸、翁仲、碑碣,已毀。
錢元璙(公元886—942年),字德輝,五代時吳越王錢繆第六子(或稱第四子),杭州臨安人。授中吳建武軍節度使,封廣陵郡王。死后由其子錢文奉繼任。錢氏父子治蘇六十余年,頗有政績,《吳郡志》稱:“儉約鎮靖,郡政循理”。
(25)韓世忠墓——位于木瀆靈巖山西南麓。墓區由墓、碑、祠三部分組成。墓向東南,規模宏大,四周有石砌羅城,系韓世忠及其夫人白氏、梁氏、鄭氏、周氏合葬墓。神道長約50米,立有豐碑,鐫南宋孝宗題“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墓南公路旁有韓蘄王祠。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韓世忠(公元1089—1151年),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省)人。十八歲應募入伍,轉戰大江南北。曾與岳飛聯合作戰。岳飛被害后,韓世忠亦被解除兵權,于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憂郁而死。孝宗既位后,追封為蘄王,并親為題碑、修墓、建祠,葬于今址。后人李根云先生云:“紹興名將,以韓岳為最,一葬西湖,一葬靈巖,蘇杭山水為之生色不少。”
(26)秦儀墓——位于西山秦家堡飛仙山下。墓地約十畝,現多為農田。冢墓封土尚完整。有碑半埋土中,露出部分碑文。據方志載:秦儀之祖秦宗邁為北宋詞人秦觀六世孫,乃秦氏遷吳始祖。當地秦氏后裔稱此墓為“王墳”。
(27)蒯祥墓——位于胥口鄉漁帆村西南。墓右前方立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英宗朱祁鎮賜蒯祥祖父明思、祖母顧氏之“奉天誥命”碑,額雕二龍戲珠,正反面均有文字。墓左前方立碑文日“蒯祥之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蒯祥(公元1398—1481年),字廷瑞,明代吳縣香山(今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參加北京宮殿設計、建筑,“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中上意”。有《明宮城圖》,畫其像,記其功。
(28)沈周墓——位于湘城鄉宅里村牒字圩。占地約5畝,有小河環繞四周。原墓志銘石存蘇州博物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湘城(今吳縣)人,承祖輩以畫事為業。畫名甚著,為“吳門畫派”領袖。著有《石田集》、《石田詩鈔》、《石田文鈔》、《客座新聞》等。
(29)王鏊墓——位于東山陸巷村,面對太湖石公山。規模原頗宏大,神道上原有翁仲、石獸、牌坊、碑亭。原坊柱刻有“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聯,款署“門人唐寅拜撰”。碑亭內有明嘉靖帝所書祭諭。皆于“文革”中被毀,今僅剩部分石構件。
王鏊(公元1450一1524年),字濟之,東山陸巷人。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進士。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入內閣,官至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30)文徵明墓——位于陸墓鎮西兩里文陵村李家浜。墓前有月牙形照池,故墓地平面呈端硯狀。原有神道及墓碑、華表、石獸、翁仲等,現石構件均已不存。后從別處移來青石馬、青石獅各一對。墓碑正面刻楷書“文徵明墓”,背面刻隸書碑文共183字。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徵明(公元1470一1559年),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吳縣)人,少時學文章于吳寬,學書法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五十四歲以貢生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旋辭歸。沈周、唐寅死后,推為吳門畫壇、文壇領袖。
(31)董其昌墓—一位于胥口鎮漁洋里。傳有兩處,一處在陽家場,規模甚小,現已平為桑地,墓木前原有吳蔭培書“明董文敏公墓”碑;一在漁洋山灣里,規模較大,石翁仲高3.40米,墓前有石龜、石獅、石馬及石碑等。李根源《吳郡西山訪古記》考定后者為真墓。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元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授編修,與編《神宗實錄》,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溢號文敏。
(32)皇廢基—一俗稱王府基,是張士誠王府的廢基。考這地方,正在闔閭所造的子城(亦作小城)內,吳王宮殿都在這里,后來春申君改造為桃夏宮。秦時,守宮官吏把火去照視燕窟,不慎失火,宮殿都化為灰燼,但子城尚存。漢朝,在子城內建“太子舍”,朱買臣領他的故妻到“太子舍”住在園中,給她飲食,就是此地。唐時為“刺史署”,宋時為“平江軍府署”。紹興間曾為高宗的行宮。到元末,張士誠的“太尉府”就在這里,因他自稱吳王(他的母親曹氏便稱為太妃,現在吳門橋南半里,尚有太妃墓俗稱娘娘墓。她的女婿潘元紹便為駙馬,政策大都聽他調度。城破后,殉難而死。萬民感戴,建祠塑像,供奉徂豆,就叫駙馬府堂)這里便是“王府”了。至于他的宮卻在承天寺里,現在西海島一家紙作坊內,有三間屋子,地面如銅澆鐵鑄,非常結實,相傳就是他的寢宮。后來,常遇春打破蘇城時,張士誠把王府焚燒,子城才從此夷圯。從乘魚橋到金姆橋有高崗子一帶的高墩,便是它的遺跡。前清時,皇廢基尚很荒涼,便作為參將校場,有時就在這里斬犯(有時在北寺塔旁的大教場內)。至今,雖改為公共體育場,但舊時的演武廳尚沒有破壞。俗傳皇廢基地中,張士誠曾埋藏著九缸六十一甏珠寶,但沒有人能知道在哪里,除非出了一個“有須蘇阿姨” (有胡須的婦人)才能去掘到。
