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北歐最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蒙克![]() 上圖:愛德華·蒙克《吶喊》1894年 在奧斯陸參觀挪威國家美術館并不在行程安排中,但我早已確定目標,既然來到挪威就爭取到蒙克博物館或國家美術館看看。于是就向導游提出這一“非分之想”,沒想他一口就答應了,于是我就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走馬觀花地在國家美術館轉了一圈。 國家美術館外觀并不起眼,館內參觀的人也不多,其中大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館內唯獨蒙克繪畫陳列廳參觀的人較多,當然大家來此的目的基本是同一個,欣賞北歐最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作品。 蒙克的繪畫風格在我看來比較“另類”,他的作品所傳達的信息過于悲觀、焦慮和恐懼,但我相信那正是他所處環境的真實寫照、更是他個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出于對蒙克本人及其作品的好奇,我還是非常期待這次參觀。(題外話:據說挪威人中患抑郁癥比例相對較高,自殺的人也相對較多,可能與日照時間短有關。) 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年)被稱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先驅,與凡高、高更等世界級畫家齊名。蒙克童年不幸,終生坎坷。5歲喪母,14歲時病魔奪走了他最親密的姐姐索菲,從而加深了其父親遺傳給他的抑郁性格。他的主要繪畫作品都是他自身和家庭命運的寫照,由于貼近生活,所以極具感染力。蒙克一生中創作的繪畫、版畫、蝕刻、素描、木刻和水彩畫非常之多,其中有不少被鑒賞專家認定為精華和傳世之作。 蒙克不僅繪畫功底深厚,同時也很擅長作壁畫,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壁畫是他為位于卡爾約翰大街老奧斯陸大學奧拉(Aula)大禮堂繪制的一幅名為《日出》的壁畫。 蒙克于1944年病逝。根據蒙克本人的遺囑,把其個人所有的繪畫作品無償捐獻給奧斯陸市政府,市政府為此決定專門撥款為蒙克的畫作建一博物館,取名為“蒙克博物館”。蒙克博物館自1963年建成開館,收藏了包括蒙克遺囑捐贈、蒙克妹妹捐贈和其他渠道收集到的1100多幅油畫、4500多幅素描、18000多幅設計和6座雕塑作品,成為蒙克藝術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 下圖:奧斯陸國家美術館中蒙克繪畫陳列廳 蒙克在其藝術生涯中,并非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不同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和生活環境變化而改變藝術風格。在19世紀80年代,蒙克受導師克羅格和當地虛無主義代表人物漢斯·耶格的影響,自然主義和波西米亞式的虛無主義占上風。在巴黎之行與印象派的親密接觸后演變成了印象派風格。1892年,在高更、凡高等人的影響下,蒙克樹立了具有個人特色的綜合性原始畫風。19世紀90年代,蒙克傾向于選擇景深較淺的類似于平面空間作畫,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景,突出主體性和內心世界的張揚。 下圖:愛德華·蒙克《生命之舞》1899—1900年 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內心的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呈現了最能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這種安排讓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剎那間凝固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 下圖:愛德華·蒙克《站在防波堤上的少女》1901年 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舞臺劇各個角色一樣,很可能每種特定的姿勢就代表一種特定情緒,類似于某種身體語言。由于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載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就如同《吶喊》那樣宣泄出來,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只是具有某種象征意義,暗示著人類普遍的生、死、愛、焦慮、苦悶、彷徨、張狂等生理狀態和生理情緒。 下圖:愛德華·蒙克《憂郁》1891年 由此蒙克認為:“表現自然外部的印象派并不適合于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的任意場景和外部狀態不感興趣,他希望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且具有巨大傳神力的內心狀態和沖擊力的心理情感。 下圖:愛德華·蒙克《灰燼》1894年,蒙克對愛情始終持悲觀的態度,他追尋,但沒有理想的結局。因此他認為:“我感到我們的愛如同地上的一堆灰燼》。”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多數作品都創造了懸而未決和緊張不安的神秘氣氛,讓人無從判斷和知曉當前的行為目的和意義,未來的結局和變化方向。