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犁和牛耕法作者:博學人 更新:2012-1-7 13:55:32 熱度: 2。鐵犁和牛耕法(1)牛耕法的推廣趙過向全國推行 用耦犁,二牛三人 的牛耕法,其中 耦犁 ,未知何指。崔寔的《政論》曾論及: 今遼東耕犁,轅長四尺,回轉相妨,既用二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一人下種,二人挽耬。凡用二牛六人,一日才種二十五畝 ,這與前述的 三犁共一牛,日種一頃 差距很大。崔寔說的其用二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可能就是二牛三人的 耦耕 ,這是東漢后期的事,東漢遼東的牛耕很可能是趙過以后才推廣去的,亦稱之 二牛抬杠.趙過推廣的 用耦犁,二牛三人 應是這樣一種牛耕法,即二牛挽一犁,由三人操作,他們分別掌握牽牛、按轅和扶犁等工作。這同解放前云南省寧蒗納西族地區還殘留的二牛三人的牛耕法相似。這種方法雖然需用較多的人力,但在駕馭耕牛的技術不夠熟練,鐵犁構件及其功能尚不完備的條件下,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因為它通過三人的通力合作,可以較好地掌握方向,保證壟溝整齊和調節深淺,達到深耕細作的目的。隨著馭牛技術的日益提高和活動式犁箭的發明,至遲在西漢晚期已進而有一牛一人犁耕法,這是雙轅犁的使用和犁鏵形式改進的結果。 從全國各地主要是陜西、山西、山東、江蘇等省近年來所出土的大量漢代牛耕壁畫和畫像石以及為數眾多形式多樣的犁具看,漢代牛耕推廣的范圍已經很廣泛了。 為了保證牛耕的順利發展,漢初對保護耕牛和加速耕牛繁殖是較重視的,國家明文規定: 盜馬者死,盜牛者加 (《鹽鐵論·刑法論》),即指盜牛者,較盜馬加重治罪。并嚴禁殺牛, 殺牛,必亡之數 (《淮南子·說山訓》),為什么·應劭曾解釋道: 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 (《風俗通義》轉引自《藝文類聚》卷八十五)。 光武中興后,對推廣牛耕和保護耕牛也很重視,建武年間(公元25- 56年),任延在任九真郡(今越南清化、河靜一帶)太守時,教民牛耕,因而開墾的田畝年年增加。廣西位于中原去九真的必經途中,因此廣西推廣牛耕理應不遲于九真之后。事實上廣西賀縣已出土過東漢鐵鏵兩件,說明廣西在東漢初期使用牛力耕地確已開始。廣東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漢墓中有隨葬的牛和水田模型的牛耕跡象,這為漢代廣東有可能推廣牛耕提供了物證。王景作廬江太守,教民犁耕,提高了耕作效率,因而 墾辟倍多,境內豐給 (《后漢書·王景傳》)。由于東漢初年,有些地區經常發生牛疫,因而東漢王朝對損害耕牛者的治罪也不手軟,不論宰殺自己的牛或是盜竊別人的牛,一律處以死刑。可見其重視之程度非同一般。 牛耕的推廣和耕牛的保護是漢代發展農業政策上的兩項相輔相成的重大措施,對提高精耕細作水平,增加農業生產效益起了重要的作用。 (2)鐵犁的改進和應用與牛耕法相適應,漢代鐵犁鏵為了適應不同的需要,形制和大小各有差別。一種為了適用于墾耕熟地,形制較小,上下兩面凸起,輕巧靈便。一種為了適用于開墾荒地,形制較大,前端呈銳角,上面凸起,中有凸脊,下面板平,銳利厚重。更有一種為了適用于開溝做渠,形制很大,特大的長寬都在40厘米以上,重達12- 15公斤,往往需要數牛牽引。 至遲在西漢晚期,犁鏵已有翻土的犁壁(或稱犁鏡)裝置,特別是山東安丘、河南中牟、鶴壁、澠池、陜西西安、咸陽、醴泉、隴縣等地都有漢代鐵犁壁出土。而且犁壁已有多種式樣,陜西出土的漢代犁壁,有向一側翻土的菱形壁、板瓦形壁,有向兩側翻土的馬鞍形壁。可見當時對于犁壁的設計和使用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畝的作用,有了犁壁就可能翻土、碎土。 歐洲的耕犁直到11世紀才有犁壁,比我國要遲1000年。 東漢時,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參見《陜北東漢畫像石選集》,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它操作靈活,便于在小塊農田上耕作。這種短轅一牛挽犁的出現,是跟犁鏵的改進結合在一起的。東漢時,已經大量使用鐵制犁鏵。 和戰國以來一直沿用的V型犁比較起來,鐵制鏵犁的刃端角度已經縮小,更加堅固耐用,既起土省力,又可以深耕。 目前已發現的漢代犁耕圖像和模型,有下列8件:A。甘肅武威磨嘴子西漢末年墓出土的木牛犁模型,B。山西平陸棗園村王莽時期壁畫墓牛耕圖,C。 山東滕縣宏道院東漢畫像石牛耕圖,D。江蘇睢寧雙溝東漢畫像石牛耕圖,E。 陜西綏德東漢王得元墓畫像石牛耕圖,F。陜西綏德東漢郭雅文墓畫像石牛耕圖,G。陜西米脂東漢畫像石牛耕圖,H。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牛耕圖(犁具已模糊不清)。這些模型和圖像,雖然只有粗略的線條,從中還是可以看到當時耕犁的結構。從A、B、E、F、G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耕犁已有犁床(又稱犁底);從A、B、D、F等中,可知東漢耕犁大多是單長轅,用兩頭牛牽引;從C中,可知東漢耕犁也有雙長轅,用一頭牛牽引的。