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國家地理》2006.10中國人的景觀大道318國道

     年30 2012-01-03

    從大上海到珠穆朗瑪:中國人的景觀大道—318國道

    作者:單之薔

    2006年8月15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派出一支專家隊伍,這支隊伍承擔著一個非凡的使命:實地考察從上海人民廣場開始,一直沿著北緯30度線向西延伸的318國道,是否有資格承擔起這樣一個稱號: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對于從上海到成都這一段沿線的景觀考察隊的成員比較熟悉和了解,因此實際考察的行程是從成都開始走川藏線一直到達拉薩。從自然景觀的角度看,川藏線應該是這條景觀大道最出色的一段。經過考察,考察隊的成員一致認為:這條從上海直到西藏樟木長5000余公里的318國道,是中國乃至于世界的一條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觀長廊,自然景觀類型之齊全多樣、異彩紛呈乃世所罕見:從海平面的長江口到地球之巔的珠穆朗瑪;從中國地勢的第三地形階梯到第一階梯;從盆地到平原、高原;從丘陵到低山、中山、高山、極高山;從淡水湖到咸水湖;從雨林到灌叢、草原、荒漠;山有黃山、廬山、峨眉、貢嘎、南迦巴瓦、珠穆朗瑪;湖有西湖、太湖、鄱陽、洞庭、納木錯、羊卓雍錯;美麗壯麗同在,幽景曠景并存。這條路還是人文的巡禮和歷史的隧道:從浙江河姆渡7千年前的水稻到昌都卡諾遺址的小米;從良渚文化的玉到三星堆的銅;從周莊的老屋到丹巴的碉樓;從普陀島的普濟寺到拉薩的布達拉宮;從《三國演義》到《格薩爾王傳》;從唐蕃古道到藏彝大走廊東西漢藏、南北羌彝,無分尊卑、多元一體。這樣一條大道,路雖人為,景乃天造,鐘自然之大美,顯人文之深奧。完全可以稱之為 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北緯30度線:奇景奇跡最密集的地方在中國

    早就聽說地球上的北緯30度線四周,是一條神秘的地帶,有許多奇跡和奇異現象。不信拿來一張世界地圖,你會看到這樣奇異的現象:世界上幾條聞名的大河,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等,均在北緯30度左右處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也在北緯30度四周。在這一緯度線上,奇觀絕景比比皆是,如中國的錢塘江大潮、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四川的峨眉山、約旦的“死海”,不僅自然景觀奇絕,人文現象也偉大而神秘: 四川的三星堆、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種”壁畫、遠古瑪雅文明遺址。

    當然關于北緯30度線許多神秘現象的報道,有些也過于離奇玄奧,比如關于百慕大群島失蹤飛機和航船的說法,關于埃及金字塔內種種神奇功能的報道,不過這些有點近乎偽科學,值得警惕。

    但是這條線,還是緊緊地吸引著我的目光,令我不忍放棄,尤其是我注重到這條環繞地球一周的緯度線,盡管布滿了自然和人文的奇跡,但奇跡的分布并不是均勻的,有高度密集的段落,也有稀疏空白之處。有一天,我欣喜地注重到,這北緯30度線更奇異的是: 景觀最密集的部分在中國。北緯30度線在中國的部分長達5000多公里,在這5000多公里的帶狀地帶內,景觀不僅集中,而且均衡,幾乎無大段的空白之處,可以說處處皆世界級的大景觀。而在其他地方,景觀則驟然地稀缺了,似乎上帝對中國有非凡關照似的。北緯30度線大部分(大約12000公里)在太平洋茫茫的大海上,還有一段(大約8000多公里)在大西洋上,在陸上的部分還有一大部分(大約5000多公里)在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和阿拉伯半島的沙漠中。即使是穿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部分,也有一部分在沙漠中。因此可以說被世人所推崇的奇景奇跡眾多的北緯30度線,奇景奇跡大部分在中國。

    然而北緯30度線究竟是地理學的一個概念,它與普通人的生活似乎關系不大,那么這條線對普通人究竟意味著什么?尤其是對我們中國人有何意義?我冥思苦想,但卻很久沒有答案。有一天,翻閱一本大開本的《中國公路地圖》,當我的目光落到了從上海人民廣場起始的318國道上,并且隨著它向西延伸時,我的心跳加速起來,我驚喜地發現,這條318國道幾乎就是沿著北緯30度線前行的,那些偉大的景觀不是在道路的兩旁,就是在道路南北不出200公里的范圍內:長江口、錢塘江、西湖、太湖、黃山、廬山、鄱陽、洞庭、天柱山、神農架、三峽、張家界、武陵源、黃龍洞、峨眉山,這些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景觀,再向西,一些不為人們了解、在傳統文化中也找不到的風景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尤其過去人們無緣欣賞的雪山冰川開始頻頻出現:貢嘎雪山、海螺溝千米大冰瀑、折多山、雅拉雪山、稻城三大雪峰——仙乃日、央邁勇與夏諾多吉、雀兒山??在這條線上海拔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加拉白壘出現了,再向西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山峰中的4座——馬卡魯峰、卓奧友峰、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出現了,其中珠峰為地球上的最高點。還有無數的無名雪山和冰川在這條大道的兩旁,它們無名,不是因為它們的品質不夠,而是因為它們過去沒有機會出現在主流文化面前,主流文化也不知如何去欣賞它們。

    當然,這條線上的人文景觀也高度集中,且分布均衡。

    總之,我找到了北緯30度線對于我們公眾,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它與318國道相伴而行,在這長達5000多公里的路程中,它賦予了318國道一個嶄新的意義,它使318國道從縱橫中國大地的公路網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條綿延萬里的景觀長廊,換一種更為響亮的說法,它是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318國道完全有資格

    稱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景觀,在早期只是地理學的一個名詞,意指地表上各種事物的綜合體,實際上就是當你到達一個地方,涌入你眼簾中的景象。后來,這個概念被旅游界用來指風景。即有某種特定含意能引起人們愛好和美感的地表現象。我們說的“景觀”是取后一種含意。“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無非是說這是中國高品質的景觀集中呈現于其兩旁或周邊的大道, 這是一條值得中國人欣賞、體驗、驕傲和自豪的大道。這是一條能夠代表中國自然景觀水準、體現中國山水之美的大道,這是一條可以代表中國形象、體現一個泱泱大國風采的大道。

    給318國道定義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應是一件很鄭重很嚴謹的事,這需要考察和論證,需要由權威人士來界定。為此,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專門組織了一支考察隊,去完成打造“中國人的景觀大道”這一概念的使命。由于東部地區的景觀為不少人所熟悉,且早有定論,因此這次考察我們是從成都開始的,走的是川藏線(川藏線就是318國道的一部分),其中一段我們走的是川藏北線(新都橋經道孚、甘孜、昌都到幫達與南線匯合),雖然這段路現在編號為317國道的一部分,但在傳統上,它是川藏線南北兩支中的一支,與川藏南線珠聯璧合,不可分割,而且就景觀而言,比南線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我們認為川藏線北線應該是景觀大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的出色段落之一。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我們這次考察走的是北線。

    后來尹教授又送給我一本他編著的《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方法》,書中他和他的研究組把紛繁復雜的旅游資源概括成了一些基本類型,大量旅游資源都可以由這些基本類型組合而成,使旅游資源的認定變得相對簡單。

    尹教授一路走,一路記,哪怕是在顛簸的途中。當我們到達終點拉薩時,尹教授手中拿著一個小U盤,說里面有一份關于峽谷的文件讓我拷到電腦中看一下。當我打開電腦時,一份關于我們這一路所看到的沿線峽谷的位置、特點、意義的很有水準的報告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我很感動:這么快,這么認真。這就是尹教授的精神和態度,原來他這一路又寫又記,就是為了這個。

    尹教授是一位景觀評價的權威學者,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A級的標準就是他與其他學者制定的,因此我很關心他對這條景觀大道的總體評價。

