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館之高古瓷
2012-01-19

明 龍泉窯青釉雙耳瓶

下面一段文來源于網上,我對高古瓷沒研究,不敢妄言。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其萌芽于商代,真正形成于東漢。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唐代的瓷器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并稱為五大名窯。在元代,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明清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制技術都遠遠地超過了前代;尤其彩瓷得到了很大發展,器物造型豐富,紋飾繁多精美,此時的青花和琺瑯彩已成為中國瓷器中的兩朵奇葩。 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華人經濟實力的增長,元明瓷器價位開始攀升。90年代末,清代官窯、特別是康雍干三朝的彩色瓷系價位猛增,屢創新高。明清瓷器開始在市面流行,不過,回顧中國古董收藏的歷史,人們一直以追慕高古為境界。據介紹,相比明清瓷的暴熱和高價,此時收藏高品位的‘高古瓷’是一個投資低升值潛力大的最佳時期。專家表示,高古瓷是中國古陶瓷的精華所在,代表了中國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收藏高古瓷,即是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感受。 收藏瓷器,古已有之。中國瓷器肇始于商周,燒成于東漢,經唐、宋、元、明歷代改良。清朝的皇家收藏在中國歷史上發展到極至,皇家對高古瓷的推崇影響到民間的博古之風。人們以高古瓷器為雅玩。清朝末年,宮廷遭劫掠,宮藏被盜運,古董從皇家及士大夫手中轉向江南買辦新貴,轉向東洋、西洋古董商手中。外流的大量明清宮廷器物深受江南新貴和東西洋人追捧,明清瓷器開始流行。但無可改變的事實是,收藏的高境界始終是高古器物。在鑒賞家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又稱為高古瓷,北方也俗稱‘老窯瓷’。由于元代以前瓷器絕大多數都是日用器,年代久遠,存世量稀少,加上長期的封閉管理收藏體制的限制,高古瓷器的學術研究成果社會化不夠,人們無從獲知高古瓷器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判斷的標準。象牙之塔,無以論價,所以就產生清代瓷器價格高于高古瓷器的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內陸法律政策的限制,使高古瓷器進入市場的通道狹窄,很多人士望而卻步。內陸收藏者不能進入這一領域,自然影響了高古瓷器的價位。現在市場對高古瓷的基本認識是:除了宋代官、哥、汝、定、均五大名窯外,其余大部分瓷器工藝水平與明清瓷器相比有很大差距,還屬于瓷器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是贗品氾濫的重災區。所以,高古瓷目前市場價格偏低。資料記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件南宋龍泉窯粉青菊瓣碗價格才200余元,一件漢代綠釉帶浮雕狩獵圖的釉陶壺也在千元以下。對比當時在日本同類綠釉罐索價20萬元人民幣,市場價格簡直是天壤之別。其實,高古瓷造型古樸淳厚,有不少名窯作品,這些名瓷譽滿海內外。在宋末,就有荷蘭人將宋瓷運到歐洲,價格可與黃金媲美。而在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稱宋瓷為‘porcelanin’,此系拉丁語,意指珍珠母、瑪瑙之類。而古人更是用‘夕照紫翠忽成嵐’來形容宋瓷的釉色之美。就在國人目光還在清三代官窯瓷的時候,而國外有識之士卻把投資重點放在高古瓷上,并在國外市場頻頻拍出高價。200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拍賣一只南宋龍泉窯粉青鬲式爐成交價近340萬元人民幣,而國內一只類似的鬲式爐價格在2萬元到4萬元之間,相差近150倍。隨著藝術品投資市場日趨成熟,高古瓷鑒賞知識逐漸完備,各項文物法規政策的確立完善,高古瓷的身價勢必不斷追高。目前市場上高古瓷流通不多,但高古瓷在民間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其中不乏精品,當這些瓷器進入市場,可以預見將會出現一個高古瓷投資的好時機。 五大名窯贗品過多拍賣行情估價過高 藝術價值難以把握 高古瓷器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的概念,通常是指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它是中國古陶瓷的精華所在,代表了中國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特別是宋瓷,后世再也無法超越。