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云: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此穴療患,針以補之,灸以溫之,猶衣帛食肉也,故名“養老”。《針灸大成.經穴歌》云:養老治手麻木、頭昏、目黃、目視不明,肩酸痛,宛如衰翁,凡用本穴,補多瀉少,又宜多灸。《古本循經考穴編》云:主肘外廉紅腫,肩臂酸麻、目視不明、冷風疼痛。
手太陽小腸經養老穴屬郄穴,“郄”有空隙之意,是各經之氣血深聚之處,有匯集氣血,調理氣血的作用,可做診斷與治療用(現代研究郄穴可作為定性穴,俞穴、募穴可作為定位穴進行經絡診斷),陽經郄穴多用于治療氣形兩傷病癥,氣傷痛、形傷腫,即治療腫痛病癥(諸痛屬心,與收手少陰心經想表里,與足太陽膀胱經同名相應),現代是治療頸肩腰背痛的報道較多,較少用于出血癥(陰經郄穴多治療血癥,也用于臟腑器官痛證)。 手太陽小腸經經脈循行:起于手小指尺側端(少澤).........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主治概要:本經主治頭項、五官病證、熱病、神志疾患及本經部位的病變。《針灸十四經治療決》云:一十九穴手太陽,主治頭項肩背恙,手臂酸麻及麻痹,循經取穴得安康。 小腸的生理功能:《內經》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并對其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精微。小腸這一功能異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小腸主泌別清濁,小腸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后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并將水谷精微吸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滲入于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和大便、小便的質量有關。如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熱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糖尿病代謝障礙引起各種皮炎、癤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非單指穴之上下如頭痛醫腳等。
根據小腸生理功能、經絡循行及養老穴位特性,均表明養老穴可對糖尿病并發癥有效。養老穴為上肢腕關節附近穴位,獨取養老穴,痛苦少,見效快,講究調息,針用補法,治眼疾、牙病、及頭面部不適、及其各種痛癥效果確切,特別是針對氣形兩傷病癥效果更為確切。
《針灸穴》:以手掌向胸,當尺骨莖突撓側骨縫凹陷中。
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實用六解穴位辭典》:屈肘,掌心向胸,尺骨莖突骨縫中。 主治:肩臂肘背疼痛,落枕,目視不明,腰痛,呃逆。 《腧穴學》:側腕對掌。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撓側凹陷中。 主治: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痛,頭痛面痛;目視不明。急性腰扭傷,落枕,眼球充血,視力減退,半身不遂。 定位:掌心向胸,尺骨小頭近端撓側凹陷中。 主治:1,肩背肘臂痛;2,頭痛面痛;3,腰痛;4,落枕;5,眼球充血;6,半身不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