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來歷、內容簡介、作品評價 《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于明代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后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這些內容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它倡導行善做好事,則是值得肯定的。《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雖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對儒家的說教并不排斥。文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與全書所彌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許多關于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增廣賢文》也不例外。由于時代和歷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個時代的印記。不少內容反映了封建倫理和道德觀念,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宿命論的色彩;有的內容以個人為中心,反映了當時及時下人們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制度下小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茍安的確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鑒的意義;還有一些內容含義比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這些都是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我們要在閱讀時采取批判的態度,明察揚棄,批判繼承,吸取其有營養的成分,古為今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