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乙烯產業的發展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煉油工業在60年代有了一定的發展。不過,雖然那時蘭化公司、上海高橋化工廠等企業有一些石油化工裝置,但規模很小。上世紀60年代后期,大慶原油進入北京,北京燕山勝利煉油廠建成投產,同時利用煉廠的苯、丙烯等資源在煉廠附近建了北京向陽化工廠,采用國內自主的技術建了4萬噸/年苯酚丙酮和烷基苯裝置,這為我國石油化工的發展打下了一點基礎。
當時我國正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與國際上多年沒有交往和交流,我們對國外石油化工的情況不了解。1971年,當時的燃化部派出了一支石油化工考察團到歐洲去考察,我們院長和幾個同志也參加了。回來后,他們向部領導匯報了國外石油化工的發展情況,尤其提到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化纖和合成橡膠)我國己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應該加快發展。而要發展這三大合成材料,就必須發展乙烯工業。 因此,我國拉開了引進乙烯等石油化工成套技術和設備的序幕。 1972年,燕山石化開始談判引進30萬噸/年乙烯裂解裝置和相應的聚乙烯、聚丙烯、環氧乙烷和乙二醇、PTA(精對苯二甲酸)等下游加工裝置。當時我被借到北京市化工局幫助他們搞規劃,主要是利用燕山石化的乙烯和丙烯,改造北京市化工二廠、有機廠以電石為原料的聚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單體裝置,以及規劃化工四廠建設丁辛醇裝置。 1973年初我到了中國石油和化工規劃設計院。那年夏天,我曾代表原燃化部計劃司向原國家計委顧明主任匯報了吉化公司計劃引進11.5萬噸/年乙烯及其下游裝置,以改造老的電石法生產工藝和解決汞污染等問題。隨后,項目得以批準并開始對外交流和談判。 同年,原紡織部在上海金山建成了上海石化公司,引進了11.5萬噸/年乙烯及其下游的丙烯腈和腈綸、氯乙烯和聚乙烯醇等化纖生產裝置。1974年,遼陽化纖廠引進了7.3萬噸/年乙烯裝置和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聚酯和尼龍66等化纖生產裝置。至此,中國石油化工的發展在“四五”期間走出了第一步。 在這些裝置引進的同時,原燃化部黨組一直在研究加快發展石油化工的各種設想。有一天晚上9點多了,院長要我趕緊去部里開黨組會,討論乙烯發展規模。那天晚上的會議一直開到了凌晨2點左右。時任燃化部部長康世恩提出,發展石油化工要“屁股坐在油田上”,充分利用油田氣和凝析油資源,并提出我國要搞200萬噸/年或300萬噸/年乙烯。 為編制規劃,我們分頭去黑龍江和大慶油田、山東省和勝利油田、遼寧省和盤錦油田等地考察資源和建廠條件,日夜不停地工作。在規劃中,我院提出除了油田外,石油化工的發展要與老廠改造結合起來,即要對中國最老的化工廠--南化公司進行改造,建設乙烯及其下游裝置,讓一個只生產化肥、純堿、硫酸的老廠來生產石化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最后,在1975年,規劃院編制了“五五”期間200萬噸/年乙烯規劃,準備引進4套30萬噸/年大型乙烯裝置。當時的想法是,在南京建兩套30萬噸/年乙烯裝置,另外兩套30萬噸/年裝置,一套放在齊魯勝利油田,另一套放在大慶油田。 為做好引進工作,我院組織了大批人員在山東青島、齊魯等地,組成了多個談判組對所要引進的裝置分別進行談判。經過艱苦和漫長的工作,到1978年,所有談判結束,4套30萬噸/年大乙烯及其下游裝置合同全部簽好,共花掉24.5億美元外匯,這在當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金額最高的一次引進,充分說明了當時國家要加快發展石化工業的決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向世界宣布了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按理這幾套裝置應該很快開始建設。但因為建設資金等問題,中央提出推遲建設,讓我們院安排好這些引進設備的接、保、管工作。同時,我們改變了原來在南京建兩套裝置的想法,一套還在南京,另一套改建于上海金山石化。 后來,這幾套裝置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部建成投產。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乙烯生產廠已達8家(分別位于大慶、遼陽、吉林、燕山、齊魯、上海、南京、蘭州),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進入世界前四強。 20多年過去了,但那一代人為我國石油化工發展的奉獻和付出,將永遠銘記史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