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重慶男孩新新(化名)剛剛從一次大手術中挺了過來。
手術前,新新有兩顆異常的心臟,一顆在右側胸腔,一顆經常從肚臍里冒出來,像個乒乓球。令家人后怕的是,新新一直喜歡把玩肚臍眼上那個球球,壓根不知道它是自己嬌嫩敏感的心臟,一個小小的刺激就可能導致死亡。
□通訊員 劉丹 快報記者 劉峻
新新的父母說,新新一出生,渾身都是紫色的,口唇發紫,手指和腳趾也是紫的。隨著新新一天天長大,他們漸漸發現了孩子有點不太對勁,“經常感冒發燒,長得瘦瘦小小,別的孩子耍的時候,新新總是喜歡一個人呆著。有的時候,孩子也想玩,也能和其他孩子跑上幾步,但不到幾秒鐘,就蹲下來休息。我們一直以為孩子就是這個性子,比較害羞,就沒當回事,但是村里醫生懷疑孩子身體有毛病,讓我們去縣城看看。”
到縣城一檢查,發現欣欣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但是由于新新年紀很小,醫生建議長大一些再來手術。“我們雖然對孩子的病不是很了解,但是有病要早治的道理還是知道的。”新新的媽媽說。
出生就是紫娃娃
“孩子來的時候,一眼就能看出來是有心臟病。很多人心臟都在左邊,不過這個孩子心臟卻在右邊,這個心臟有先天性疾病不說,我在為他聽診的時候發現了一些異常。”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莫緒明教授說,”當時就感覺有點懷疑,同時還有點吃驚。”
能讓從醫20余年的心臟科專家吃驚的事情是什么呢?
原來,新新的肚臍上經常會冒出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腫塊,這個腫塊還會不停跳動,有時還能塞回到肚子里。醫院立刻安排了檢查,但結果更讓醫生頭痛了,“孩子右胸那個心臟不僅位置長反了,而且到處有漏洞,患有肺動脈閉鎖、法洛四聯癥以及房間隔缺損。每一個病都是一個不小的手術。腹部上那個會跳動的肉球,有很大可能就是心臟。“
專家說,從當時的檢查推測,右胸的心臟可能是“哥哥“,而腹部的是”弟弟“,由于先天胸腔狹窄,在發育過程中,不斷生長的心臟被擠出一部分,被迫來到下腹求生存。
肚子上的小球就是心臟
聽完醫生的解釋,新新媽媽一頭冷汗:“新新剛出生的時候,肚臍沒有疙瘩。后來也不知什么時候,就長出了肉瘤,等到發現時,大家才覺得不太對。有的人說是疝氣,有的人說沒有關系,孩子平時也喜歡把這個鼓起來的東西當做球玩,洗澡的時候,孩子還會把它塞回肚子里去。”
隨著檢查的深入,專家”兩顆心臟“的想法逐漸得到了證實:肚臍的這顆心臟不停地收縮和舒張,和胸腔里的心臟左心室一起共同完成泵血功能。“心臟是人類生命的動力源泉,非常嬌嫩也非常敏感,有時候來自外面的一個小小刺激就會引起室顫,從而導致死亡。但是,小新新卻能夠無數次地把玩自己的心臟,而且沒有絲毫損傷,這是非常罕見的。”專家說。
孩子當球玩,絲毫沒有損傷
史無前例的手術很成功
為了制訂一個合理的手術計劃,莫緒明和他的團隊翻閱大量醫療文獻,卻沒有找到相同病例。“這就意味著手術是一個新難題。”專家說,“肚臍多余的心臟必須切除,但手術中最困難的環節就是未知,打個比方,維持生命所需要最基礎的動力是35馬力,如果新新的心腔功率是45馬力,兩個心臟都分擔為全身供血的任務,如果腹部心腔承擔15馬力的動力,意味著胸腔只能承擔著30馬力的工作,一旦切除腹部心臟,孩子將不能存活,而困難的是,因為沒有先例,無法確定能不能切除,所以這些問題,只有開胸后才能確定。”
手術開始后,醫生試著阻斷兩顆心臟的血液供應,萬幸,血壓正常、心跳正常,緊盯著各類監測儀器后很長時間,莫緒明這才長舒了一口氣:“可以切除了。”
兩個半小時以后,手術成功。醫生說,新新這種先天性心臟病的畸形,全世界都不會有幾個一樣的。不過新新命很大,像他這樣嚴重的畸形,能活到現在已經是個奇跡了。新新手術過以后恢復得很快,近期將會出院,“再也看不見肚皮上跳舞的小球球了,我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新新的父母說。
鏈接
先天性心臟病最好2歲之前做手術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病情逐漸加重的先天畸形,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許多繼發病變,如心功能衰竭、肺動脈高壓、心室結構與功能改變等,拖延手術就會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目前國內許多心臟中心已經完全突破年齡限制。專家表示,給6個月大的患兒做手術,與給6歲患兒做手術的成功率是一樣的,但效果大不一樣。6個月大的患兒做完手術痊愈后,對今后的生長發育、生活工作無任何影響,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而6歲患兒在手術前,往往已發生了繼發病變,會影響到今后的生活。因此,先心病患兒應在1歲左右進行手術,最好不超過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