    “中國還有能與之媲美的大道么?”我問。

    “沒有。”尹教授答。

    “世界上還有能與之媲美的大道么?”我又問。

    “難說。”

    回來后,我認真地把中國的公路研究了一遍,一條條國道在我眼前擦過,我也高度重視道路兩旁的景觀,生怕漏掉了另一條“景觀大道”。

    國道的設定都是有計劃的。交通部曾經構筑了溝通中國南北東西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仔細研究,這“五縱七橫”都無法與“318景觀大道”相比。一縱是從黑龍江東北角的同江市沿著中國的海岸線直到海南三亞市的“同三線”,這條大道景觀特征突出,主要是海岸和海島景觀,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濱海大道”,但究竟單調,就豐富性而言,無法與“318景觀大道”比肩。其他“四縱”:北京到福州的“京福線”、北京到珠海的“京珠線”、內蒙古二連浩特到云南河口的“二河線”,這三條線都是經過東部的核心地區,雖然南北景色差異甚巨,但由于不包括西部和沿海地區的景觀,因此也難與“318景觀大道”抗衡。還有一縱是從重慶到湛江,由于偏于一隅,里程較短,和“318景觀大道”更不在一個層次。

    呈東西走向的“七橫”,同樣也無法與“318景觀大道”相比。“七橫”中有幾“橫”太短:如綏芬河到滿洲里、青島到銀川、衡陽到昆明。上海到成都這一“橫”,是我們的“318景觀大道”的一部分,無需再說。其他幾“橫”,值得討論,但上海到瑞麗,全是南方的景觀,無代表性;江蘇連云港到新疆的霍爾果斯口岸編號為G045的連霍線,全長3880公里,浩浩蕩蕩,從中原一直到西北邊陲,但全是北方的景觀,也不全面;還有一“橫”是從東北的丹東經蘭州及青藏線到拉薩,這條線包括了青藏高原,但沒包括青藏高原最壯麗的景色,如珠峰等幾個8000米級的世界高峰和橫斷山這樣的美景密集區,因此也沒資格叫“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318國道”是另一套國道編號系統,與“五縱七橫”這套編號系統不同。但即使是按這套編號系統來比較,也仍然找不到哪一條大道就景觀的意義來看,能與“318景觀大道”相比的。比如按照這套編號系統,以“1”開頭的國道是以北京為起點,呈放射狀分布的,以“2”為開頭的,是南北向的,以“3”開頭的,是東西向的。這里面值得討論的只有從北京出發的有“109國道”,這條路是從北京到拉薩,但這條路同樣是只有北方,沒有南方。

    其實問題很簡單,有資格稱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的道路,要包含中國南方、北方、東部、西部的景觀,一條大道要同時包含這四部分景觀,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318國道”做到了。這是一條東西向的大道,它幾乎是嚴格地按北緯30度線伸展,就地球表面的水平地帶性而言,它處于亞熱帶,它應呈現的是南方的景觀,但是奇異之處在于青藏高原。它有一半的路程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崛起,改變了中國的冷熱分布的格局,本來應該熱的地方,由于海拔高,而變得嚴寒,出現了只有在中國北方才能出現的景觀。不僅僅是冷,由于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還出現了干旱區的景象,比如拉薩以西,越來越干旱,呈現了中國西北地區才有的干旱景觀。因此,我們說的這條“318國道”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她具有了中國北方和西部才有的景觀,因此“318國道”奇跡般地包含了中國南北東西的景觀。

    對于這條景觀大道尹教授是這樣評價的:雖然中國有一些地方,有一些大道被稱為“濱海大道”、“林陰大道”、“紅葉大道”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局部的、小規模的、單一景觀的,像“318國道”這樣的景觀大道,規模如此之大,景觀類型如此齊全,跨越的地區如此之大,景觀又如此集中,在中國是惟一的,它有資格被稱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水瀑怎與冰瀑比,景觀大道冰瀑奇

    這條大道豈止是包含了中國東西南北的景觀,更有許多景觀是世界級的罕見的。比如雪山和冰川。這次與我們同行的有冰川專家張文敬教授,早在1975年他就按我國聞名的冰川學家施雅風院士的安排跟隨李吉均院士對這一帶一些聞名的冰川進行了考察。后來他又多次在這一帶進行冰川方面的科研工作。他還到過南極、北極和珠峰地區,是一個“三極人”。請張教授做我們的科學顧問,就是因為這條大道上的雪山冰川的價值和意義需要有權威性的專家來評說。

    我認為這條景觀大道在某種意義上說,還可以稱為:中國或者世界上最壯麗的冰川大道。 環顧北緯30度線,有雪山冰川的地方就是在四川的西部和中國與尼泊爾、印度的交界地帶。

    318國道從成都向西,一過二郎山,很快就可以看到雪山了,其實在二郎山的埡口(過去公路通過二郎山山脊的凹處,現已改走隧道)處,就能看到海拔7556米白雪皚皚的貢嘎山主峰,它的四周有數十座6000和5000多米高的雪峰,圍繞著貢嘎雪峰發育了數十條冰川。其實就貢嘎山本身的美感價值來說,已經可以名列中國最美的山峰之列。她那7556米的高大身姿,使人從幾百公里外東西南北幾個方向都能看到,最珍貴的價值還在于她是離大都市最近的雪山冰川區。從成都出發,僅僅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你就會從繁華的都市來到寂靜的壯麗的雪峰冰川面前。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當成都似乎火爐般時,這里卻是冰雪的世界。

    海螺溝冰川是從貢嘎山主峰流下來的一條冰川,張教授在這條冰川上做過許多科研工作。海螺溝冰川從貢嘎山主峰東坡的后壁和寬大的粒雪盆一路流淌下來,形成了一條壯觀的高達一千多米的冰瀑布。每當我聽到海螺溝的冰瀑布落差達1080米時,我的心都為之一動。因為這個落差是巨大的。尤其是與河流上那些瀑布比起來,這個落差就更突出了。世界上最聞名的美加邊境的尼亞加拉大瀑布落差才50多米;另一個世界聞名的位于巴西與阿根廷國界間的伊瓜蘇大瀑布落差稍高一些,但也就是72米;貴州的黃果樹瀑布落差77米。想想看,海螺溝冰瀑布的落差是這些世界聞名大瀑布的十幾倍,其寬度也不遜于這些聞名的瀑布。但是就知名度來說,海螺溝冰瀑布卻無法與那些知名的大瀑布相比。這是何故?固然那些大瀑布有震耳欲聾的水聲,有飛濺的水沫,有水流跌落的動態之美,但冰瀑布的美又豈是瀑布的美所能取代的。我曾經幾次來到海螺溝的冰瀑布前,為它的巨大規模所震撼,每當我看到她時,就會想起“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句詞來。而且每次來,都聽到了“轟轟”的響聲,看到沖天的雪霧,那是雪崩造出的效果。我看到冰川流到了崖頂,被重新分解成大塊大塊的冰,亂石穿空般地挺立在崖頂,然后以崩塌的形式從高處跌落,在底部又重新組合成一道冰川向下流去。我認為海螺溝冰瀑布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形態上看,她的美都不輸于那些聞名的水瀑布。她的知名度之所以無法與那些大瀑布相比,主要是因為她遠離主流文化所在的區域,又在高海拔地區,一般人難以到達,即使到達也只能遠觀,而不能近瞧。又由于視覺的誤差,往往造成了對冰瀑布的落差、寬度的縮小化判定,這是在觀察雪山和冰川時常犯的錯誤。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沒有冰瀑布這個概念,因此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化中找不到可借鑒的資源和可繼續的傳統。

