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身世 關于劉三姐原型身世,說法頗多。據廣西縣志記載:劉三姐原來出生在天河縣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下里鄉藍靛村),那里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還有記載。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城關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對歌,(故有羅城四把好玩好耍一說),這樣的諸佛與人神共處一殿,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最早創作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的都是羅城人,那是在1936年,羅城的〈抗日救國文工團〉首次創作演出了 該劇,到1958年,廣西的文學藝術家(其中包括羅城的包玉堂)。
劉三姐的故鄉在
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羅城有'三姐望鄉’和'秀才看榜’兩塊天然的大石,這足以證明劉三姐的故鄉在羅城。”
從羅城縣城往懷群鎮方向走40多里的鄉間公路,就可以看到這兩塊大石頭。據了解,這兩塊位于懷群鎮劍江村的大石頭自古以來就豎著的,因其形象性,被當地人起名為“三姐望鄉”和“秀山看榜”。兩塊大石所在的兩座山相對而立,大概只有200米的距離,“三姐”與“秀才”遙遙相望。 “三姐望鄉”可以清淅地看出是一個女孩戴著壯族的頭飾,背著一個背蔞,微微抬起頭,透過層層疊疊的青山,遙望著碧綠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綠的修竹……與之相對的一座山上,一座山峰似乎被劈掉形成一塊天然的崖壁,一塊大石立在一旁。從山腳下抬頭望,仿佛一位秀才站在山頭,翹首抬望,似乎在仔細的查閱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秀才帽子上絲帶被山風吹得飄然而起。 劉三姐的故鄉就在羅城”
據了解,劉三姐的故事發生在“那莫圩”,劇中對人物的進行較大的修改。莫老爺是壯族開明的領袖,被人們尊稱為“莫都佬”;他的兒子莫海仁是一個紈绔子弟,作惡多端,為害一方,多次加害劉三姐,最后莫都佬與其斷絕父子關系;阿牛哥是一個孤兒,被莫府的教書先生所收養,改名為“張偉望”,他發奮讀書,成為壯族第一位秀才;神秘人物馮子安是故事發展的一個關鍵,他表面上的身份是一位“游訪學士”,實際上他是一名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最后他把劉三姐的事跡稟報給皇帝,皇帝下圣旨封劉三姐為“歌仙”,并為劉三姐建了一座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