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內家拳是先父蕭公卓先生在全面繼承武當拳術的基礎上,潛心鉆研數十年而創立的。
先父(1886--1979)名功卓,字砥,號哲泉,曾任南京國術館教研組長、河北大學武術教員、保定市武協教研組長。他出生于晚清時期一個武舉人家庭,自幼隨父習練家傳武功。十六歲時,師從張鳳巖先生學習跤術和少林拳術。后從軍離鄉,足跡大江南北,遍訪名師益友。雖所學門類繁多,皆屬少林一派。歷十余載后,拜寧津縣徐書者先生學習朱家捶、地趟拳等。與老師形影不離三年有余,后奉師命投奔濟南王皓巷先生學習兵器與技擊術。后又隨江西一僧人學習形意掌中的三十六象。輾轉到北京后,拜八卦名手李文彪先生學習八卦掌。
先父由外家轉入內家的過程,還有一段故事。當時,先父對內家拳術尚不甚了解,適逢李先生之門徒周庭彥,二人較技,先父不敵,心始誠服,于是拜在李文彪先生門下。苦修十數載后,先生羽化。后來又拜郝派太極拳創始人郝維禎先生學習郝派太極拳,學習數載后,先生不幸謝世,又改習通背拳術。幸在北京得通通背名家張策先生,被收為門徒。拜張先生為師,也有一段淵源。先父早先在山東寧津時,曾遇到通背名家。號稱“蓋京南”的趙萬祥先生,雖深慕其技,但因已師從徐書春先生,故其時不便從學。所以,后來遇到張策先生后,隨即拜入門墻。
先父自從學習郝派太極后,常思當年楊氏父子在京位揚太極拳術十年頗負盛名,果若只有一趟太極拳未必撐得住門戶,想必另有不傳之術。于是百計尋求,冀觀全貌,可惜甘余載未能如愿。舉家遷居北京后,遇同門友人言太極專家富杰臣先生之父富周先生是楊露禪先師的親傳高足,家學淵博,所學乃楊氏全部太極拳云云。先父聞之不勝欣喜,遂虔誠拜謁,幸蒙收留,得以在富先生門下習練全部府內派太極拳術,苦修十數載,同時得到了王茂齋、恒壽山諸前輩的熱情指導。先父在富師爺處習掌期間,有一天“京東鼻子李”李瑞東先生之長子李博英慕名來找富師爺比手。適逢先父在場。先父說:“請你先和我比一比,如果勝不了我就請回吧。”結果李博英負于先父,遂拜于富師爺門下,而先父亦回拜李瑞東先生為師。因此,先父在學習府內派太極拳的同時,還學習了李瑞東先生的李派拳術。遷居保定后,又拜在趙慶祥先生門下習練深州派形意拳數年。在形意拳方面,還曾受到尚云祥、孫祿堂、趙振堯等前輩的指教。那時還得到了武當劍名手陳聘清先生的指點,陳先生傳授了武當劍單操和對練的全部套路。
先父傾畢生精力于中華武術事業。他在繼承楊式府內派太極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改革,使之更符合人體生理特點和技擊的力學原理:
(l)把太極治架在原來弓蹬步的基礎上改為更切合技擊實戰的三體勢步,形成了蕭氏特有的風格。在行功走架中,除大架子如打虎勢之類的式子之外,重心基本都在后腿上。這樣練習,易長腿上功夫,在技擊時亦可守可攻。
(2)將原來的向上提肛動作改為向前收臀抱胯,這樣更易于做到氣沉丹田,有利于身體的上下相合和內氣運行。
(3)在手型上,要求四指并攏,拇指微曲,手分陰陽(除雙推掌如豹虎推山、十字手等式之外,基本上是一陰一陽),且多出豎手(除扳掌外,很少出橫手)。在走架練功時,要求沉肩墜肘,肘不離肋,手不離胸;含胸拔背,但不可羅鍋。經先父改進后的太極拳,不但更符合技擊的原理,對內功的修煉也更有助益,使練習者便于掌握,易上功夫。
對形意拳、八卦掌和通背拳,先父也做了一些改進。他還親手編寫了“內家拳拳譜”、“十三總勢歌訣”、“三十散手歌訣”、“略談八卦掌”、“八卦掌序”、“三十六歌訣”、“四十八法”等,把祖師遺傳的舊譜逐字逐句地加以精簡,刪除了其中的繁言瑣句,以便于后學者學習掌握。先父還編寫了完整的通背拳譜,將白猿通背的外家步法改為便于技擊的內家步法。經他親手推敲、修改過的祖傳舊譜,變得精當易懂,使后學者有了系統、規范的參考資料。