    其實對任何一種美的欣賞都是通過人的文化活動才建構起來的,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是通過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形成的。比如對瀑布的欣賞就是這樣。從古至今有多少山水畫、詩歌、游記的參與,我們才建構起了對瀑布美的熟悉,但是古人沒有見過冰瀑布,沒有建構起關于冰瀑布的美的觀念,因此面對冰瀑布,我們感到茫然。在海螺溝的千米大冰瀑面前,我看到許多游人似乎沒有看見那個聳立在眼前的世界級的景觀,他們的眼光游移不定,這與他們在黃果樹、在壺口、在九寨溝諾日朗等等的大瀑布面前的那種激動、渴望、欣賞、滿足的眼神完全不同。其實那些大瀑布與海螺溝的冰瀑布比起來都是小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描寫廬山瀑布的詩句,被認為是布滿想象力的浪漫主義的杰作,假使李白描寫的是海螺溝高達1080米的冰瀑布,那這句詩也只能說是寫實之作了。我曾經冒出一個想法:假如有一天海螺溝的大冰瀑忽然由冰變為水,成為一條落差千米的大瀑布,那么這里一定是人山人海,觀者如潮了。

    我將400mm的長鏡頭當作望遠鏡來欣賞大冰瀑頂端那些千姿百態的冰塊,它們像一些雕像挺立在崖頂。其實就體積來說,它們不能叫“塊”,由于離得遠,我無法準確說出它們的體積,但是根據旁邊的參照物看,它們一定巨大無比,至少有一些相當于四五層的樓房那樣高大。

    那里已是雪線以上了,完全是冰雪的世界。我問曾到過那里的張教授:“那里的景色如何?”他說:“壯麗極了。”我又問:“你們把崖頂那些千姿百態的冰塊叫什么?”他說:“冰豆腐。”這一名稱讓我十分失望,那些挺立崖頭,時而在陽光下閃爍著藍幽幽的光線,時而在彌漫的風雪中如望夫石般堅毅的雕塑一樣的景觀,怎么能用“豆腐”來形容呢?我又一次感到對于冰瀑布概念的缺失。建構冰瀑布的美感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但愿欣賞冰瀑布從今天開始,從中國的景觀大道開始。

    正當我對海螺溝的冰瀑布贊賞有加時,張教授卻對我說:“海螺溝冰瀑布的出色并不是惟一的。”他說:“米堆冰川的冰瀑布也是很美的。米堆冰川的冰瀑布有兩條,從兩條山谷的冰斗中流出,都碰到了懸崖陡壁,它們從陡壁上跌落,形成了落差達800多米的兩大冰瀑布,最后這兩大冰瀑又匯合起來,形成了一條有著波浪一樣的一圈一圈的弧拱構造,逶迤流去。”

    幾天后,經過艱難的跋涉,我們站到了米堆冰川前,而且一直攀登到冰瀑布崖頂的位置。眼前的景象令人興奮無比,只可以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由冰山雪谷組成的冰的驚濤駭浪從海拔4500多米的高高崖頂滾滾而下,雪崩頻頻,轟鳴不已。更為奇異的是,兩條冰瀑布中間還圍著一個小島一樣的山,山上長滿了云杉和冷杉,郁郁蔥蔥,一片墨綠。張教授為此還賦詩一首贈與此次同行的另一位科學顧問中科院植物所的李渤生教授,其中有這樣一句:“冰凍圈連生物圈,造物神奇亦仙幻。”

    張教授還告訴我,在米堆冰川的南面,還有一條阿扎冰川,那條冰川也有一條落差達900米的極為壯觀的冰瀑布。

    后來我才知道,這條路上還有一些冰瀑布,其中最值得說的是恰青冰川的大冰瀑。恰青冰川位于西藏波密縣易貢鄉境內,恰青冰川是我國西藏境內最長的特大型山谷冰川,它長達35公里。恰青冰川的大冰瀑也是一處珍稀的世界級的景觀。

    張教授為我們描述了他見到恰青冰瀑布時的情景,那是他第一次見到冰瀑布。“我們邊考察邊向冰川上游走去,約莫兩個小時后,只見谷地兩邊山崖上的天空不見了,一道冰壁橫亙在整個谷底中心,幾縷云霧像哈達一樣地飄飛在冰壁的腰間,我知道:我見到了我有生以來見到的第一個大型冰川瀑布。”

    據張教授當時推斷:恰青冰瀑布寬約400米,垂直高約650米。而且經過考察研究,恰青冰瀑布是一種新型的冰壩型冰瀑布,這與前面說到的海螺溝、米堆、阿扎這些冰瀑布不同,這些冰瀑布的形成與冰下的地形相關。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斷隆起,在這些山間谷底中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跌水地形,當冰川流到這里時自然就形成了瀑布。但恰青冰瀑布不同,她的成因是這樣的:由于這里屬于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汽通道的區域,降水豐富,冰川積累區補給強烈,形成的冰來不及融化,大量的冰物質爭先恐后地向下游涌去,造成堵塞,新來的冰又不斷地超覆在老冰川之上,最后形成了一個大冰瀑。

    川藏線的冰瀑布不只這些。因為這一帶有許多地區的冰川資源還沒有經過全面的調查,許多冰瀑還藏在那些高山、極高山的山谷深處。就像米堆冰瀑布,之所以站到了前臺,開始為人所知,用張教授的話說,就是因為米堆冰川曾經暴發過因冰川快速運動引發的冰湖潰決洪水災難,西藏交通廳為此特意聘請張教授進米堆溝去考察研究,張教授他們進去后,才發現那里有那樣壯麗的冰瀑布。其他地方,其實也如此。幾乎每一條大型山谷冰川上都發育有大大小小的冰瀑布。

    我曾經為中國境內缺乏瀑布而遺憾。中國各種自然地帶齊全豐富,什么沙漠、平原、盆地、高原、高山等應有盡有,尤其是中國多高山和峽谷,但中國卻缺少瀑布。以我們所有的聞名瀑布與世界聞名的瀑布像尼亞加拉大瀑布、伊瓜蘇大瀑布、維多利亞大瀑布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了。加拿大沿著北部的加拿大地盾的邊緣,竟有一條瀑布線,處處是瀑布!南美國家圭亞那也是瀑布眾多,堪稱“瀑布之國”。瀑布稀缺,的確是中國的遺憾,但是自從我走了318國道的川藏線部分,我的遺憾消解了。在川藏線上,我們有世界上罕見的一處處冰瀑布,它們的美感價值絲毫不亞于水瀑布。

    可以說,從川藏線開始的景觀大道,也是一條雪山大道,冰川大道,更有價值的是,她還是一條世界上罕見的冰瀑布大道。

    冰川雨林——考察得出的新名詞

    這條景觀大道還有一種景觀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很稀缺的,那就是雨林。從教課書中知道,中國的雨林分布在云南的西雙版納和海南五指山的尖峰嶺。其實雨林不是熱帶的專利,中國還有其他地方的森林可以被稱為雨林。在川藏線上就有幾處大面積的森林植被可以用雨林來稱呼。比如西藏墨脫的森林就屬于雨林的一種類型,它可以稱為山地季風雨林。

    墨脫的雨林離我們的景觀大道并不遠。這次我們沿著這條路去過一個叫24k的地方。所謂24k就是離波密縣城24公里的意思,這條路是奔向墨脫的。墨脫是全國惟一不通公路的地方。這條路沒有終點,到了某一處就會被中止,運送的物資在中止處換由背夫背過去。每年中止的地方不同,這得看泥石流、塌方、滑坡、雪崩發生在什么地方,也可能是20k, 也可能是50k、80k。

    從波密縣城出來,跨過帕隆藏布大橋,很快我們就進入了叢林之中。林中的道路上掛滿了紅紅綠綠的經幡,若不是路兩旁那高聳入云披滿了松蘿的云杉的提醒,還以為是迎賓大道。實際上這從一棵樹拉向另一棵樹的經幡,并不是迎賓,而是祈禱,它說明前面的道路越來越險。果然,路邊的森林出現了一片空地,陽光照射進來,這就是生態學家說的所謂的“林窗”。林窗對植被的更替很有意義,但這林窗不是老樹倒下形成的,而是雪崩造就的。我們看到了厚厚的雪,雖然經過了一個炎熱的夏天,還沒有融化盡。接著冰川出現了,冰川的末端被高大的堤壩一樣的冰磧壟包裹著,假如不是張教授提醒,我們還不知道那是冰川。