從這些模型和圖像,可知漢代耕犁都已裝置有犁箭,犁箭是控制耕犁入土深淺的部位。 從C、D兩圖,還可以看到在犁箭和犁轅的交叉處插有活動的木楔,這種木楔在犁箭上可以上下移動,使犁轅與犁床之間的夾角張大或縮小,決定犁頭入土的深淺。這是耕犁上的一種比較進步的裝置。從犁架上的進步裝置和犁鏵、犁壁的結構來看,東漢時代耕犁已經基本定型了(參閱張振新《漢代的牛耕》,《文物》1977年第8期),后世耕犁大抵是沿著這一基本形制發展和演變的。 3。農具秦漢時農具的種類趨于完備,從整地、播種、中耕除草、灌溉、收獲脫粒到農產品加工的石制、鐵制或木制的機械有30多種,其中不少是新型農具,對提高農業生產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耬車。這是趙過推廣的重要新農具。崔寔的《政論》說: 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尤賴其利。 這里的 三犁 實際上是指三個耬腳。山西平陸棗園王莽時期壁畫墓牛耕圖上有一人在挽耬下種,其耬正是三腳耬。漢代的耬車由機架、種子箱、排種孔、耬腳、輸種管以及牽引裝置所組成,其工作原理、構造部件、調節裝置等都為以后的播種機的制造打下了基礎,它在傳統的農機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播種時,一牛拉耬,一人扶耬,種子盛在耬斗中,耬斗通空心的耬腳,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傳世的三腳耬也正是這種 三位一體 的農具。它能同時完成開溝、下種、覆土三道工序,一次能播種三行,而且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據《齊民要術》記載,東漢時,耬車傳到敦煌,使用后 所省傭車過半,得谷加五 ,即勞動力節省了一半多,產量增加了五成。 風車。1973年河南濟源縣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有陶風車明器,這說明至遲在西漢晚期,已經發明了這一在谷物脫粒后,清理籽粒,分出糠粃的有力工具。它把葉片轉動生風以及籽粒重則沉、糠粃輕則飏的經驗巧妙地結合起來,應用于一個機械之中,確是一種新穎的創造。 水碓。碓是由杵臼發展而來的,是杠桿原理的實際應用。它的功用仍是舂米、舂面等。水碓的發展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借用一個長的杠桿,把杵頭裝在杠桿的一頭,人把兩腳踏在兩個直桿上,當用腳踏動杠桿的一頭時,即可借一部分體重作下壓的力量,當腳松開時,杵頭即啟動舂下去,這樣就比較省力,這是腳踏碓。第二步是從人力踏碓發展為畜力碓,利用畜力在一定的地點進行一個橫軸回轉運動,再從橫軸上的撥板以撥動碓桿的一頭(相當于一個斜齒輪的傳動),得到碓的舂米動作。第三步是從畜力碓發展為水碓,在腳踏碓用腳踏的那一頭,裝上一個水槽,引水注入,當槽內水滿,重量增大時,就把碓揚起,同時水槽下落,水被傾瀉,重量減輕,碓就下落以舂米。就原動力來說,是完全利用水的重力以代替腳踏的力量。從西漢晚期到東漢后期百數十年間,由杵臼而人力踏碓,而畜力碓而水碓,以適應當時人對于加工數量眾多、加工質量清潔純一、加工時間迅速的要求,所以它所用的原動力,先是勞動力的體力和一部分重力,其次是畜力,再次是水力。 桓譚對此評價說: 因延力借身重以踐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馬騾牛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 (《新論》),即腳踏碓的功效十倍于杵臼,裝設機械,用驢騾馬牛和流水來作動力,功效可增至百倍。桓譚是兩漢之交的人,其時已有畜力和水力碓,可見碓的發明應更早。而水碓的發明說明了人們對自然力的利用和機械技術的重大進步。 其它小型鐵農具,如臿、·、鋤、鐮等比戰國時期一般加寬加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方銎(qióng,音窮,斤斧安柄之孔)寬刃·、雙齒·、三齒耙和鉤鐮等較先進的鐵農具,也先后出現。新式·適于深挖土地;三齒耙適于打碎土塊;鉤鐮比戰國時的矩鐮更適于收割稻、麥等作物,在四川綿陽和牧馬山崖墓中發現的鐵制鉤鐮,全長35厘米,是專用于收割的大型農具,操作起來很方便。東漢時較重要的小型農具有鐵制的曲柄鋤和·鐮等,在四川樂山崖墓石刻畫像中見到的曲柄鋤,是便于鏟除雜草的中耕工具,· 鐮則是收獲的利器,成都的揚子山東漢墓出土的一塊畫像磚,就生動地刻畫了農民手持·鐮收割的場面。 灌溉工具在秦漢時也有所創新。在四川彭山和成都等地發現的東漢墓葬里經常看到水田和池塘組合的模型,有從池塘通向水田的灌溉水渠,有的還在出口處安置圓形的閘門。特別是漢靈帝時,宦官畢嵐總結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創作了翻車和渴烏,使灌溉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翻車是一種在河邊汲水的車,渴烏則是灑水的曲筒,用于給道路灑水。使用水車,較之以前用桔槔提灌,效率當然高得多。 |
|
來自: LM0318 > 《557 交通 郵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