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大腦潛力,提高記憶力
說到人類的記憶就不能不提到人類的大腦,人的大腦是一個非常精密的“計算機”,具有計算機般的輸入、儲存、輸出的功能,而記憶就類似于人腦對信息的提取、儲存和回憶。
俗話說,大腦就像機器,越用越靈活、不用就生銹。英國大腦基金會總裁,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因創立了“思維導圖”而被稱為“大腦先生”東尼·博贊說,“人腦好像一個沉睡的巨人,而我們只用了不到1%的腦力。一個正常的大腦記憶容量有大約6億本書的知識總量,相當于一部大型電腦存儲量的120萬倍。”、“如果人類發揮出其一小半潛能,就可以輕易學會40種語言,記憶整套百科全書,獲得12個博士學位。”可見,人類對其大腦的開發還遠遠不夠,同樣我們對記憶的開發也遠不夠。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經過科學的訓練,人的記憶會越來越好。
1、有意記憶法
中國有句古話叫“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講的就是有意(無意)記憶。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憑借意志努力記憶某種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記憶法。相反,沒有明確的目的或任務,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記憶方法,稱為無意記憶(類似于小和尚念經就是無意記憶)。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記憶的效果明顯優于無意記憶效果。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一開始,要求老師給一班和二班兩個班的同學布置默寫課文的作業,告訴學生第二天測驗,第二天測驗結果兩個班成績差不多。
第二次,只告訴一班同學兩星斯后還要測驗一次,二班同學則不告訴。兩個星期后又進行測驗,一班同學的成績比二班同學要好得多(一班同學在測驗前也沒有復習)。這說明,并不是一班同學比二班同學更聰明,記憶更好,而是由于老師對一班同學提出記憶目標,結果一班同學的記憶效果就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記憶學習材料時,給自己明確提出記憶的目標,這樣才能有好的記憶效果。
2、理解記憶法
在課堂上,老師經常教育我們不要“死記硬背”,死記硬背就是理解記憶的反義詞。在積極思考、達到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材料的方法,叫做理解記憶法。
有些材料,如定理、規律、歷史事件、文藝作品等,都是有意義的。記憶這類材料時,需要首先理解其基本涵義,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系,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
理解記憶的效果優于機械記憶。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做記憶的實驗中發現: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死記硬背費力不討好。
3、多通道記憶法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無當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說,學習和記憶如果不能動員五官參加活動,那就學不好,也記不住。這說明遠在2000年前我國古代人就已經認識到讀書學習要用眼看,用耳聽,用口念,用手寫,用腦子想,這樣才能增強記憶效果。
宋代學者朱熹說,讀書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15%,若把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住65%。在記英語單詞或者新學的詞語和公式,都可以采取邊寫邊讀邊想的多通道記憶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記住一段比較長的話語,最好是邊聽邊記,有人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其強調的就是“眼過千遍,不如手寫一遍”,說明動筆對于記憶的重要作用。
4、各種記憶法的注意事項
注意集中
記憶時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排除雜念和外界干擾,大腦皮層就會留下深刻的記憶痕跡而不易遺忘。如果精神不集中,一心二用,就會大大降低記憶效率。
有的同學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背書,這種做法很不科學。 因為大腦工作時只允許一個中樞于興奮狀態,如果同時有幾個興奮點,必定會心不在焉或三心二意,大大降低記憶效果。
選對合適的時間
實驗證明,晚上6--10點和早晨6--8點是記憶的最佳時候。利用上述時間記憶學習材料,效果較好。
及時復習
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對剛學過的知識,趁熱打鐵,及時溫習鞏固,是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
樹立記憶的信息,開發大腦潛力
樹立起對自己記憶能力的信心,堅信自己“一定能記住”,強烈的愿望和刺激可以促進自己的記憶。
有利記憶的食品
多吃一些富含鋅、磷酯、某些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芹菜、核桃、芝麻、瘦肉等食物,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大腦的記憶力。
人的記憶能力就像一個靜靜躺在地底深處的未開發的寶藏庫,里面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潛力沒有得到探索、激發和開采。從現在起開發自己的大腦和潛能吧!只要我們找對記憶方法,個個都是記憶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