    冰川不止一條,在山谷的幾個方向都出現了冰川。這些冰川由于補給充足,流動速度快,氣溫還沒來得及融化它,它已經闖入綠色的森林地帶,并深深進入了森林之中,有的深入森林中長達幾公里。

    與冰川同在的是綠得過濃而似墨的暗針葉林帶。在川藏線的幾個地方都存在這樣的暗針葉林帶,比如二郎山的東坡,貢嘎山的東坡,波密、易貢、林芝一帶的高山和極高山上,這是一個非凡的植被類型:林中的建群樹種為云杉和冷杉,這里的云杉和冷杉可高到50至70米。樹之間的密度很大,林中潮濕陰暗,生物產量巨大,樹上葛藤纏繞,附生植物眾多,林下苔蘚叢生。對于這種森林我們一直想給它一個稱呼,這個稱呼不僅要反映出這種森林的特征,還要能夠表達出我們見到這種森林時的心理感受。后來張教授提出了“冰川雨林”的概念,并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一路上我們就把那處于山上降雨豐富的最大降雨帶上,有海洋性冰川深入進來的暗針葉林帶稱之為“冰川雨林”。

    “冰川雨林”是我們這次提出的一個新名詞,這種森林算不算雨林,肯定有爭議,但是墨脫的雨林是沒有爭議的。我們十分幸運,因為車過了24k,竟然還能向前開,而且一直開到了山頂被稱為嘎隆拉的埡口,進入了墨脫境內。站在埡口,我們的眼前一片云霧,大團大團的云朵,也可以說是氣團涌來,翻過埡口,進入山的北坡。李渤生教授興奮地說:“這就是水汽通道的威力。山南山北完全兩樣。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的水汽,在別的地方受到了阻擋,但是卻沿著雅魯藏布大峽谷這個水汽通道一直北上,形成了一個因外形像舌而被稱為‘濕舌’的濕潤地區。墨脫能形成雨林全賴濕舌的功勞,我們的冰川雨林當然也是濕舌所致。”

    站在嘎隆拉埡口,望著南面的云山霧海,我知道霧海下面就是符合熱帶雨林各項特征標準的雨林。但是我對這種標準的雨林沒有愛好。我更感愛好的是冰川雨林。

    讓我十分興奮的是,李教授竟然同意“冰川雨林”這種說法。因為按照植物學關于植被的定義,“冰川雨林”肯定是離經叛道的說法。李教授是一位十分嚴謹的植物學家,他對這一帶的植被了如指掌,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歷時十幾年的大規模的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對南迦巴瓦和墨脫地區的植被進行過深入的科學考察。

    川藏線上看林線

    這次我們請李教授來,是想請他對沿線的植被景觀進行評價,尤其是請他對沿線我們認為的不見于教科書的“準雨林”發表看法,比如這條景觀大道還有一種景觀,非常值得提出來,引起關注,就是我們認為318國道還是一條杜鵑花的大道。這條大道的杜鵑種類之豐富,色彩之美艷,世界罕見。

    不過李教授更感愛好的是這條路上林線的變化。他說,到川藏線要看林線,林線是川藏線的重要景觀。所謂林線就是森林因降水量和氣溫等原因終止分布的上限。

    川藏線主要是穿行在橫斷山中,一會兒是高山,一會兒是峽谷,總是有大山展現在你眼前,因此川藏線最適合看植被的垂直變化。其實看垂直變化,還不如看林線的變化。因為垂直變化,已屬老生常談,缺乏新意,而川藏線上能看到的林線,卻千變萬化,奧妙無窮。

    有時爬上一個高山的埡口,千山萬嶺一覽無遺,那是你觀察林線變化的最好位置,因為林線變化是大范圍的景觀,不在高處,難以欣賞:遠處的高山上森林向著高處爬升,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在下降,當溫度低到森林生長不能承受時,森林就像進攻的部隊接到了命令,停止了腳步,把高處讓位給更耐寒的灌叢和草甸,于是在森林與灌叢草甸結合的部分,就出現了一條線;有時森林沿著低處的一條條河谷向高原挺進,隨著溫度降低,最后也終止于某個海拔高度上,形成起起伏伏的一道線;有的時候,整個地區比較干旱,比如干熱河谷中,在山坡的某個海拔高度內,形成了一個大的降雨帶,于是森林也跟著出現了,如玉帶纏腰的這樣一條帶狀森林,上下都有一條線,刻在大山上;在有些地方,降水量已在森林生長的臨界狀態,微小的水量變化,都會引起林線的變化。比如由于陰坡與陽坡的受熱不同,導致了土壤中水分蒸發和植被蒸騰的不同,因此在一道山上就會出現陰坡是森林,陽坡是草甸的景觀,兩者的分野處就是山脊線,這時山脊線也就成了林線。森林的顏色深,草甸的顏色淺。這一深一淺沿著山脊劃開,夕陽照射在草原上,草色青青明亮照眼,與此同時墨綠的森林則在陰影中沉默,此種景象,令人頓生“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惆悵之感。

    由林線我又想到灌叢線,因為許多高山上,或者高原的夷平面上,已無森林分布,只有灌叢和草甸。灌叢也像森林一樣有其分布的界限,使其與草甸劃開,這界限就是灌叢線。灌叢明顯對降水的要求比草地高一些。在四川石渠草甸的一處山坡上,我看到云霧飄浮于半山腰,奇妙的是灌叢線竟和云霧的下部邊緣正好吻合一致,似乎灌叢是云霧畫在山上一樣。其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由于各種原因,云霧總是停留在這個位置,也就是云霧帶的位置是大致固定的,云霧帶水汽豐富,所以對降水要求較高的灌叢就生長在云霧帶的位置,云霧帶以下,灌叢就停止了生長,灌叢線也就與云霧的下部邊緣整潔一致了。

    奇妙的灌叢線有時很神奇,令人百思不解。同樣在石渠的一面山坡上,我們看到灌叢線圍成了一個很規則的三角形。為什么如此?我們找不到任何答案。

    景觀大道的每一個側面

    都揭示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許多旅游線路的淺薄之處,在于把你帶到一個地方,讓你一會兒看教堂,一會兒看民居,一會兒看舞蹈,一會兒品美食,使你對每一項事物都淺嘗輒止。理想的旅游應該是深度旅游,比如看民居,當你在一處看了一種民居后,應該到另一處看另一種民居,或者看與民居相關的建筑,這樣你才能對民居有較深的了解,并培養起對民居的愛好或積累起關于民居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后,會更有愛好。

    318國道,不是一條浮光掠影的大道,她是這樣一條道路:她為我們深入了解某些事物,為我們比較某些事物的異同,比較某種景觀的分布及其差異提供了可能。

    由于這條景觀大道橫跨了中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因此她展現了中國東部與西部的巨大差異,從海平面的零點起一直走到地球的最高處——珠峰,你可以體會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征,也能體會中國地勢三個地形階梯的特點。由于這是一條東西向的大道,她反映了經度方向上的水平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距離海洋遠近而帶來的變化,也就是海陸位置變化造成的差異(青藏高原是一個特例,青藏高原除了水平變化外,更重要的是由海拔高度帶來的垂直變化),包括氣溫的差異。大海是一個溫度調節器,陸地冷時,它為其加熱,熱時,它為其降溫。因為海水的熱容量大,是陸地的幾倍,它不會像陸地那樣忽冷忽熱。因此從東向西,隨著離太平洋越來越遠,受它的影響也越來越弱;但隨著向西的行進,印度洋越來越近了,印度洋的影響就開始了。尤其是季風,一是從太平洋吹來的東南季風,一是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這是影響這條景觀大道景觀變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對植被的影響,在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的橫斷山東部地區,一般是東坡濕潤,植被發育,西坡干旱,植被稀疏;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的橫斷山西部,則相反。離海的遠近,地勢的高低造成了濕潤程度的不同,濕潤程度的不同又帶來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這條穿越亞熱帶的東西大道上崛起了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為我們帶來了溫帶、寒帶和極地的景觀,因此這條大道景觀的差異之大可想而知了。

