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規范語言文字的點滴體會 語言文字是人類歷史傳承的符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是使我們融入社會的的基礎。規范的語言文字是我們做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石,更是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必備工具。在十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感觸頗深,下面僅就規范語言文字的內容談幾點體會: 一、社會用語不規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生活都會和語言文字打交道,無論是耳朵聽,還是眼睛看。如果沒有它,我們的生活將會怎么樣呢?那就看看現實社會生活吧,很多人經常會在使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發生錯誤。例如:有的商店為了促銷推銷,打出了“衣衣不舍”“雞不可失”等成語,這樣不僅讓人不理解,還會對規范的語言文字造成混亂,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的熏陶,結果他們在學習語言文字時就會不假思索地寫出像“衣衣不舍”、“雞不可失”等這樣的成語,而不是“依依不舍”、“機不可失”。可見,這樣的成語本身不僅發生了錯誤,并且改變了意義,可學生潛意識里這就是對的,老師更正起來也非常困難,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二、學生書寫不規范,對此不以為然。 語言的標準,文字的規范,才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很好地溝通,才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記得上周五的作文課后,一個學生的作文字跡相當潦草,根本看不清他寫的什么內容。當時,我很嚴肅地告訴他,字是一個的臉面,沒有一手好字,將來會吃虧的,不料這個男生理直氣壯地說:“老師,現在都什么年代了,我媽說不需要寫字了,一切都有電腦呢。”一時,我無話可說,像他這樣的學生還大有人在。其實,即使電腦的普及,漢字書寫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還是會長期存在的。遠的不說,就拿明年中考來說,作文書寫規范是何等重要啊! 三、增強教師規范意識,做好表率作用。 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否規范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語言文字的不斷完善過程,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歷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語言文字的客觀要求日益迫切。我們有責任為漢語規范化盡心盡力,做出貢獻。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傳聞,說中央電視臺播音員,在播新聞聯播時每說錯一個字就罰款50元。當時聽了覺得不合情理,認為這樣的規定沒有人性,播音員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為什么要罰錢呢?現在細想,卻覺得這樣的規定也是有道理的,他們作為播音員,說好每句話,讀好每個字,都是他們的責任,他們肩負著傳播文化,推廣普通話,規范語言文字的使命。我想,老師的工作也是這樣的,傳道授業解惑必須言正字范才能起到表率作用,才能無愧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稱號。所以在教學中,我始終貫徹說普通話,寫規范字,時時刻刻把學生讀寫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在我的不懈努力和嚴格要求下,學生的語言文字規范有很大提高。 四、教師具備及時記錄的能力,認真講評,促學生進步。 教師在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時,要及時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語言文字的情況,及時講評。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同學對于一些字的音調容易混淆,這時候,我會把一些字的錯誤拼音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這些拼音是否正確,并讓學生指出,師生共同糾正。例如:挫(cuò)折、狡黠(xiá)、友誼(yì)、挑剔(tī)、(括號為正確的音)等。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就會掌握一些規律,幫助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讓學生走上正軌,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促學生進步。 總之,規范語言文字是一個長期的艱苦過程,不是一個人所能解決的,它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解決。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當以身作則,讓學生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漂亮的規范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