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一、作家簡介 ◆ 人物導語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日后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 作家檔案 范仲淹: 989年─1052年 字號: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謚文正;后追封楚國公 時代:北宋 籍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生活經歷: 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后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后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刀ㄔ?1040年),邊事緊急,召為龍圖閣直學士,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號令嚴明,訓練有方,又能團結當地羌人,戍邊數年,名重一時,羌人尊呼為“龍圖老子”,西夏稱為“小范老子”,贊其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歷三年(1043年),呂夷簡罷相,范仲淹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后于赴穎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其中《岳陽樓記》、《四民歌》、《漁家傲》等比較著名。 名望: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緣由 ▲ 貢獻概述 任職期間,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為主的主張抵御了西夏的襲擾,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的贊賞。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遷參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血、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改革措施,后終因受誹謗而罷執政。事雖未成,范仲淹慶歷新政實開王安石熙寧新法之先河。 范仲淹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盡管作品不多,但凡讀過他傳頌千古之名作《岳陽樓記》的人,無不被巴陵勝狀洞庭景色所陶醉,無不被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卓越政治家的崇高抱負和寬廣胸懷所折服。他的詩詞尤其是詞在宋代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意境寬廣,風格沉雄,一掃唐末五代詞的萎靡之氣。 范仲淹不僅以政聲文名著稱,他的書法也被世人所重。范仲淹無意當一位書法家,但他的墨跡如他的《岳陽樓記》,字字珠璣,行行珍寶,廣為后人所喜愛。 ▲ 突出成就 《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后世所傳誦。 評論資料 當時城中流傳著一首歌謠道:“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人們稱贊他:“文能治國,武能保疆?!? 《后山詩話》:“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語說時景,是以為奇。尹師魯讀之曰:‘傳奇體爾’。” 《冷齋夜話》:“范文正公清嚴,而喜論兵,嘗好誦韋應物詩:‘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娛詩堂詩話》:“范詩特高妙,至用云臺事,尤非隱所及。” 《宋史范仲淹傳(節錄)》:“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三、作品在線 ◆ 作品概述 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 他意識到宋初數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并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的好作品,自己的詩文也代表著文學創作中的進步方向。 他的論說文旨在闡明民為邦本的重要性,議論風發,具有奪人的氣勢。《岳陽樓記》是其傳頌千古的名作。 詩歌方面,堅持風雅傳統,詩風古樸,有散文化及多議論的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 詞存五首,《漁家傲》為其名作。他的詞,有的寫邊塞生活,有的寫羈旅情懷,或蒼涼悲壯,或纏綿深婉,對后來的蘇軾、王安石有一定的影響。 ◆作品讀思 選文一:《漁家傲》 【導讀】 1039 年,西夏軍隊進犯宋之邊境甚急,大宋危在旦夕。在這種嚴重的局勢面前,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將他召入朝中,恢復了天章閣待制之職,讓他出任陜西路永興軍的知軍州事(今陜西西安一帶),后來,宋仁宗任命夏竦為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全面統籌邊防,任命范仲淹和韓琦并為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分別負責延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延安)和涇原路(西北軍事區劃之一,治所在今甘肅平涼)。這時的范仲俺已經52歲了,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俺風塵仆仆來到處境最險惡的延州時,呈現在眼前的是戰爭給宋朝和邊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到處是斷壁殘垣,茅廬草舍被焚燒成了廢墟,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少數留下的也是無衣無食,無家可歸,有家難回,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當即寫下一首《漁家傲》。 【正文】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整體感悟】 這是一首寫邊塞生活的詞。作于西北軍軍中,詞中既表達了作者誓守邊疆、為國效命的英雄氣概,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作者堅持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也反映了他和他的戰士們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強烈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 上片寫邊地風光,以邊地的景象之荒涼烘托守邊之艱辛。首句通過一個“異”字領起全篇,點出“塞下”地域性特征,為思鄉懷歸之情埋下伏筆?!昂怅栄闳ァ笔恰叭虑飦怼钡目陀^現實,“無留意”也是北雁南飛的季節性自然規律,然而,詞人卻已經將守邊將士思鄉懷歸的愁緒寄寓其中。雁歸而人不得歸,其情何以堪!在這些有著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眼中,周圍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聽到的是凄涼的邊聲四起,牧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聳立,孤城緊閉,荒僻蕭條之景象歷歷在目,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上片以寫景為主,人物的主觀情緒隱含其中。 下片轉而直接寫將士厭戰思歸的心情?!皾峋埔槐?,無法排遣思鄉的愁苦;“燕然未勒”,歸家更是遙遙無期。在白霜滿地與“羌管悠悠”聲中,將軍與士兵都難以入眠,在邊塞熬白黑發、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就是在這樣的悲苦聲中結束了全文。 “將軍白發征夫淚”句,更是蒼涼悲壯,慷慨生哀,為千古傳頌之佳句。全詞格調沉渾,景象開闊,語言豪邁,慷慨悲壯,是一幅描寫邊塞生活的精美圖畫。 【讀思牽手】 有人說,范仲淹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請從詩歌的風格和格調上略作分析。 【釋疑參考】 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于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 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與唐人邊塞詩“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適《塞下曲》)的豪邁氣概與樂觀精神迥然有別。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寫邊塞生活。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范仲淹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它的內容和風格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與愛國詞的創作。 選文二:《蘇幕遮》
【導讀】 古人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讓我們通過《蘇幕遮》,仔細地體味范仲淹如何借助對秋色的描寫,來真切地吐露征人 “旅思”之情的。 【正文】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特色鑒賞】 這首詞抒寫思鄉之情、羈旅之思,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極地天際的蒼莽秋景?!扒锷B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的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在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吧接承标枴币痪?,又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點出所狀者乃薄暮時分的秋景?!胺疾轃o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已隱寓其中。“芳草” 歷來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之一,比如相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寫“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清平樂》寫“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埋怨“芳草”無情,正可見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直接托出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耙挂钩恰倍?,是說只有在美好的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俺恰币辉~,強調舍此而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除了?!