    同是山川,東西兩邊各不同

    這條景觀大道大部分路程是與長江相伴而行,這為我們了解和熟悉這條偉大的河流提供了一次機會。從上海崇明島的長江入海口開始,這條路途經河口、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再向西,進入長江的上游地區,長江各段的名字也隨之變化:揚子江、荊江、川江、金沙江。長江的形態更是變化巨大:在上海崇明島的河口地區,經過萬里跋涉的長江即將入海,不過她并不是急迫地撲入大海的懷抱,而是放慢腳步,卸掉泥沙,營洲造陸。此時的長江驟然變寬,河海難分,她是以一種矜持的高傲態勢與大海相會的。在湖南湖北的兩湖地區,長江在遠古時代(那時還沒有江堤這種東西)南北游蕩,留下了一串串湖泊和濕地,這是一個多湖地區,也是中國湖泊非常密集的地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條景觀大道的另一端——西藏拉薩以西、岡底斯山以北,有著中國的另一個湖泊密集區。從成都往西一直到德格,在這條大道上,我們跨越的每一條河流,都是要匯入長江的,不過這里是長江的上游地區,長江在這段的名字是金沙江,長江在這里被大山絕壁夾峙著,她奔騰咆哮,泥石流、滑坡、雪崩試圖阻擋她,但是她沖決一切,把阻擋她的沙石、泥土隨身運走,甚至把它們運到幾千公里之外。在這條路上,我們能看到長江是怎樣在上游侵蝕搬運那些大山風化下來的物質,又怎樣在下游把這些物質堆積起來,制造出平原和三角洲來的。

    這條路不僅能見識河流的生命過程,而且對于我們熟悉湖泊更是一條不可多得的路。

    從上海起,就有一系列的湖泊伴隨著這條路。上海四周是太湖,杭州市里有西湖,向西有千島湖、鄱陽湖、洞庭湖,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的小湖,這些都是東部的湖泊,它們都是淡水湖。當過了成都,進入橫斷山區,這里有許多湖泊是雪山冰川造就的高山湖泊,當地叫海子,這些湖一般也是淡水湖,由于湖水來自冰川融水,水色或碧藍或翠綠,十分迷人。這一帶的冰川末端往往由于冰磧物阻塞冰川融水,形成一種冰川末端湖,這種湖在冰川雪山的襯托下,靜謐神秘,令人向往。

    過了拉薩,向西,再向北越過岡底斯山,就進入了青藏高原的多湖地帶,這里的湖規模大,水量大而且深,但這些湖大多是咸水湖,有些還是鹽湖。這些湖景色壯麗,氣象萬千。如納木錯(錯是藏語湖的意思)、色林錯、格仁錯、當惹雍錯、扎日南木錯總之,是一片:錯、錯、錯…

    沿著這條路,你見識了各種性質的湖,你看見了各種湖邊的景色,你甚至見到了各種顏色的湖水。假如有愛好,你還可以研究各種湖的成因,這條路上的湖的成因多樣,包括了世界上大多數湖泊的成因類型,比如西湖是由錢塘江口的沙堤圍住海灣形成的湖,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有人說是構造湖,有人說是古湖云夢澤干縮而成,還有人說是河流的自然堤隔離洼地形成的。而景觀大道途經的一個重要湖泊——西藏的然烏湖,原是一條河流,后被冰川泥石流堵塞,河水滯留成湖。還有的湖或有或無,完全取決于冰川的運動。比如西藏波密的易貢湖,一次冰川泥石流將河道阻塞,形成了一個易貢湖,百年之后,又一次冰川泥石流阻塞河道,但很快猛漲的河水沖破了堤壩,一瀉而出,易貢湖水又消失大半,幾乎名存實亡。還有各種各樣成因的湖泊,比如支冰川向下流動,阻塞了主冰川的河道形成的湖,或者相反,主冰川的流動,阻塞了支冰川的河道形成的湖,等等。

    關注山的人,可以通過這條路,結識各種各樣的山,從東邊起點開始,你可以熟悉丘陵——也就是相對高度低于200米的山。江南丘陵是浙江、安徽、湖南一帶的重要景觀,在這江南丘陵之間,還有像黃山、廬山這樣的中山(海拔1000-3500米之間),圍繞這些中山還有一些海拔低于1000米的低山。越往西山就越高了,在四川盆地的東部,大巴山、武陵山等已經躍上中國地勢的第二階梯,開始出現3000米的山峰。穿過四川盆地,進入橫斷山區,就進入中國地勢的第一階梯,真正的高山(海拔3500-5000米)和極高山(高度大于海拔5000米)開始出現了。也許山的高度變化太迅速,離成都不遠,就出現了貢嘎山這樣海拔7556米的山峰,由于山的高度已經進入了永久積雪的雪線以上,因此極高山的世界已是雪山冰川的世界。以成都為界,這條景觀大道兩邊的山,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山:從高度看,東邊是丘陵、低山、中山,西邊是高山、極高山;東邊山的外形、地貌,是流水塑造出來的,西邊山的形態和地貌是由冰川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東西兩邊的山差異巨大,景觀呈現出完全不同風格。

    這條路的西邊,雪山冰川十分豐富,但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地區:貢嘎山周邊、稻城仙乃日雪山周邊、雀兒山周邊,不過這幾個區域還屬于小規模的,大規模的雪山冰川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這里雪山連綿、冰川遍布。這里也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雪峰分布區,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屬于世界上最稀缺的景觀,全世界僅有14座,而在定日縣去往珠峰大本營的路上,有一座叫久烏拉的山,車開到山頂的埡口,你一下子可以看到其中的4座。這個地方是一個最佳的觀峰地點,腳下是一個巨大的盆地,那4座山峰是從對面盆地的邊緣升起,相對高度巨大,因此十分壯麗。

    看到了世界最高峰,可以說是看山之旅的高潮了,但是這條景觀大道對于山的演繹似乎不想就此戛然而止,而是讓你繼續向前,在你就要到達這條大道的終點——樟木口岸之前,讓你再見識另一座8000米以上的雪峰——希夏邦馬。

    這條路上的山,不僅囊括了從丘陵到極高山的各種海拔高度的山的類型,而且與氣候配合,有著十分齊全的植被和地貌類型。不僅如此,就是各種山峰的峰型都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但是我們對于山只能說到此了,因為這是一個太大的課題,豈是一篇短文所能完成的。

    尚待解釋的無數人文景觀之謎

    我們前面所說的都是自然景觀的范疇,這條路上的人文景觀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及其之間的關聯也都堪與自然景觀媲美。

    東部的人文就不說了,只說從成都向西。這次我們從成都向拉薩一路西進,路上,我看的一本書,卻是《西藏文明的東向發展史》,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這次與我們一路同行的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石碩先生。歷史上在中華大地上,東部強大的漢文明集團與西部的藏文明集團,就是通過這條大道和其他幾條道路聯系在一起的。藏文明沒有向西發展,與印度文明結合,也沒有向西北與中亞的伊斯蘭文明結合,這里面固然有地勢西高東低的因素,但是歷史上種種人文的因素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使藏文明終于向東與漢文明相結合,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在東部漢文明和西部藏文明之間有一個區域,這就是由南北向的大山組成的橫斷山區,在歷史上這是中國南北之間民族遷徙的大通道,這通道被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稱之為“藏彝大走廊”,我們的景觀大道正是從這個走廊穿過,因此這條大道的兩邊必然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

