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25歲,金華禮浦人。2007年產一子,坐月子時回娘家被雨淋,全身關節酸痛,住院西醫治療無效,在金華曹宅某名中醫處治療得愈。半月后覺得早起時手不能握,再去曹宅看名中醫,無效。來金華某大醫院治療,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沉、血抗O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金華該院某名中醫治療,無明顯效果,轉治于金華另一醫院的某名醫,無效。于2008年2月份到浙江省中醫院求治于我的風濕病老師。治療七個月,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經濟和時間上的原因,經我老師介紹2009年元月來找我診治。刻下:見其面色萎黃,惡風寒,手指和腳指關節腫大,疼痛不很明顯,晨僵,納差,便軟,舌淡,脈沉細無力。 擬:溫陽補氣,祛痰化濕。 生黃芪100g生白術30g生米仁200g炮附子30g晚蠶炒20g威靈仙30g獨活50g桑寄生50g枸杞子30g香附20g皂角刺30g制南星20g雞血藤50g白介子15g蜈蚣3條。 5劑。 二診,患者晨僵稍有點好轉,人感覺不會像原來那樣惡風寒,舌脈如前,上方再進10劑。 三診,晨僵明顯好轉,人還稍有惡風寒,大便轉硬,舌淡,脈細弱稍沉。原方再進10劑。 2009年四月份,天氣轉暖,九德堂診。經四個月的治療,患者血沉和抗O均已正常,類風濕陰子還是陽性。但腫脹的關節已小去很多,天氣變化時還有晨僵。舌紅,脈稍沉。 生黃芪100g生白術30g仙靈脾30g巴戟天30g晚蠶炒20g威靈仙20g獨活20g桑寄生50g川斷30g枸杞子30g香附20g皂角刺30g制南星20g雞血藤50g白介子15g蜈蚣3條。 以上方出入治療兩月,晨僵消失,關節腫脹基本消失。再在還在治療中,但以朱良春的“益腎蠲痹丸”為善后鞏固治療。 孔某,女,63歲,金華孝順人。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攣急疼痛,手指腫大畸形,在金華久治無效,后來從網絡上看到山東某名醫治療這病是專家,從網絡購藥。自我感覺很好,后來有一次摔倒右手骨折,醫院里說骨里沒有鈣,得截肢,才知道所謂山東專家的藥只是一些激素而已,出院后,因見我治療他們同村一個中風后遺癥的病人大見好轉,因近日關節大痛,固診于我。2007年11月,我至孝順孔醫生處,電話叫她來診,見其因關節疼痛不能行走,體虛胖,面色蒼白,患處關節紅熱腫痛,舌淡胖,有紅點,脈沉細數。 擬:補氣養血,清熱活血。 生地100g桂枝30g生白芍30g雞血藤50g生草烏(用高壓鍋先煎兩小時)20g徐長卿30g蒼術20g忍冬藤50g獨活30g威靈仙30g香附20g制南星20g 3劑 二診,藥后關節紅熱和疼痛大減,舌脈如前。原方再進7劑。 三診,關節紅熱已除,還疼痛,脈脈如前。 生黃芪200g桂枝30g生白芍30g雞血藤50g蒼術20g半夏15g制南星20g徐長卿30g獨活50g威靈仙30g生地30g桑寄生30g川斷30g白芥子15g皂角刺20g蜈蚣3條。 10劑, 四診關節已不很痛,關節畸形如故。 生黃芪200g桂枝30g生白芍30g雞血藤50g蒼術20g制南星20g徐長卿30g獨活50g威靈仙30g熟地30g桑寄生30g川斷30g白芥子15g皂角刺20g蜈蚣3條。 20劑。上方出入加減用藥治療近五個月,關節畸形腫脹大消明顯好轉。 2008年9月,已經治療了近11個月,因去田間,被雨淋濕,關節復痛,但痛勢不嚴重。舌淡紅,脈沉稍弦。 生黃芪200g桂枝30g生白芍30g雞血藤50g生白術30g鹿角片30g熟地30g炮附子20g生麻黃10g桑寄生30g川斷30g徐長卿30g獨活50g威靈仙30g蜈蚣3條。 3劑,痛止。后以補腎活血再治療四個月,2009年3月份,我去孝順,見病人臉色紅潤,關節畸形已消除,只是天氣變化還有不適,囑其服用朱良春的“益腎蠲痹丸”為善后鞏固治療。 按:本病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全身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疇,在病名上,根據類風關的特殊關節癥狀,參照古代文獻有關記載并結合臨床體會,有醫者提出類風關為“尪痹”一名以區別于其它的痹癥。本人來于山村,治療風濕病較多,但西醫確診為類風濕的目前也治過40多例,從臨床上看,本病的病機不出外邪、正虛、瘀血三個方面。久居嚴寒之地,或常在野外、露天住宿或居住潮濕,冒雨涉水等等,以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壅塞經絡,凝滯關節,久而為痹。若風寒濕邪郁久化熱,熏蒸津液,飲酒積聚形成濕火而成風濕熱痹;由于先天不足或調攝不當,遂使氣血虛弱,腠理疏豁,寒濕之邪乘虛而入,阻遏營衛留連于筋骨血脈而致病。病變主要涉及脾、肝、腎三臟。脾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礦“脾虛則四肢不用”。肝主筋,腎主骨,若房室不節,喜怒失調致肝腎精氣虧損,則無以濡養筋骨,至虛之處即容邪之所,三邪乘虛而人,內外合邪以致關節、筋脈、肌骨變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等癥;病情久屢發不愈,經脈違和,導致氣血周流不暢而壅踞經隧,加之督脈空虛,寒濕侵襲筋骨,凝滯于脈絡,如此寒濕、痰濁、瘀血與賊風互相膠結,凝聚不散,深人骨骱而致關節僵硬,并出現皮下結節等癥。治療時分別從祛邪、補虛、化瘀為主進行論治,是近年來中醫藥診治類風關的特點。 對于本病的治療,中國歷代名醫都有大篇幅的論述,現代名醫朱良春、姜春華、焦樹德等前輩從事中醫幾十年,對本病的治療也很有心德,第一案的病人,有明顯的氣陽兩虛,治療得則重于補氣溫陽,第二案的病人,正處于發作期,有明顯的熱癥出來,治療時又得以退熱為主了,這在治療上都得以變化。 本人從治療過程中,觀察到本病的主要病理產物是痰濕,化痰除濕是治療本病必不得少的一大治則,風痰瘀互結是本病病標的主要因素但要使瘀血得化,必得先化濕。有的醫生對于本病的治療,死抱一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觀點,一見到類風濕就是一路的活血化瘀,也不去考慮病人的身體虛實情況,治療幾個月,病沒治好,身虛則更虛。要知身體壯則痰無以留,濕不得積,氣血得以暢通。類風濕一般不是內生,多是身體先虛生痰生瘀,再加上外邪始得,以外來之病邪合體內的痰瘀互結,這是本病之標。所以一味的行血也不是辦法,治療時必得化痰利濕,痰濕得去,外邪無以依附,補才能得力,這樣病情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療。 文榮醫院中醫科 吳南京
轉自:吳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