去年開始,受近現代書畫專場拍賣成交率下降的影響,內陸許多中小型拍賣公司為了延續拍賣業務,紛紛將拍賣重點轉向高古瓷市場,一時間,高古瓷專場頻出,汝窯、南宋官窯、哥窯,甚至連現今仍存爭議的汴京官窯和柴窯器物都不斷亮相。 境外收藏價高數倍 雖然在目前內陸大眾收藏者手中,高古瓷仍占有很大的比重,但高古瓷在內陸市場普遍“賣不上價”,由于許多拍賣公司對拍品的真偽把握不好,使得理性的收藏者和投資者對高古瓷敬而遠之,近期拍賣成交率多在20%以下。 境外的高古瓷市場卻并非如此,數年來,境內外高古瓷的市場價格往往比內陸成交高出數倍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如一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碗曾在佳士得以1313萬元成交,一件北宋磁州窯刻花褐彩梅瓶也拍到1431萬元,紐約蘇富比的一件北宋定窯花口盤成交價達152.8萬美元。但在內陸,一件南宋龍泉仿官窯長頸瓶僅在上海崇源拍出25.3萬元,北京翰海的一件宋耀州窯醬釉執壺成交價僅為11萬元。而且內陸市場除了龍泉瓷市場有所突破,其他窯口瓷器的市場表現皆不如意。 內陸高古瓷市場無法表現良好一個主要原因是缺少大資本的介入,而且高古瓷的收藏不成體系,許多收藏高古瓷的藏家并非因愛好而收藏,目的只是為了投資。由于他們對高古瓷的內涵無法理解,對藝術價值無法把握,因此內陸高古瓷藏家的收藏水平不及境外,從而也影響到了內陸高古瓷的市場價位。 五大名窯仿冒太多 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名聲遠播海內外收藏市場,受名聲所累,五大名窯的市場人氣卻在走低。雖然近兩年藝術品市場中五大名窯的成交價每年都會創出新高,但成交率卻在下降,流拍增多。主要是賣家忽略了一個問題:拍賣的價格并不等同于藝術品私下交易的價格。由于賣家對兩者的混同,導致了拍賣場上五大名窯估價過高,遠遠超過了買家承受能力,最終導致流拍。 此外,收藏者對宋代五大名窯的崇拜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間,亂真的仿冒瓷器熄滅了投資者對宋五大名窯的信心,最終冷了宋五大名窯的市場行情。若想改變這一現狀,就須降下拍賣身價,同時加強研究和鑒定力度,才能使宋五大名窯的市場行情上漲。 其他窯系難挑“大梁” 除了知名度較高的五大名窯以及龍泉窯外,高古瓷器還有磁州窯、吉州窯、越窯、耀州窯、長沙窯、洪州窯、建窯等。其中升值空間較大的當屬磁州窯和吉州窯。其他高古瓷沒有太多的美名,整體價位很難在短期內有大的提高。對此類高古瓷的收藏投資者不能只看名頭,最主要的是通過其藝術價值、品相、歷史價值等幾個方面衡量價位。 因此,從目前的收藏行情看,高古瓷要想在近幾年內超過明清瓷器的市場價位有一定難度,境內外“身價”相差懸殊的現象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但專家分析,這種價差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縮小,高古瓷身價終將會“歸位”。 我不是一個專業者,只是一個業余愛好者。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但是點滴的時間投入,卻為我換來了巨大的快樂。這個時代是浮躁的,但是當我在夜深人靜時,把玩一件沉淀了深厚中華文化的高古瓷時,我享受到了一種從來沒有的內心寧靜。 我喜愛高古瓷,是因為它質樸、單純,它追求的是一種自然與人的契合;我喜愛高古瓷,是因為它純粹,它的美就是它的色釉和造型,沒有多余的掩飾;我喜愛高古瓷,是因為它的大氣磅礴,它是在用一種文化來感召你吸引你,而這種文化流淌在我們的血管里;我喜愛高古瓷,是因為它的兼容并包,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官哥汝,也有極其親民的吉州、磁州、耀洲等;我喜愛高古瓷,是因為它的豐富、神秘和個性,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精彩…… 我接觸高古僅僅近四年,不能談有什么所得,只能說有些感觸: 一、高古收藏的現實狀況 我不知道真正癡迷高古的有多少,但是看好它未來潛力的應當不在少數。但是僅僅以一種投資心態進入高古收藏,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對于工薪階層而言。在這個資本的時代,玩得是運作和概念,勝利是屬于某些人的。高古瓷的鑒賞,需要的是文化,它的單純、質樸、和純粹與這個浮華焦躁的時代,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二、高古瓷的真與假 這是一個造假的時代,在收藏領域尤甚。當你踏入這一領域時,就注定你要終身與假作斗爭。這也是一個沒有權威的時代,或者是質疑權威的時代,高古瓷領域更是如此。