    且不說這條路上的民族、族群有多么豐富,也不說這條路上的宗教現象多么復雜多樣,僅僅說這條路上展現的民居的樣式之豐富多彩就足以讓人嘆為觀止。

    石碩教授讓我們注重一種用石頭砌筑的碉樓文化,碉樓在四川康定的丹巴保存有許多,在鮮水河畔、雅礱江河谷、力曲河谷等地,我們也都見到了碉樓,這并不稀奇,究竟這些地方地理位置互為相近。但是當我們行走了上千公里,跨越一條條大河,在西藏境內的工布江達又見到幾座碉樓時,還是吃驚不小,但是石碩教授告訴我們,碉樓文化分布的西界還不止于此,再往西,一直越過拉薩,直到日喀則,還能見到碉樓。這些碉樓為何人所建,為什么分布在這么大的范圍內,又何時開始衰落,還都是謎。

    謎不僅僅是這些,這條大路的謎有無數:古代巴人的夜郎國位置之謎、三星堆文化忽然消失之謎等等,同行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作家賀先棗先生就寫了一本書《康藏之謎》,里面寫了許許多多的謎,諸如丹巴美女是不是西夏王族的后裔、文成公主進藏是否到過塔公草原有沒有走川藏線、九龍伍須海中到底有沒有湖怪等等。

    北緯30度線本來就布滿神秘,更多的神秘在中國,這些謎正是這條大道魅力的一部分。

    寫到最后,我知道應該做的一件事我卻沒做,那就是解釋為什么奇景奇跡集中在北緯30度線上。我試圖去尋找其中的道理,但發現這是徒勞的,比如我試圖尋找自然景觀在此集中的原因。一天,我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來了一位朋友,他是中科院武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郝曉光博士,當我問他這個問題時,他開玩笑說,你問對人了,原來他這幾年研究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地球的緯向密度分布。他說,地球是一個如雞蛋一樣里面裝滿黏稠狀液態物質的東西,當它自轉時,里面這些液態物體有一個沿著緯度怎樣分布的問題,就是怎樣分布能夠平衡。當然,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郝博士打開電腦,上網,讓我看他為此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簡單地說,郝博士認為,地球上有幾個非凡的地方,一是兩個極點:南極、北極,還有就是赤道,再有就是南北緯35度的地方,這些地方都屬于地球重力異常點。他說北緯30度,也就在他說的35度四周。

    郝博士的解釋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為什么同樣是重力異常的地方,有的是高山,有的是大海,疑問多多。解釋了北緯30度線上地球內營力的非凡之處,還可從外營力——氣候的角度解釋北緯30度之謎,但一解釋我們就碰到了麻煩,同樣是北緯30度,有的地方植被郁郁蔥蔥,有的地方則是一片沙漠,當然我們可以解釋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造成了東南和西南季風的強大,因此造就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一些現象。但是這種解釋與北緯30度已經沒有關系了。假如青藏高原在別處崛起,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景觀?假如如此,那么我們就不必感嘆北緯30度的神奇了,我們就感嘆神奇的青藏高原吧。

    說到這,我想起一句話:“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確,關于地球科學,還有著許多說不清的東西,許多學說也具有猜想的性質,沒有經過也無法經過實踐的檢驗。沒有定論,布滿神秘,正是地球科學的魅力所在。

    既然如此,就讓北緯30度繼續保持她的神秘吧。

    [視點]

    318國道:中國大地上的一條美麗項鏈

    作者:石 碩

    在中國北緯30度左右,有一條橫越東西、跨度極大的公路,它就是起于上海、終于西藏樟木的318國道。翻開地圖,我不由得暗自驚愕,從漂亮的上海向西,太湖、西湖、黃山、廬山、長江三峽、峨眉山、樂山大佛、海螺溝、貢嘎山、九寨溝、稻城亞丁、雅魯藏布大峽谷、圣城拉薩、羊卓雍錯、珠穆朗瑪峰、扎什倫布寺??這些在中國知名度最高、最美的景觀,竟然全都奇跡般地分布在318國道沿線。這真是不可思議!這讓我想到,假若把上述景觀比作一顆顆鑲嵌于中國大地上的璀璨明珠,318國道恰似一根線把它們一一串聯起來,成為中國大地上的一條漂亮項鏈。

    不過,在這條景觀大道中,最美、最出色的一段,顯然要算起自成都,經康定、昌都地區到拉薩的川藏線。它可以說是中國最坎坷險峻、通行難度最大的公路。它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復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也是南亞板塊與東亞板塊不斷擠壓形成的一個大的地球皺褶帶,這一地帶大多屬西藏地域中的“康區”。這里,從東向西有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大江自北向南流過,這六條大江及眾多支流如同一把把利劍,在高原上開辟出一道道深陷的河谷,從河谷底部到山頂的相對高差經常有2000—3000米,甚至4000—5000米。所以川藏線所穿越的是世界上山最大、谷最深的地區之一,其地形阻隔程度為世所罕見,當地流傳的“兩山夾一川,兩川夾一山”、“相對可聞聲,見面要十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說法,就是對其獨特地理環境的生動反映。然而正是在川藏線所穿越的這個自然環境異常奇異多樣的高山峽谷地區,卻有著無數童話般神奇壯美、無與倫比的自然景觀。

    我認為該區域的景觀價值還遠不只于此。沿川藏線穿行,我們可看到坐落于狹窄山谷中繁榮擁擠的城鎮,看到寬廣廣袤的牧場,看到水草豐茂如桃源仙境般寧靜的河谷田園風光,也可看到半山起伏的牧場與河谷田園相輝映的農牧混合景象。由于川藏線穿行的區域本身就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巨大景觀庫,沿川藏線旅行你幾乎用不著去專門尋覓,撲面而來的那些攝人心魄的雪山、森林、牧場、田園、河流、村寨、牛羊??就會讓你應接不暇、一呼三嘆。

    川藏線的人文景觀同樣具有無限魅力。它穿越的藏彝大走廊是古代眾多民族遷徙、交融互動之地,也是農牧交錯帶和農耕與游牧文化交融地區。這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多彩為世所罕見。沿川藏線西行,盡管同在藏族地區,但沿途的民居式樣、服飾衣著、民族風情、語言乃至房前屋后的信仰標志卻像走馬燈一樣變幻著,讓你如同行走于一個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川藏線上的康定更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薈萃之所,在不足幾平方公里的康定城內就集中了世界三大宗教和藏傳佛教各大教派的寺院;在昌都芒康縣鹽井區,則形成基督教、藏傳佛教與東巴教相互并行的和諧局面。在這里,各民族間(乃至同一民族內部的不同族群間)在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來我往的狀態達到了一種奇異的和諧與融洽,以至于你很難在“民族”與“文化”之間畫等號,也很難在“民族”與“文化”之間找到清楚的界線。

    此外,由于高山深谷、河流縱橫、地勢險峻與交通阻隔,川藏路沿線目前還是我國民族文化原生形態保留最好、歷史積淀最豐富的地區。雅礱江流域有至今仍以母系為中心實行“走婚”形式的扎巴人;金沙江河谷深處三巖地方仍保存著一種被稱作“戈巴”和“巴錯”的典型父系社會組織;康北牧區有以“骨系”(父系血緣)為紐帶的游牧單位和血緣組織。該地區還保留著大量古代稱作“邛籠”的獨特石碉,在今大渡河上游丹巴縣內留存的古碉數量之密集著實令人贊嘆,號為“千碉之國”。

    川藏線沿途地區還堪稱是西藏的宗教博物館。這里不僅匯聚著現今藏傳佛教所有教派的寺院,甚至歷史上完全消失的教派如覺囊派以及佛教傳入西藏前最古老的苯教,也有很好的保留。川藏路沿線地區還存留著大量被稱作“活化石”的獨立和尚待熟悉的語言,如木雅語、爾龔語、扎巴語、貴瓊語、卻域語等,說這些語言的人多則上萬,少則僅有幾千或幾百,此即費孝通先生所稱的“被某一通用語言所沉沒而并沒有完全消亡的基層語言”,在語言學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318國道中的川藏公路沿線就是這樣一個文化多樣性與原生形態保留得最好的民族畫廊,其豐富多樣的文化與古老的歷史積淀相互交織,使其成為中國人文景觀中獨具魅力的寶貝園地!