先父尚武學,重武技,更尊武德。他一生與人比手頗多,但每次勝了誰從不對外人說。他武當內功造詣頗深,但一生從未傷過一人,在比手時都是點到為止。這些都是先父在武林中受到大家尊敬的原因。
先父內功之深,從下面的故事中可以略知一二。有一次,先父在大街邊上的一個鋪面前,邊看鋪子里掛的鳥邊和老板談話。這時,有一個騎馬的人突然縱馬疾馳而來,由于是拐彎,事先沒有看見,等到騎馬的人發現在街邊鋪面前站著的先父時,已經來不及勒馬了。當時正值雨后,土路路面變軟,馬蹄聲很小不易聽到,先父也沒有覺察到飛馳而來的奔馬,只是在馬嘴觸及自己肩頭的一剎那,本能地一個急轉身,使出了一個雙撞掌,正推在馬肋上,只見那馬和騎在馬上的人橫著飛進了有一米多高臺階的鋪子,先父自己也隨之躍到對面一米多高的臺階上了。還有一次,一個頗有少林功底、身材魁梧的小伙子問先父說:“蕭老師,你們八卦掌里的青龍飛升。大敞著門有什么用?那不正是個敗勢嗎?”先父回答說:“那我就用這個敗勢接接你的手吧。”說罷,先父擺了一個青龍飛升的架子。對方馬上用了個少林拳中的“閻王三提水”,上、中、下三路一齊進攻。只見先父從容地用右手一纏對方的中路來手,跟步一個下插掌托向對方腹部,把對方托出兩三丈遠。當時正值深秋,現場有一個用盆栽菊花擺在架子上搭成的菊花山,小伙子跌落到菊花山上,由于體重大,把架子整個給砸塌了。 這些故事先父生前沒有給我們提起過,都是聽師叔們講的。
先父素懷弘揚中華武術之志,一生虛懷若谷,如饑似渴地學習武術。凡有一技之長者,必視為良師益友,虛心請教,絕不失之交臂。他興趣廣泛,嗜書如命,直至臨終,書不離手。他不但精于武技,飽于武學,在詩詞曲賦方面也頗有造詣,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對書法、繪畫頗有研究。隨先父學習武術者中,有多位畫家、如師兄劉志義。他們到我家時,不僅學習武術,還向先父請教一些文學、書畫及文物等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們說:我師是全師,而不僅僅是拳師。先父的作品皆毀于文革,殊為可惜。
先父為人性格開朗灑脫,待人謙和,對學生關懷備至,終生誨人不倦。他見到學生總是先問:“練了嗎?練練我看看”,毫無保留地隨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但對那些人品不好、不孝敬父母者,則深惡痛絕,所以有些人說蕭家門戶保守,實則不然。先父是怕有些不軌之徒打著蕭家的旗號招搖撞騙,甚至為非作歹,給本門戶抹黑。先父在臨終前一天晚上,還在教我們練武當地盤劍,直至深夜兩點多鐘。第二天上午,還繼續教人練拳。下午五時,盤腿坐逝,含笑而去。
筆者雖生于武術世家,自幼受先父言傳身教的熏陶,學習了先父的全部內家拳術,但終日衣奔食走,在功夫和理論上皆無大成。每思至此,十分慚愧。謹以此文略表對先父的懷念之情,以后有機會時再將蕭氏內家拳的諸路拳法—一介紹。由于有的事件相隔年代久遠,又是口頭相傳,恐有因記憶之誤或誤傳而與史實不符之處,懇望諸位前輩和武林同仁批評指正。 附;蕭氏內家來各拳種傳承統系 八卦掌:董海川—程廷華—李文彪一蕭公卓—蕭鐵僧 形意拳:李能然—郭云深—許占鱉一趙慶祥—蕭公卓—蕭鐵僧 通背拳:韓道長—王尚春—張策—蕭公卓—蕭鐵僧 太極拳:楊露禪—富周—富杰臣—蕭公卓一蕭鐵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