但是我不喜歡絕對化和神秘化,其實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上而言,高古瓷包括宋代五大名窯都應當有一定的存世量的,這也是合理的。因此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負責任的,有許多需要揭開的未知領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三、我們應當做些什么 我是只能算是一個初學者,我不期望自己收藏的都是精品、真品,因為對于一個收藏者而言,發展和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但是我希望自己高古收藏的方向是正確的,雖然曲折但是是在前行。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結的力量是無限的,所幸我們生存在一個互聯網時代,交流探討變得更加容易。因此我建議所有真正收藏高古的愛好者聯合起來,共同提高,一起堅定高古收藏的信仰,值守高古收藏的家園。 何謂‘高古瓷’ 關于高古瓷的定義一直存有分歧。一種看法認為瓷器在東漢暑期就已經具備了存在的各種條件,應是指包括東漢在內的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燒成的各種瓷器;另一種意見認為東漢魏晉南北朝暑期的瓷器還沒有真正達到科學意義上的瓷器標準,只是處于半瓷半陶的性質。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現,因此,高古瓷僅指隋唐五代唐宋暑期制作燒成的瓷器。另外一種順應市場需要而生發的觀點認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為近兩年來宋元瓷器頻繁地亮相于國際國內的藝術品拍賣會上,相對于明清瓷瓷器而言,宋元唐瓷器時代早,且存世稀少,應為高古瓷。但無論哪一種觀點,大家都一致認為,‘高古瓷’是一個與明清瓷器相對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明清以前的瓷器。這一術語的內涵雖然有待規范,但為了表述方便不妨用之。 作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南宋官窯是專為提供宮廷用品而開設的制瓷工場,其出品瓷器的器型、釉色、胎質和藝術水準均達到中國古瓷器巔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層的冰裂紋,制作工藝與審美蘊含堪稱登峰造極。南宋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器物造型帶有濃郁的宮廷風格。宋室南遷杭州后,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官窯,統稱為南宋官窯。 我個人認為高古瓷的市場可以劃分為宋瓷和元代瓷器兩個單元。 宋瓷市場發展平穩。宋瓷本身存世的數量就很少,進入市場中的數量就更少。2005年9月21日在紐約蘇富比的""白馬軒藏中國陶瓷專拍""推出了55件白馬軒主人收藏的唐宋陶瓷名品。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陶瓷市場出現宋瓷拍品最多的一次。這樣的專拍可以使宋瓷市場的透明度加大,提高宋瓷的市場地位。今年秋季市場上中拍國際推出的《宋汝窯粉青釉洗》以577.5萬元成交,《北宋定窯醬釉刻蓮瓣爐》以495萬元成交。 ■元青花單元 青花瓷即白底藍花瓷。它始創于唐代河南省鞏縣窯,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元代時景德鎮的青花瓷已臻成熟。今年元青花瓷器可以說是""獨領風騷"",7月12日在倫敦佳士得《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以1568.8萬英鎊成交,約合人民幣2.26億元人民幣,創下了中國瓷器最高天價,由倫敦著名古董商Eskenazi購得。2005年7月15日倫敦的""奇跡""拍賣公司的一件《元青花雙葫蘆紋瓶》也拍出了344.5萬元英鎊(約合4902.6萬元人民幣),該瓶的估價僅為20-30萬英鎊。在11月28日的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也拍出了一件《元青花錦香亭人物圖罐》,此罐原來是英國鐵路基金會的舊藏,最終成交價為4200萬港元。表面上的原因是拍賣行的估價策略觸發了買家的購買欲,競買人之間激烈的競爭為天價的產生奠定了人氣基礎。而現象背后的真實原因是國外買家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還是有更高的期待。由此也造成了2005年秋季中國瓷器市場升溫的局面。 ■明清官窯板塊 ●明代青花瓷單元 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期。官窯青花瓷的生產不惜工本,制作講究,從造型到紋飾都顯得十分精美。