    景觀最是川藏路

    作者:張文敬

    以國道串聯并劃分旅游景觀帶的確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創意,但必須指出的是,在我國無論南北還是東西向若干條國道沿途的景觀,都是色彩紛呈、各具特色,均不失為國人乃至外國人十分喜歡的景觀大道。但318國道卻堪稱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尤其是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之間2140公里的路段,我往返往返進行科學考察不下50次,每次不僅是沿線考察,而且還深入兩邊的支谷、支線。每一次的接近、每一次的深入,都會有新的發現和啟迪。

    318國道的東段不乏美景。太湖、洞庭湖、鄱陽湖、黃山、廬山、峨眉山,多少世紀以來,這些名湖、名山都是歷代文人騷客歌頌題詠的地方,更是現代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但作為一個致力于青藏高原冰川與環境研究的專業人員,我更推崇318國道中的川藏公路段。

    川藏路段景觀之美,不僅僅是因為藏在高原人未識,而是美在別致、大氣、隨意,美在你見不到她時會夢寐以求,見到她時會覺得相見恨晚。

    從成都到拉薩的路段,是領略中國冰川、溫泉、森林等自然景觀的不二之選。中國的現代冰川共分兩大類型:一類是少雨、嚴寒氣候條件下的大陸型冰川,像天山、祁連山、昆侖山、珠穆朗瑪峰北坡的冰川;另一類是多雨濕潤氣候條件下的海洋性冰川,它們分布發育在喜馬拉雅東段、念青唐古拉中東段和橫斷山脈地區,而川藏公路正橫貫其間。從貢嘎山的海螺溝冰川、雀兒山的新路海冰川,到然烏湖源頭的來古冰川、與來古冰川毗連的察隅阿扎冰川,再到波密的米堆冰川、嘎隆拉冰川、傾多溝的珠西冰川、白玉冰川、則普冰川,易貢藏布流域的恰青冰川,還有二戰時駝峰航線飛虎隊飛機失落于此的若果冰川,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則隆弄冰川??這些冰川莫不以數公里或數十公里長的冰舌伸入到原始森林之中。更令人稱奇的是,在這些冰川四周竟往往會有許多溫泉出露。這是因發育冰川的地方往往又是山體隆起最劇烈的地方,頻繁的新構造運動讓這里的地下熔巖和地表潛水冷熱交換,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溫泉、汽泉景觀。冰凍圈、生物圈、巖石圈和人類活動在川藏公路上交迭出現,交相輝映,令人稱奇!

    我國有三大原始森林區,說來也巧,其中的橫斷山原始森林區和藏東南原始森林區竟也與川藏公路有緣。說到森林,不能不提到“冰川雨林”這一新概念。我在多年的考察研究中發現,在藏東南和橫斷山季風型海洋性冰川發育的地區,原始森林無一例外地十分茂密,而且林相復雜,林分種類繁多。上層是高大的云杉、冷杉或鐵杉,中層的楊、柳、樺樹不讓須眉,下層的杜鵑、竹、薔薇也生氣勃勃,底層則是各類菌、蘚、地衣。林間松蘿飄垂、青藤漫舞,終年云霧繚繞,濕潤得像是一把能捏出水來。無論是四川的海螺溝,還是西藏波密的易貢藏布、察隅的阿扎曲,森林帶的年降水量都在1500—2000毫米以上。這些豐沛的降水,其實與冰川的存在密切相關。夏季,冰面相對空氣而言是冷源,它加劇空氣中的水汽凝聚下沉,增加降水量;冬季,處于零溫狀態的冰面相對于更冷的空氣卻變成了熱源,冰川在降溫過程中散發出的熱量使四周的森林阻滯和縮短了冬眠期,從而使這里的植物比別的地區的植物生長得更繁茂。

    西藏地區兩條最大的現代冰川也發育在川藏公路八宿、波密段。來古冰川位于八宿縣然烏湖山上源,長36公里,面積176平方公里,5條冰流發育于崗日嘎布山東部山地,白色的冰流與黑色的中磧合流一處,浩浩蕩蕩,頗有加拿大和美國阿拉斯加近海冰川的風采。在它的西側便是聞名的米堆冰川。米堆冰川以兩條高約800米的雙支復式冰瀑布而著稱于世。兩條冰瀑布之間的基巖島山上生長著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4月中旬,杜鵑花開滿其間,更有一番別樣風情,可戲稱為“生物圈開設在冰凍圈中的辦事處”。

    位于波密易貢藏布上源的恰青冰川長35公里,面積152平方公里,末端海拔2600米,這也是我國末端下伸海拔最低的現代冰川之一。一條高約700米的大冰瀑布聳立在消融區的中下部位。冰瀑布兩邊高大挺拔的高山松和冷杉、云杉像練習有素的衛士,終年守護著發著寶石藍光澤的恰青冰川和冰川瀑布。

    西藏林芝地區不僅分布著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和世界第三大峽谷帕隆藏布大峽谷,而且境內的尼洋河、波得藏布、察隅河都是處處景觀、處處風光的景觀系統帶。原始森林、現代冰川、原始森林掩映下的冰川湖泊,工布藏族以及珞巴、門巴還有人的田疇、村莊和山寨。更有那滿河的清流、滿谷的野花??更為奇異的是在波得藏布兩岸的冰水階地上,數以千計的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冰礫阜讓許多人驚異錯愕。上世紀20年代,一外國人來此考察時竟將其認定為古戰場之后的墳墓。其實這是若干萬年前波得藏布大冰川(估計當時約200多公里長)退縮解體后留下的冰磧堆積體。冰礫阜最大的高約50來米,多數高約5—20米,均由大小不一、巖性復雜的冰磧礫石堆就。單就延續幾十公里、分布得滿谷地都是的幾千座冰磧丘陵——冰礫阜群,就足以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了!

    景觀大道的風骨

    作者:尹澤生

    將318國道稱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是一個絕好的創意,它不僅擴展了這條公路的固有功能,將這條國內最長的公路風格化、形象化了,而且這條幾乎與北緯30度并行的公路也因此而有了靈魂。

    從事地貌工作幾十年來,我見過的地表景觀不計其數,相較之下,選擇318國道作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當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與眾不同時,你會發現在她的美景之內蘊含著一種非凡的“風骨”。

    從整體來看,橫跨整個中國大陸的318國道所展示的景觀是其他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條道路都無法比擬的:它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也使人產生無盡的聯想;其景觀在一定區域內(省區內、全國)具有壟斷性和惟一性;有大量清楚、完整的原生態自然景觀,以及大量深厚、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進一步而言,318國道沿線的非凡“風骨”可清楚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其沿途景觀類型豐富,景觀形象突出,且變換迅速。在我們所知曉的國內景觀類型中,318國道經過之處幾乎擁有了其中的全部。如地文景觀中的山丘和谷地型旅游地、自然標志地、垂直自然地帶、斷層與節理、鈣華與泉華、古生物化石點、凸峰、峰叢、石林與土林、奇異與象形山石、峽谷、丹霞、洞穴、古冰川遺跡、泥石流堆積、地震遺跡、火山與熔巖;水域景觀中的河口、海面、河段、湖泊、濕地、瀑布、泉、現代冰川;生物景觀中的森林、草地、花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氣候與天象景觀中的光現象、云霧、物候等;遺址與建筑景觀中的人類活動遺址、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歷史建筑、宗教建筑、現代活動場所、民居、交通建筑、水工建筑、現代城鎮、民俗節慶活動等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景觀分布在整個國道沿線,有時交叉重復出現,而且不同路段有不同的類型群,構成差異顯著的景觀組合。如東部長江三角洲與長江中下游路段的河流、湖泊、濕地、水工建筑、歷史建筑、現代城鎮景觀組合,川渝和橫斷山區路段的現代城鎮、高山、峽谷、河段、民居景觀組合,藏東南路段的高山、峽谷、河段、森林、古冰川與現代冰川景觀組合,藏南路段的高山、現代冰川、宗教建筑、民俗節慶活動景觀組合。當然,這些組合在各個路段還可以再作更加細致的劃分。乘車行駛在國道上,窗外的景觀豐富多彩,變換迅速,注視著各種景觀單體的排列組合,旅行者的睡意往往被一掃而光。

