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論壇
吳茱萸湯《傷寒論》用以治療中、下二焦虛寒,挾濁陰上沖,所致的各種證候。 本方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組成,吳茱萸溫中,下氣,散寒,降逆止嘔,并有止痛作用。《本草經疏》說:“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 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食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人參, 大棗以益氣補虛,可使中焦氣盛,輔助補陽之藥,以利于祛寒扶陽。生姜有散寒止嘔、降逆、逐水飲的作用。諸藥合用,成為一個溫中、祛寒、補虛、降逆、止嘔之劑。可以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的嘔吐、煩躁、頭痛、手足厥逆等證。根據此方藥物的性能,運用于臨床以嘔吐、頭痛、煩燥、吐沫為主證者,但必須兼有手 足厥逆、脈沉遲等虛寒脈證,不論新久,均有一定的效驗。 一、 嘔吐(屬胃寒者) 由于中陽不足,胃腑虛寒,不能腐熟水谷,濁陰之氣上沖,故出現嘔吐。證見食欲不佳,消化遲滯,食后嘔吐,喜熱怕冷,手足厥逆,脈多沉遲或虛緩無力,舌多色淡苔薄。 典型病例: 楊XX,男,42歲。偶爾食不適時即嘔吐,吐出未經消化之食物及夾雜不少粘沫,吐出量并不多,為此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此延續了將近十年。近一年多以來病情加重,發展為每日飯后隔一至二小時,即頻頻嘔吐不休,天氣寒冷時尤其嚴重。曾用過不少止嘔和胃健胃等藥品,未曾獲效。現手足厥逆,消化遲 滯,脈沉而遲。治以吳茱萸湯。 吳茱萸12克,人參6克,生姜30克,大棗5枚 服三劑后,嘔吐減十分之五、六,繼服三劑嘔吐又復發到原來的程度。經詢問情況才知道因當時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僅無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復。后配以生姜再進四劑,嘔吐減十分之七、八,飲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轉。宗此方化裁,共服20余劑,嘔吐停止。觀察一年來,未見復發。 二、 頭痛 吳茱萸湯治肝胃寒邪挾濁陰之氣上逆,擾于清陽之府的頭部而致的頭痛。痛的部位多在正額和巔頂,痛時煩躁,惡心,吐沫,常見手足厥逆,脈多遲而弱。 典型病例: 張XX,男,30歲。患重感冒后引起頭痛,疼痛劇烈難忍。并時時煩躁,惡心嘔吐,吐出物皆痰涎之類,惡寒而不發熱,手足不溫、自覺口、鼻、齒冰冷難忍。脈沉遲,舌色淡,苔滑。從表現證狀和脈象看為中焦虛寒,復感外邪,引起濁陰之氣上逆于清陽之府所致。治以吳茱萸湯,服一劑后,頭痛頓減,嘔吐 惡寒也有好轉。守方共服三劑痊愈。 結語 吳茱萸湯所治由于虛寒引起的吐、利、煩躁、頭痛等證,其藥物的配合和療效有很大的關系,其中生姜一味必不可少,更不能以干姜,腌姜等代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