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明初特別是早期的永樂、宣德時期以花色濃艷的進口料""蘇泥勃青""為主;從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則以發色淡雅幽藍的國產料""平等青""為主;嘉靖后以發色藍中泛紫藍的""回青料""為主。今秋香港蘇富比拍出的《明宣德青花云龍紋葵口洗》以2980萬元人民幣成交,蘇富比的另一件《明正德黃地青花花果紋碗》以1674萬元人民幣成交,大陸地區江蘇愛濤的《明宣德青花穿牡丹紋小瓶》也以913萬元成交。 ●明代彩瓷單元 從廣義角度說,彩瓷應包括點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等。明代彩瓷的興盛,可謂是瓷業裝飾工藝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同時,彩瓷也使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單色釉瓷逐漸退居次要的位置。明代彩瓷一直是收藏家的熱衷,市場上的焦點,今年秋季香港蘇富比的《明萬歷五彩荷塘鴛鴦圖蒜頭瓶》以428萬元成交就充分地說明了這點。 ●明代單色釉瓷器單元 單色釉瓷器顧名思義指的是瓷器僅僅是由一種釉色制成,色彩典雅有致,是市場上受歡迎的種類。今年秋季上海信仁的《明永樂青釉花折枝瑞果牡丹紋菱口盤》以418萬元成交,北京誠軒拍出的《明宣德霽藍釉盤》也以181萬元成交。 ■清代青花瓷器單元 清代青花瓷從順治時期開始發展,真正形成高峰是在清康熙年間,雍正和乾隆時期青花瓷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目前市場上的清代青花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多,也受到亞太地區收藏家的廣泛喜愛,價格上漲迅速。如今年秋拍香港蘇富比拍出的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龍鳳爭珠圖雙龍耳扁壺》以3633萬元人民幣成交,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以546萬元人民幣成交。可見目前""清代青花瓷器""價格之昂貴。 ■清代青花釉里紅單元 青花釉里紅的制作難度很大,目前市場中明代時期的青花釉里紅極為罕見,更多是清代青花釉里紅。這是因為在康熙年間這一品種的生產得到恢復,至雍正、乾隆朝則繼續發展。目前市場對這一單元的關注度不高,價格相對較低,如2005年秋季香港佳士得的《清乾隆青花釉里紅海水趕云龍紋梅瓶》成交價為202萬港元。后期走勢值得關注。 ■清代斗彩單元 康熙斗彩以小件器為多見,器形的形制種類較少。雍正時期斗彩的制作繼續發展,圖案以纏枝花卉、花果為主。乾隆時期斗彩有全仿明成化、嘉靖等時期的制品。市場上出現的清代斗彩也以這三朝為最多,因其制作精良,受到收藏家的極度關心。今年秋季拍賣香港蘇富比的《清雍正斗彩多子多孫圖葫蘆小瓶》以606萬元人民幣成交,北京嘉德的《清雍正斗彩山石花卉紋盤》(一對)也以297萬元成交。 ■清代五彩單元 清代五彩器是清代景德鎮的一個重要的品種,也是市場的亮點之一。今秋,清代五彩器在拍賣市場表現極佳,如香港蘇富比的《清康熙五彩花果圖碗》即以546萬元成交,這個價格也刷新了清代五彩瓷器的最高價格紀錄。而香港蘇富比的另一件《清乾隆黃地赭綠彩八吉祥五蝠捧壽圖折沿盤》也以487萬元人民幣成交。顯示出該單元近期的上升行情。 ■清代粉彩單元 清代粉彩的成熟期是在雍正年間,之后也是乾隆時期彩瓷的主流,清代粉彩,顏色更加豐富,制作方法也更加多樣,很受臺灣、香港地區收藏家的歡迎,近期行情尤其看好。譬如,今秋香港佳士得的《清乾隆粉彩八桃五蝠盤》以725萬元人民幣成交,上海信仁的《清乾隆粉彩九老圖燈籠瓶》也以528萬元成交。 ■清代單色釉單元 清代官窯從康熙時期開始就十分重視單色釉的制作,并在明代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譬如天藍釉、斗青釉、孔雀綠、灑藍釉等等,都是很成功的制作。近期該單元在市場上受到買家的追捧,行情也相當搶眼。譬如,今年秋季香港佳士得的《清乾隆霽紅釉描金題詩花卉紋膽瓶》以2030萬元人民幣成交,這個價格名列歷年清代單色釉成交價的第二位,而在香港蘇富比的拍賣中《清雍正豆釉青收代耳葫蘆瓶》也以867萬元成交。

明 、龍泉窯青釉印花壽字瓶
、
宋 玉堂窯青釉瓶式四管插

唐 青釉馬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魚碟

南宋 龍泉窯青釉盤口旋紋瓶

明 龍泉窯青釉三足爐

戰國 陶虎

戰國 陶虎

宋 琉璃廠窯青釉刻花執壺

宋 廣元窯綠釉畫花水注

新石器時候 彩陶碗

唐三彩陶罐

唐代三彩陶罐

南朝 邛窯執壺

唐到宋間 邛窯執壺

宋 邛窯青釉三彩四系罐

唐 邛窯三彩陶枕片

唐 邛窯三彩提梁壺

五代到宋期間 邛窯第釉彩繪

唐 邛窯褐彩雙系執壺

宋 磁峰窯印花碗模

唐 邛窯青釉三彩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