    二是沿途的景觀蘊含著完整而深刻的科學文化內涵。假如有機會走完國道全程,將不僅僅在視覺上獲得極大的享受,而且還可以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

    以自然過程為例。每一種自然過程中形成的景觀實體,如山地、河谷、湖泊、泉、瀑、洞穴、植物群落、物候現象、災難現象等,都有其內在的成因與演變規律。通過對這些景觀的觀察,人們會發現許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問題,如山地和湖泊的成因類型、洞穴的發育、植被類型與分布、高山垂直自然帶譜等。

    再從環境演化方面看。海平面的升降、河道的變遷以及湖泊的演化,都在長江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留下了眾多醒目的景觀,其中最典型的景觀實體有太湖、西湖、洞庭湖、長江中游分岔性河道等。受冰川作用、湖泊演化、生物演化、氣候變化等因素直接影響而形成的景觀在青藏高原地區比比皆是,其中典型的有正在消失的易貢湖、古鄉泥石流、藏東南海洋性冰川等。

    高原隆起與地文過程也值得關注。青藏高原自100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以來的快速隆升,對高原自然景觀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起初青藏地區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而到目前其平均海拔已經上升到4000米,其間形成了藏東高原面、喜馬拉雅山極高山群峰、橫斷山和藏東南深切構造峽谷網絡、古冰川遺跡與現代冰川等景觀實體。其體魄宏偉,身姿壯美,構成了景觀大道川藏段的核心內容。

    人類文明與文化體系方面的內容就更豐富了。杭州灣與太湖流域、長江中游地區、四川盆地、西藏一江兩河流域等都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江浙地區的吳越文化、江漢地區的荊楚文化、川渝地區的巴蜀文化、西藏地區的游牧文化,無不表現在各地的民族習俗、宗教、建筑等方面,形成風格迥異的人文景觀。

    雖然關于景觀大道的創意是絕好的,但要最終實現這個創意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完善景觀體系、開展深度旅游、辟建新徑等;而完善的調查、良好的運營和治理,則更是景觀大道進一步開發的必要條件。

    對“中國人的景觀大道”之詮釋

    作者:李渤生

    “中國人的景觀大道”這一主題中有兩個要害詞,即“大道”和“景觀”。“大道”在此處是特指,即縱橫我國南北東西的國家級干線公路,而目前還僅指高速公路與國道。近年來我國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不少高速公路,但大多為斷斷續續的省際或區間道路,能夠縱貫南北的似乎只有京珠高速,橫貫東西的高速公路尚待時日。我國國家編號的干線公路倒是不少,粗數一下已達68條,不過真正能達上述要求的依然有限,總量也不過十余條。其中縱貫南北的有北京到珠海的105、北京至廣州的106、北京至深圳的107、北京至昆明的108、北京至拉薩的109,以及錫林浩特至海安的207、呼和浩特至北海的209、包頭至南寧的210和蘭州至磨憨的213諸國道;橫越東西的則有上海至霍城的312、上海至樟木的318、上海至瑞麗的320等國道。上述各道從理論上來講均可以擔負起輸送旅客往來觀光的重任。

    “景觀”是一個即老又新的名詞。其傳統的解釋僅具有視覺美景上的意義,即風景、景致或景色。現在較通俗的解釋是指“可供人類觀賞利用的某種類型的自然與人為景物”。據此,“中國人的景觀大道”似可定義為:縱貫或橫越中國大陸,沿途(道路兩邊各約200公里內)可欣賞到最多、最美風景的國道或高速公路。

    確定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從理論上講十分簡單,只需把分布于符合標準的各條國道與高速公路四周的高品位景觀做一統計,選其最多者即可。然而遺憾的是,已成為世界旅游大國的中國,至今尚未對國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普查、分類、分級與編目,故對中國最美的景觀大道的評選,還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

    假如就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做一個排序,我認為名列第一的當屬上海至樟木的318國道,次為上海至霍城的312國道及上海至瑞麗的320國道,這三條路均為橫貫東西的國道。而縱貫我國南北的國道與高速公路,因大部集中于東部發達地區,高品位的自然景觀相對貧乏,惟一有競爭力的是北京至拉薩的109國道,亦因沿途大部為干旱的草原地區,景色略顯單調,難以與東西向的國道相抗衡。

    上海至霍城的312國道是318國道的有力競爭者。就長度而言,4600余公里長的312國道僅次于5300余公里長的318國道而位居第二;從自然景觀看,它自東向西穿越了我國森林、草原與荒漠三大自然地帶,并深入到天山內麓,但遺憾的是它從我國美景最集中的青藏高原繞過,因此只能望318國道之項背。

    318國道大致沿北緯30度一線橫貫我國腹地。道路由經濟發達的上海為起點,向西南穿過江蘇,進入浙江境內。然后假道從太湖與天目山名峰——莫干山間進入安徽,在安徽途經九華山于安慶越長江,又經天柱山,然后進入湖北省境內。過省會武漢,橫越素有千湖之稱的江漢平原到達宜昌,在此二度跨過長江。在長江三峽南岸翻越巫山,上至我國地勢的第二級地形階梯,再經鄂西南以化石植物水杉聞名于世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進入重慶市地界。其后它在萬州四周穿越長江,進入四川,經南充抵達成都。從成都向西南跨過二郎山后,它一改平淡的旅程,切越橫斷山脈,跨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后,到達西藏自治區境內。然后它繼續向西翻過怒江及伯舒拉嶺進入雅魯藏布江流域。這里是318國道最驚險的地段,同時又是高品位景觀集中的路段,雅魯藏布大峽谷、南迦巴瓦峰等眾多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翻過米拉山時,沿途地勢驟然開闊,山岳起伏如波,這里便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一江兩河地區,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就坐落在此。從拉薩再向西南,跨過雅魯藏布江,經日喀則,抵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腳下。從東海之濱到世界屋脊,公路海拔高度上升了4000余米。318國道并未在此終止,而是繼續向西南延伸,抵達中尼交界的聶拉木并在此與通往尼泊爾的國際公路相接。

    其實,318國道風景之精華在其西段,即川藏公路(包括南線和北線)。提起這條公路,國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過去,人們驚呼其險;而今,人們又贊嘆其美。

    川藏公路之美是晚近地質時期,地球最宏偉的地質運動——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所造就的。這一運動功力深厚,它將25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整體抬起,將喜馬拉雅山脈高高托起,并塑造出高原新的大氣環流體系。在巨大的地球內外因綜合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形成了雪山、冰川、峽谷、高原等巍巍雄壯的地表景觀,而造物者在其地表創造的豐富的植物物種,組成了各種類型的偉岸的原始森林、各色鮮花裝點的世界上最美的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它們依序排列在高山深谷的坡面上。這些動人的“音符”組合在一起,譜寫出一首地球上最壯美的自然交響曲。

    川藏自助游是很多人的夢,幸運的是我幫很多人圓了這個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99青青成人A在线| 精品999日本久久久影院|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最近中文字幕日韩有码| 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黑人巨大AV在线播放无码| 国内极度色诱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丝袜亚洲熟女|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福利|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 日韩高清国产中文字幕|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x| 国产无套护士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12|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无码|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97人妻中文字幕总站|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精品| 午夜福利精品国产二区| 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小说|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www456c0m| 国语做受对白XXXXX在线|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软件下载 |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日本久久99成人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国产精品|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艳女性享受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