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肌群的伸展方法
髖伸展肌: 髖外展肌:
髖外展肌是比較不被跑友熟知的肌群,我從未看到跑友進行髖外展肌的拉伸,然而不少膝關節的受傷是間接來自髖外展肌的虛弱,導致髂脛束過緊而引起,跑友熟知的跑步膝正是其一。雖然跑步中,髖的外展度(大腿向外側張開)并不大,但每踏出一步就一定會發生,更值得注意的是,跑步時身體的重心很難落到著地腳一側的髖關節球窩正中心之上,所以需要髖外展及內收肌在大腿兩側去拉牽以取得上身的平衡,施力雖短暫但作用力卻很大,尤其是外側的髖外展肌更是辛苦,因為它得抵抗身子另半邊的離心重力之故。髖的外展主要是靠臀中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輔助肌是臀大肌、梨狀肌。不少跑友運動完后大腿外側會痛,或許就是闊筋膜張肌的問題。另一方面臀大肌與闊筋膜張肌組成的髖三角肌又和髂脛束相連,用于拉牽收縮髂脛束令大腿外展,因此髖外展肌的緊張也直接導致髂脛束的緊張,進一步影響了髂脛束作為膝外側重要的動力穩定結構。 髂脛束緊繃是跑步愛好者們的常見癥狀,它可能導致膝蓋外側、臀部及腰骨的疼痛。 通行的方式為扶著墻或者立柱,左腿伸到右腿右側(交叉于膝部)。左臂伸展過頭部,向右側伸。你將感到你的左髖部外側的拉伸,保持15秒,換右腿繼續,左右腿輪流進行三次。 但我認為站立的方式進行髂脛束拉伸,其效果及執行上都有其不確定性,往往是腰身部位拉伸的較利害,對下側的髂脛束反而作用力不大,我更傾向側臥式的拉伸,其效果是極為明顯的。 找一個可以大半身側臥的高約30-80cm平臺,臀部坐在平臺邊緣(盡量靠邊),側臥,下腿收縮屈膝放于平臺上,上方的腿向外伸直并下垂,下垂的越多,髂脛束的拉伸力度越大。如此15秒,左右腿輪流進行三次。 髖內收肌:
髖內收肌集中于鼠蹊部位,跑步時會有髖外展的動作,就必然會有內收的動作,髖內收肌和外展肌是相互抗衡以取得穩定重心點的,不過跑步的時候,多數情況下,所需的作用力比外展肌小很多,也屬于不易被煅練的肌群,因此不少跑友會出現鼠蹊位不適的癥狀。 跑友們常做的側蹲壓腿即是對髖內收肌的拉伸,跑友也可在舉腿拉伸股后群肌的同時,順便進行側面壓腿的動作,效果相同。 脛前肌群:
此肌群主要的功能是令足背屈及趾伸展,其中的脛前肌在足著地到離地的運動過程中會積極收縮,以增大足弓,令足底容易穩貼地面及收到緩震的效果,作用力雖然較小,卻因為不容易得到適當的煅練機會,才格外的柔弱,尤其是新入門的跑友中,脛前痛更是好發群,這也說明脛前肌群需要較長日子的跑步煅練,才能逐漸被強化。 脛前肌群拉伸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坐下,雙手撐地,將雙腿并攏并伸直,足跖屈(足面用力伸直)、趾屈 (趾向下收),施力15秒,重復三次。 足底肌腱群: 說了那么多的跑步肌肉拉伸的項目,真要實施起來,恐怕還沒開跑就已累的不行啦!不過跑友可擇重而行,如四頭肌、三頭肌、髂脛束及跟腱就一定不能放過,尤其是某些拉伸活動可以同時對不同部位肌群產生效果,所以實際所需的時間并不很長。至于其他次要的肌群就可適當的選擇一下,凡是跑者個人在跑步后容易出現問題的部位,就要列入。至于超長距離跑后的拉伸,我個人傾向是做足整套,不但對身體的恢復有極大的幫助,且對身體的柔韌度也有好處。