(33)藏君洞一—在盤門窺塔橋旁,相傳明兵圍困張士誠九年另六十天,絕了糧草,才被常遇春將城打破,士誠便逃在這洞中躲避,被明兵獲捉去。但又有人說,承天寺里本有一條地道,通到官瀆里,破城時,張士誠是從這地道里逃走的。這兩種傳說互相矛盾。考據歷史,張士誠是被捕后解到南京去,在舟中絕食而死。似乎前說較為可信,但也不很正確。
(34)石馬——在雙林巷西頭石馬庵里。佛龕前面有石馬一匹,和尋常家狗大小相同,雕琢精致,但日夕熏染香煙,色澤幼黑而且光潤了,相傳是張士誠愛婿潘元紹的愛妾的墓上物。又有人說是從妙巌墓上移來的。
(35)雞心石一—在婁門城門洞中,相傳是劉伯溫筑城時按的風水。前清光緒二年,城中居民腳上患濕氣的很多,忽然有人傳說,只要刮些雞心石粉,敷了就好,有許多人試的有效,于是刮的人便多了。后來胥門外洋橋附近花煙間的興盛,人都以為是雞心石上的風水破了。
(36)太平天國忠王府——在東北街。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公元1860年6月2日)李秀成率軍攻克蘇州。同年十月起,就吳姓拙政園基地改建忠王府,并將其東潘姓、其西汪姓宅第等一倂收入,擴入王府范圍,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園地,“綿亙里許”的宏偉建筑群。如今,忠王府的中心部分基本上還保持著原貌,主要建筑有大門、儀門、兩廡、正殿、后軒、兩廂、后殿等。而且保存下來400多方蘇式梁枋彩繪和9幅壁畫,為現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國建筑,是重要的革命歷史遺跡。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全晉會館—一在中張家巷,清末旅蘇山西同人所建。蘇州原有會館、公所一百數十處,此為現存較完整的一處,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8)范義莊—一在人民路范莊前。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蘇州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以天下為己任,曾言“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歿后稱范文正公。皇祜元年(公元1049年)范仲淹為救濟范氏宗教內的貧苦人家,買良田數千畝,創立范氏義莊,為一族之公產,是歷史上最早的義莊。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9)況公祠——在西美巷。況鐘(公元1383—1442年),江西靖安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任蘇州知府,前后十三年,為官清正,興利除害,深受百姓愛戴,時稱“況青天”,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1 2月況鐘六十二歲時病故于蘇州任上,蘇州人民為他立衣冠冢,并建專祠于府學內。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始移建于西美巷大覺庵基,成豐十年(公元1860年)毀于戰火,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0)驛亭——在市郊橫塘胥江彩云橋畔,亦稱郵亭驛站,為古代傳遞公文郵件中途歇宿之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平面方形,歇山卷棚頂,四角石柱,石柱上刻有一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是本省僅存的古驛亭,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1)紗帽廳——在鈕家巷3號清代潘氏住宅內。形如古代官帽,兩旁披廂猶如飄帶,故名。相傳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曾住過,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2)織造署舊址——織造署又稱織染局、織造局、織造衙門、總織局。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蘇州帶城橋下塘明末貴戚周奎故宅(今蘇州十中內)建織造局,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為織造衙門,亦稱織造署、織造府。規模宏偉,占地甚廣。成豐十年(公元1860年)全部毀于兵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重建,但未能恢復舊觀,現存頭門、儀門等建筑均為當時重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3)白馬澗生態園一白馬澗生態園面積7平方公里,位于蘇州高新區西南群山懷抱之中,四周有花山、皇宮嶺、賀九嶺等名峰。
白馬澗生態園古代遺跡遍布,人文景觀豐富,據《吳門表隱》載:“白馬澗,越王養馬處,今尚有青石大馬槽一具。又有支遁養馬處,馬跡石存焉”。可見白馬澗在春秋戰國時期業已興起。以后歷代名士文豪,相繼去過那里登游觀光,吟詩作詞,留下了娓娓動聽的趣聞軼事和珍稀墨寶。據史載和民間傳說,除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去那里游覽和養馬外,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況鐘、趙宦光、李時珍、唐伯虎、祝枝山、葉天士、李秀成等都先后去過白馬澗。
白馬澗生態園青山綠水,山水相映,景色秀麗。三山相間的龍池為白馬澗的源頭。2002年8月驚現了有5.5億年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引得世人競相觀瞻。江南僅剩的道教石關,建筑結構獨特,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在九九重陽節登高望遠之處。
令人驚奇的是白馬澗的頑石到處可見,遍地皆是,而在龍池旁邊有一塊巨石,形似壽星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