懊髟聵歉摺币痪漤槼猩衔模阂归g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不由得發出“休獨倚”之嘆。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之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不愧為真情流溢、大筆振迅的千古名篇。 【讀思牽手】 請分析此詞的情景關系。 【釋疑參考】 此詞上片寫秾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下片直抒思鄉情懷。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這首詞的特殊性于麗景與柔情的統一,即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卻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寫得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 選文三:《岳陽樓記》 【導讀】 古來登臨記勝之作多矣,但未有勝過《岳陽樓記》的??梢哉f,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即冠壓群芳。作者寫此文時,亦正是受貶謫之際,他突破個人感情悲喜局限,而著眼于天下人,抒發出令古今天下人皆欽敬的胸襟和思想,這已是本文卓越超群之處。同時,他將全文由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構成,駢散相同,嚴密結合,逐層深化,漸至高潮,回腸蕩氣,暢快淋漓。 【正文】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矣!”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參考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下來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偶爾或許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界環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中(在野),則替君主擔憂。這樣(他們)進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后”吧。啊!(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思路理解】 《岳陽樓記》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范仲淹既非岳陽人,又不在岳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岳陽,一個和岳陽沒有關系的人忽然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后,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并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涌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然后小結一句說:“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復。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岳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并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里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云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與水波一起蕩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這兩段采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后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里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嘆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饑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迷失。這么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后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于這種人的向往與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讀思牽手】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并不長,全文只有360余字,但內蘊博大,哲理精深;且駢散相間,清綺壯美。因而,氣勢磅礴,音調挫鏘;尤其是借景議人,獨具匠心。文中精辟地提出宏大的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教育。名播遐邇,洛陽紙貴,譽為千古雄文。故后世有人說“樓以文存”,實不為過。你能對此文的藝術手法進行賞析嗎? 【釋疑參考】 就藝術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復那些老話還有什么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另說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種方法。題目雖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后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对狸枠怯洝返淖h論技巧,確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安灰晕锵?,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里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四、趣聞軼事 (一)范仲淹立志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21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范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奢侈浪費,無所事事,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不耐煩,有次便脫口說道: “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么事?”范仲淹聽了一怔,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為什么,有人告訴他:“你乃姑蘇范氏之子,是你母親帶你嫁到朱家?!边@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獨自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ǘ┓吨傺颓髮W 范仲淹入學后,皇帝來了也不出去觀看,晝夜不停地苦讀 ,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連粥都不充足,一天只能喝上一頓,對于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這種情況被他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到了,回家告訴了父親,于是留守就叫人給范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食物都放壞了,仍不見范仲淹嘗一口。那同學問他為什么不吃,范仲淹說:“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習慣于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后還能吃得下粥嗎?”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于成為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 (三)范仲淹直諫 范仲淹入仕后,總是踏踏實實地做一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事,并且干得很有成績。于是便調到中央擔任秘閣校理(秘閣是皇家藏書樓之一,校理是負責藏書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央,范仲淹更關心朝政得失和民間利弊,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開斗爭,犯顏直諫。他看到劉太后獨攬大權,把宋仁宗當成傀儡,便批評這種不合理現象,奏請太后還政,有人勸他別這樣鋒芒畢露,他說:“我的官職很小,俸祿不算多,但每年也有三百貫銅錢,相當于兩千畝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為國為民立功,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么兩樣?人都說犯顏直諫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說這種話的人才是最沒眼光的,他們不懂得:只有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敢于直言,君主才會不犯錯誤,百姓才能沒有怨言。政治上清明,才能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不正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嗎?” 五、精彩語錄 1、“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范仲淹《留別鄉人》詩:“長白一寒儒,榮歸三紀余。百花春滿路,二麥雨隨車。鼓吹羅前部,煙霞指舊廬。鄉人莫相羨,教子苦讀書。” 5、范仲淹《御街行》詞:“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嬷楹熅碛駱强眨斓y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攲,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薄?