他那深含神秘主義的和象征主義的色彩的表現主義畫風受到當時德國、奧地利等年輕藝術家的熱捧,對德國、奧地利表現主義和象征主義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思想啟迪和表現技法的指引性作用。 下圖:愛德華·蒙克《后天》1894—1895年,“除了藝術,沒有任何東西能支撐我活著”。在蒙克看來“賦予我生命意義的是藝術,是藝術從我腐爛中的軀體里培育出鮮花。而我將在花叢中得到永生。” 蒙克的大部分藝術作品中基本上都貫穿著生命、愛和死亡的主題。他曾說到:“從我誕生的那一刻起,焦慮、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邊,……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獄和永恒的詛咒來威逼我。”他在創作中常常采用陰影和色環將人物包圍來強調恐懼、害怕、焦慮和緊張等氣氛,反映出蒙克內心世界隱藏著人類必然遭受的疾病折磨、死亡威脅、愛情壓抑等悲觀情緒。 下圖:愛德華·蒙克《月光》1895年 蒙克的作品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議。一些評論家認為這些完全是頹廢和低俗的藝術。但另一些評論家則認為蒙克的作品“無情地摒棄形式,簡潔、優雅、整體和現實,完全以藝術天賦本能地洞察和表現心靈。” 下圖:愛德華·蒙克《白菜地里的男人》1916年 蒙克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帶有強烈悲劇意味和感情色彩、描寫反映人類普遍意義的真實心靈的油畫、木板、石板、雕塑等藝術作品。蒙克所描述的世界是人類復雜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現生命、死亡、痛苦、憂郁和孤獨,描寫世紀之交的藝術家們在充滿矛盾與痛苦的現實中掙扎,其孤獨的心靈對人生產生的懷疑和焦慮。 下圖:愛德華·蒙克《藝術家妹妹因格爾的肖像》1892年 正如蒙克自己所說:“我要描寫的是那種觸動我心靈和眼睛的線條和色彩。我不是畫我所見到的東西,而是畫我所經歷的東西。”通過人的神經、內心、頭腦和眼睛所表現出來的繪畫形象就是藝術。從藝術思想上看,蒙克的作品反映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歐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下圖:愛德華·蒙克《自畫像》1889年,一直處于以自我心理感受和不安精神狀態中的蒙克時常以畫自畫像表現出自戀情結。 在蒙克生活的時代,再沒有別的藝術能夠像他那樣深入將藝術探究到人的靈魂深處,把那心靈的美與丑一并展現給世人。也沒有人敢于像他那樣赤裸裸地描寫人類本能的丑惡,使善良與邪惡并存,讓美麗與丑陋共存。從藝術風格上看,他的作品經歷了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象征主義、納比派、分離派到表現主義的發展變化,完成了由表及里,由傳統向現代的過渡和轉化。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表現上都對當時以及以后的表現主義產生了重大影響。 下圖:愛德華·蒙克《圣母》1894—1895年,蒙克的《圣母》有好幾個版本,分別收藏在不同的博物館中。 下圖:愛德華·蒙克《青春期》1894年,青春期應該是人生中最活潑開朗的時期,從心理和身體都會發生一系列巨大變化,而蒙克畫中的青春期少女身體枯瘦,雙手交叉著放在大腿上,羞澀、拘謹、麻木的姿勢和表情暗示著她的不幸和憂慮。 下圖:愛德華·蒙克《病房中的死亡》1893—1894年,這是蒙克對心愛的姐姐索菲亞的紀念。畫中所有人物是蒙克畫畫時的年齡相貌,并非姐姐去世時的狀況。蒙克希望表現出當前的時空維度,以此證明索菲亞之死一直影響著全家人的生活。 下圖:愛德華·蒙克《吶喊》1894年,波浪狀血紅的云,回旋的海灣,擠壓變形的腦袋,將人們推入恐懼的深淵,發出震撼宇宙的尖叫和吶喊。 下圖:愛德華·蒙克《白色夜》1901年 下圖:愛德華·蒙克《拉法耶大街》1891年,在巴黎期間,蒙克與印象派成員多有接觸,看印象派作品展,深受印象派影響。這幅作品是在修拉的影響下,用點彩的技法完成的。蒙克站在陽臺上,倚欄望著紛繁熱鬧的拉法耶大街。 以下是在國家美術館見到的部分其他作品 下圖:Christian Krahg(挪威)作品 下圖:漢斯·古德(德國)和阿道夫·太曼達爾(挪威)作品 下圖:Gerhard Munthe(挪威)作品 下圖:Thomas Fearnley(挪威)作品 下圖:Thomas Fearnley(挪威)作品 下圖:Thomas Fearnley(挪威)作品 下圖:Thomas Fearnley(挪威)作品 下圖:Peder Balke(挪威)作品 下圖:J·C·達爾(挪威)作品 下圖:J·C·達爾(挪威)作品 下圖:J·C·達爾(挪威)作品 下圖:漢斯·海耶達爾(挪威)作品 下圖:漢斯·海耶達爾(挪威)作品 下圖:馬克斯·佩希斯坦(德國)作品 下圖:凡·高(法國)作品 下圖:保羅·塞尚(法國)作品 下圖:保羅·塞尚(法國)作品 下圖:馬奈(法國)作品 下圖:雷諾阿《浴后》(法國) 下圖:保羅·高更(法國)作品
下圖:阿爾伯特·馬爾凱(法國)作品 下圖:圖瓦爾·埃里克森(挪威)作品 下圖:費爾南德·萊格(法國)作品 下圖:Axel Revold(挪威)作品 下圖:Trins Sondergaard(丹麥)作品 下圖:奧古斯特·羅丹(法國)作品 下圖:奧古斯特·羅丹(法國)作品 下圖:這件作品不記得是誰的,但很像法國著名的印象派畫家、雕塑家埃德加·德加的作品《14歲的小舞女》,只是沒穿舞裙和舞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