那么問題來了,一定有跑友會有疑問,為何很少見到我做伸展活動?難道是光說不練?真不好意思,的確是如此,至少表面看上去是如此。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我通常會在住處的1樓做足了伸展,才會跑步去筆架山,因為1樓有全套方便拉伸的器材,所以當我跑到現場時,就可以立即上陣了,扮豬吃老虎呀!哈!其實,我不僅是在跑步前會進行20分鐘的伸展操練,不跑步的時間里,也會將強化筋肌的收縮動運一并整上幾回合,而那些收縮動運就更少為跑友知曉,所以下一段文將是以它們為主題……。 再次提醒跑友,伸展活動應該是針對性的,那個部位的肌肉群最需要,重點就應放在那里。令人遺憾的是,在跑友之間,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壓腿上,因此不少跑友可以將下肢舉的高高的,這沒有甚么不好,但由此而忽略了股四頭肌、股后群肌及髂脛束的拉伸,就絕對是本末倒置了。
伸展活動可以提高筋肌及關節的柔軟度,于是在進行與其相關的運動時,能得到較大的適應性,但畢竟伸展只是肌肉的離心活動,絕對無法提高肌肉的收縮力量,如果跑者進行的運動強度大于肌肉或韌帶的承受能力,伸展活動做的再多也無濟于事,該出現的癥狀仍會如期而至。因此,在不跑步的時間中,做一些可以強化肌肉的活動,尤其是常被忽視的較弱肌群,可以有效減少受傷的機會。 肌群強化的活動:(最好能準備一張瑜珈墊,薄的即可) 股四頭肌:股四頭肌在此就不用多說了,方法多的很,深蹲就是最容易的方式之一。
大腿后肌群(腘繩肌):在不依賴器材的狀態下,我想不出有啥好辦法強化它,或許小腿上加沙袋,進行后懸小腿的動作是方法之一。 髖屈曲肌:我不知道跑友是否有更好且簡單的強化髖屈曲肌群的方法,由于髖的屈曲主要是依賴髂腰肌、股直肌及縫匠肌,因此坐在椅子上,將膝關節打直的抬腿,并懸空靜止數十秒,就能強化髖屈曲肌群及股四頭肌,如能在小腿上加上一點負荷(如穿上鞋子或帶上沙包),效果會更好。 髖伸展肌:方法同髖屈曲肌群,只是向后抬而已,但得用站姿進行,向后伸膝并抬高下肢,懸停越久,效果越佳。 髖外展肌:公開課程對此有一個非常好的強化方法,基本上和髖外展肌的拉伸方式相同,只是將下肢提高,然后緩慢的放下。如同用腳跟走路一樣,初開始做沒十多下,立刻感到大腿外側酸的不行。 此外,在公開課程里還介紹了其他兩種強化髖部肌肉的方法,可惜講者沒有多加描述,我也只能揣摩一下,兩種方法都非常簡單。 方法一:單腿站立在一個矮凳上,另一側腿下垂懸空,如果你的身體是保持放松狀態,那么懸空的腳會下垂低過凳面,此時用髖部肌肉將懸空一側的下肢提升至凳面高,也就是將身軀擺正,過程中,你會感覺到髖骨以垂直方向上下扭動,這個動作需要髖的內外收展肌協同運作,于是達到煅練目的。 方法二:以扎馬步方式半蹲,然后以臀部為主體的身軀左右來回移動。 髖內收肌:既然外展是向外展開的運動,內收當然是肌肉向內的收縮啦!不過將一側下肢向內移很容易,不需要使大勁,但要煅練它們似乎不那么簡單。我想出了一個方法,也是要側臥,下方的手需彎曲并以手肘將上半身撐高,僅以臀部著地,并將上方的腳放在高約20-40cm的抬面(如沙發或矮凳)上,上側的手掌置于胸前地面,然后用上方大腿的內側肌及上側的手掌力將臀部抬升懸空,此時髖的內收肌會呈現緊張收縮的狀態,旋停數秒后回落,再重復。 還有那些肌肉需要加強呢?