六.佳作欣賞 1、馮玉祥撰聯頌希文 “三賢祠”的北面,有一棵古老的唐楸樹。樹下有一塊十分醒目的石碑,碑上深刻著馮玉祥將軍撰寫的楹聯。 上聯是: 兵甲富胸中總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 下聯是: 憂樂觀天下愿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 2、 菩薩蠻 范仲淹 佚 名 江湖處遠憂君主,廟堂居上愁民苦。兵甲富胸中,國強依仗公。 在朝廉盛贊,為帥深謀戰。憂樂系民間,千秋范仲淹。 3、駕馭感情 感情猶如一匹野馬,需要你去馴服。理智則是它的韁繩。以理智面對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達。 范仲淹遭貶,然而他仍舊胸懷天下,以理智的大腦,平靜的眼光向人們昭示了一個智者的情懷——“先天下之憂萬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何等寬廣的胸懷??!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情與理相伴相生,互為兩極,理智需要情感的潤澤,人生才顯靈動;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顯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澆灌理智之花。 4、話題“借助” 岳陽古樓上,范仲淹在沉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滕王高閣上,王子安在高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黃鶴樓上,崔顥在感慨“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名勝因承載著文人的思想而更加豐富,騷客也因古跡的永存而不朽。交融與借助中,孕育了文化。 5、 洞庭一角 余秋雨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這次去洞庭湖,一見岳陽樓,心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導變革被貶,恰逢另一位貶在岳陽的朋友騰子京重修岳陽樓罷,要他寫一篇樓記,他便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寫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陽樓記》。直到今天,大多數游客都是先從這篇文章中知道有這么一個樓的。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已成為一般中國人都能隨口吐出的熟語。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樓,已被這篇文章重新構建。文章開頭曾稱頌此樓“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于是,人們在樓的南北兩方各立一個門坊,上刻這兩句話。進得樓內,巨幅木刻中堂,既是這篇文章。書法厚重暢麗,灑以綠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題詠,心思全圍著這篇文章。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奇事,借之現代用語,或許可說,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這里,中國文學的力量倒顯得特別強大。 范仲淹確實是文章好手,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游人仰頭讀完《岳陽樓記》的中堂,轉過身來,眼前就會翻卷出兩層浪濤,耳邊的轟鳴也更加響亮。范仲淹趁勢突進,猛地遞出一句“先憂后樂”的哲言,讓人們在氣勢的卷帶中完全吞納。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騷客胸襟的替身。人們對著它,想人生,思榮辱,知使命,游歷一次,便是一次修身養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沒有這般小。 范仲淹從洞庭湖講到天下,還小嗎?比之心胸狹隘的文人學子,他的氣概確也令人驚嘆,但他所說的天下,畢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統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憂耶樂耶,也是丹墀金鑾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這里,儒家的天下意識,比之于中國文化本來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則是一個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這么想著呢,范仲淹身后就閃出了呂洞賓。岳陽樓旁側,躲著一座三醉亭,說是這位慮仙人老來這兒,弄弄鶴,喝喝酒,可借人們都不認識他,他便寫下一首詩在岳陽樓上:“朝游北海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他是唐人,題詩當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跡掩蓋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呂詩放在一起讀,直是有點“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莊與頑潑,執著與曠達,悲壯與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對著這么大個洞庭湖,難道就許范仲淹的朗聲悲抒,就不許呂洞賓的先風道骨?中國文化,本不只是一種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