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蠶豆確實可能導致過敏性的溶血癥狀,也被稱為“蠶豆病(Favism)”。目前研究認為,蠶豆里含有的蠶豆嘧啶(一種核苷酸)會干擾葡萄糖六磷酸脫氫酶(G-6-PD)的正常運作,而后者是維持血紅蛋白正常工作的關鍵因子,從而引起紅細胞破裂,引發“蠶豆溶血”病。不過,絕大多數人體內都有充足的G-6-PD,蠶豆也只會乖乖地當好食物了。所以,只有對那些因為遺傳問題而缺乏G-6-PD的人來說,蠶豆才是“危險的食物”。 對這些缺乏G-6-PD的人來說,生吃新鮮蠶豆引發癥狀的風險最高。孩子的風險比成人要高。在儲存過程中,蠶豆嘧啶會被逐漸氧化降解,所以干蠶豆引發蠶豆病的幾率確實要低一些,但也不是完全安全。有時候,甚至吸入蠶豆花粉都可能引發癥狀。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風險并不存在。 對于豆類的誤解,可能還是因為其中含有一些所謂的“反營養物質”,比如蛋白酶抑制劑和皂苷(Saponin),以及植物毒素,比如植物凝集素(Lectin)。
蛋白酶抑制劑沒有實質上的毒性,不過它們會抑制蛋白酶活性,從而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效率。所以,它們在傳統上被當作反面典型。不過,一些新的研究發現,某些蛋白酶抑制劑對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比如,Bowman-Birk inhibitor (BBI),在口服的情況能夠發揮抗癌作用。而皂苷,則主要因為起泡性能太好,給豆制品加工帶來一定麻煩。但對于人體來說,它并不會帶來明顯毒性。 豆類中真正有毒的是植物凝集素。這種毒素存在于多種豆類之中,含量各不相同。紅蕓豆中含量最高,可達20000~70000單位,理論上說,只要四五顆就能引發中毒癥狀。白蕓豆比較低,大概是紅蕓豆的三分之一。而傳說“比砒霜還毒”的蠶豆,則只有紅蕓豆的5%-10%。不過,植物凝集素對溫度比較敏感,在完全煮熟之后,其活性大大降低,含量只有200~400單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加熱不充分,毒性反而更高。加熱到80C會使其活性增加幾倍,比生吃還糟糕。有些人習慣用慢煮鍋來燉豆子,實際上慢煮鍋的溫度不高,即使經過長時間燉煮,豆子內部也可能達不到滅活凝集素所需的溫度。 不過,凝集素一般也不會造成致命后果。通常的癥狀是嚴重的惡心、嘔吐、拉稀以及腹痛等。一般情況下,這些癥狀能夠在短時間內緩解恢復。 結論:部分正確。 對于G-6-PD缺乏的人,使用蠶豆確實會帶有危險,因為加熱、干燥等處理可以降低發生“溶血癥”的風險但還是不能完全消除。而對于正常人,蠶豆中含有的植物凝集素,其含量遠遠不及紅蕓豆高,比白蕓豆也要低。并且,植物凝集素可以通過充分加熱來消除毒性。只要處理得當,是完全可以安全食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