后腰肌:不少跑友在長距離跑步時,后腰肌會出現酸痛的現象,后腰肌在跑步時和前腰肌協同運作上身的擺動,雖然后腰肌參與的份量不是很多,但長時間跑下來,難免力有未逮,只不過甚少跑友會進行后腰肌的強化,煅練更多的是前腰肌,于是產生前后腰肌力量過度不均衡的現象。 后腰肌的煅練十分簡單,將身體扒在地席上,雙手抱頭,挺起上身,懸空十至數十秒,反復進行即可。煅練一段時間后,還可以左右扭轉上身,強化其他的輔助肌群。 其實,如果可能的話,上肢及前胸的煅練也是有必要的,不過煅練的方法早已廣為人知,不再贅言。但必須提醒跑友,不論是拉伸或強化筋肌,都要循序漸進,超過自身狀態過多的動作未必能帶來好處,反而有可能造成傷害,得不償失啊! 落筆至此,或許你已看出,我對跑馬訓練的思維已不限于如何煅練及如何強化的層面上。總結過去的經驗,要強化一點也不難,但想要在持續的強化中仍能避免或減少運動傷害才是真正的難題,否則每周的強度都能提升10%,不用個把月就達到個人的巔峰啦!這盤菜有那么容易吃?所以實際的情況是像蝸牛一樣的一步、一步向前邁,身體還是會很不甘愿的去承受我們給它的壓力,然后時不時弄出點小毛病讓人抓狂,于是有人屈服了,從此高舉為健康而跑的免戰牌,然而仍心思思的想跑的更快一點,唉!心魔啊!
回歸我的跑步訓練計劃吧,不!是馬拉松訓練!我對中長距離的跑步興趣不高,就因為那個領域沒有我立錐之地,所以我的著眼點是放在跑馬拉松上,因此文中所提的方法都是針對跑馬而言,未必適用其他領域。 我的2011年跑馬訓練已進行了大半,正進入第9周訓練期,目前的狀況是本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訓練方法都被順利的納入執行,兩個月來,無論風雨,都能一絲不茍的去做,甚至超額的完成,令我大為意外,始料未及。或許是我選擇的強度較低吧!我之所以如此認真,目的就是想知道所謂的富曼訓練計劃的效果究竟是如何?為何有的跑友用了它沒有太大的收獲?因此我對即將到來的馬拉松賽事多少有些期望,但我的期望值不高,只要能令我在跑馬中再次向前推進,且在訓練期不受傷,就能說明訓練方法是合理有效。或許你會認為這樣的認定方式未免過于草率,事實不然,我的態度是蠻嚴謹的,在過去的4年跑馬訓練季度中,每隔一兩年,我就會嘗試不同的跑步訓練方法,每種方法都能令我有些收獲。因為我很清楚,永遠采用單一的訓練方法是很難做到每年持續的進步,且每年的強度需大于過去,否則表現容易出現停滯狀態,但對我就會造成極大的心理與身體壓力。而每經歷過一次不同的訓練,我會吸收其精華并保留在來年的訓練項目中,所以我實際執行的富曼訓練計劃是有加油添料的,當然更會加大我的身體負擔,因此我特別留意我及跟著我一起煅練的跑友身體反應,稍有不適就立即減壓,這也是為何我會加入過去一向被我忽視的伸展及強化筋肌活動的原因。幸而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也一如開始設定的目標,在訓練中期就按質完成了多次28-30k長跑,比富曼計劃提早了一個半月,目前正進入保固期,呵呵!我想,除了是訓練方式比較人性化外,伸展及強化筋肌活動的助益也是非常的大。 其實對于跑步運動傷害,我絕對是心有余悸的,在最初跑馬的頭兩三年,各種傷痛一直緊緊的纏繞著我,其中以跑步膝為甚。而這些年來,俱樂部中老資格的跑友也甚少不受傷害困擾,有的跑友傷后就一蹶不振,再無往日雄風,且舊傷總是如揮不去的夢魘,給跑者心靈造成莫大的壓力。我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就算是在傷患中也能有所進步。而這兩年終于擺脫了比較嚴重的膝關節頑疾,有機會嘗試更大膽的訓練計劃,但我依舊步步為營,深怕舊傷患再次上身。 一般而言,年輕的跑友較少受到傷患的困擾,所以訓練的著眼點多半是放在力量及速度的強化上,且多半偏向參加竟速的比賽,較少關心運動傷害。而中年以上的跑友則受制于身體條件,跑速度絕對是弱項,但跑超長距離的弱勢卻不那么明顯,于是反而受到筋肌的勞損傷害特別多,因為他們較容易觸及運動強度的臨界點而不自知,所以更關心這方面的事。換句話說,我們年青的跑友如果進行和身體素質相等份量的訓練,理論上的受傷率絕不會亞于中年人士,這一點可以從專業跑手中得到印證,他們的受傷率遠超乎想象,因此不論老中青的跑友都應心懷戒慎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