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從努爾哈赤、皇太極算起共12個皇帝,有瓷器的僅10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為主。康熙青花由于燒造時間長,前后變化大,按照傳統的劃分方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康熙瓷的鑒定: 源料特點: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于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俗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征十分明顯。晚期青花,呈色趨于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釉色特點:康熙時還有幾種色釉釉下青花,很具特色。哥釉青花,釉上開米色或灰色片紋,青花色調以灰藍和褐藍為主。器口加涂白釉或黃釉。器底有砂底與釉底兩種,露胎處見窯紅。常見器物有蘿卜尊、大觀間尊、花觚、直口瓶、折角方形盤、碗等。黃釉青花,黃釉清淡。常見器有繪四花八葉(馬蘭花)的尊、罐、盤、碗等。豆青釉青花,豆青釉色淡雅細勻,青花翠藍。有的在青花下先施白粉。釉面中常含氣泡,有破釉點。常見器物有棒槌瓶、梅瓶、小瓶、花觚、罐、筆筒等。另有一種朗窯青花,系康熙晚期產品。其釉泛青色,釉面肥厚,有較大氣泡。其青花濃陰但不艷麗,以鼻煙壺最為著名。 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藍”為代表,主流是青翠濃艷,層次分明。 繪畫方法: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于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后涂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涂,而是采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采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并用,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面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面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繡等。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和社會,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 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也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常見圖案有:水滸故事、無雙譜、一琴一鶴、十八學士、天仙送子、麒麟送子、周處斬蛟、指日高升、望江興嘆、人物、魚樵耕讀(見圖三)、嬰戲、羲之愛鵝、西廂記、十八羅漢、山水庭園、三國故事、飲中八仙、刀馬人物、耕織、御溝拾葉、八仙慶壽、加官晉爵、云龍、魚龍變化、夔龍、海水龍、二龍戲珠、太獅少獅、玉兔、花鳥、龍鳳、麒麟、云鳳、丹鳳朝陽、鳳穿牡丹、柳馬、蟠螭、四福、松鼠葡萄、松鹿、錦堂富貴、三友、花籃、皮球花、壽字、纏枝牡丹、纏枝蓮、四季花、冰梅、四君子、赤壁賦、蘭亭序、月影梅、梵文、騰王閣序、圣主得賢臣頌、博古、饕餮及四藝雅聚等。人物畫大多采用陳老蓮畫法,人物臉面大多為側面。整體比例協調,繪工精致,簡練清晰。仕女發髻高聳,臉龐豐滿,眉似彎月,唇如朱點,端莊穩重,姿態婀娜多姿。余者人物線條明快、勁捷,大多見于輪廓線內輕點口目,少數涂染面部。嬰戲圖一改明代流行的武戲,盛行文戲畫篇。此時著重于人物狀貌和神情的表現。其形象的概括和提煉達到了不可再簡的地步。古陶瓷研究專家曾這樣評價:“清初的花紋最為精工,人物多作細筆,康熙以人物為著,早中期人物畫面高大、用筆豪放,晚期則趨于清秀”。 瑞獸形態逼真,較之明代更為寫實。有的加繪噓氣噴霧紋樣,更襯托出異獸的兇猛雄健。最常見的龍紋被刻畫為頭大細身(四爪為主),龍麟呈“八”形,異常兇猛。花鳥類題材豐富多樣,花卉俯仰、向背、聚散、飄逸等姿態各異。其中以雙犄牡丹與折冰梅和對視呼應感較強的鳥雀最具時代特色。書法類作品以楷書為主,書藝高超,排列有序。 圖案類紋飾似一筆一畫中規中矩。多種圖案中流行于上部點畫一小太陽(寓意指日高升)及水渦狀云紋。幾種輔助邊飾也頗具時代特征,常見有人字形錦紋、萬字形錦紋、垛形紋、山字形與連貫如意紋等。開光紋飾作品較少見,繪畫一般較精細。各種圖案所占篇幅與后世相比通常較大。各類紋飾的點、線處理得恰到好處且特色鮮明,其中山水、書法類文人氣息濃厚,人物類多反映傳說或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瑞獸、花鳥類充滿祥和之兆,圖案類則仿古氛圍濃郁。整朝紋飾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和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古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換言之,“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康熙瓷器繪畫早期多是線條粗放,布滿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畫壇“四王”影響,山水樓閣、詩文辭賦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現。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與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康熙瓷器繪畫早期多是線條粗放,布滿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畫壇“四王”影響,山水樓閣、詩文辭賦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現。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與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胎體鑒定: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墻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墻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 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齊。康熙瓷器胎體厚重,同樣大小的瓷器與清代其他時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藍”為代表,主流是青翠濃艷,層次分明。康熙瓷器胎體厚重,同樣大小的瓷器與清代其他時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藍”為代表,主流是青翠濃艷,層次分明。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間的產品,其特點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潔,且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最多層次變化可達數十層。繪畫技法則借鑒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的透視技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粗獷的紋飾,已達歷代青花之冠,并成為后代的楷模。
瓷器特點: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于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并有許多創新式樣。 康熙晚期青花則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產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淺淡灰暗過渡,有的似呈色不穩,出現暈散現象,類似雍正初年產品。表面釉色與雍正時完全一樣,均為青白釉。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康熙時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沒有明代大,腹深但顯得瘦小,圈足開始變矮。 注意事項: 最近兩年藝術品市場上仿康熙青花作品日見增多,制作水平也不低,很能迷惑一部分收藏家。但這些贗品在胎骨的細膩致密、釉面的肥潤厚郁、青料的翠麗純正及繪畫的自然生動上,和康熙原作仍有很大區別,經過仔細對比,還是能找出其間的差異的。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貴,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譽。康熙皇帝當政61年,是歷代皇帝中當政最長的一個,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貼式車爾德,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官窯生產。“臧窯“為康熙早期代表,“郎窯“則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與明代最大的區別是以民窯青花為主流,這是因“官搭民燒“成為定制,刺激了民窯的發展。底款書本朝款識在中期成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數均為中期以后產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書本朝款,多書成化、嘉靖款識或各種圖記及齋堂款。釉面多為粉白色和漿白色。 常見器型: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繡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盡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80 厘米,極少變形,器身接口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樸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制作很清楚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