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美國,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之間互相沖突的價值觀,野心和利益是否能在未來十年之內達成一致?或者我們是否將要面對一個各國在戰略上朝秦暮楚,意識形態上沖突不斷且無法形成共同利益的未來?
[查看英文版] 發自堪培拉——雖然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對于亞洲的未來至關重要,但這也并不意味著這個區域將淪為兩國獨占的一畝三分地。“G2”的概念也永遠不會凌駕于亞洲之上。 首先,如果將中國剔除在外的話,亞洲各國的GDP總和大概與美國相當且遠遠超過中國。此外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印度,韓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經濟規模也在飛速增長之中。 在總統蘇西洛的領導下,印尼經濟將很快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這個擁有近2.5億人口的國家年均GDP增長率一直維持在6%以上。而如果這個趨勢能得以持續的話,印尼將于2030年崛起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同時,大多數充滿活力的新興經濟體都擁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并實行開放性的經濟政策。事實上,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該區域廣泛推廣開來。 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與東南亞國家簽訂的自貿協定為例,該協定已經得到了12國簽署并生效,催生了一個區域經濟活動超過3萬億美元規模的自由貿易區。澳大利亞同時也在與韓國商討一項自由貿易協定,同時還與中國,印度和日本展開了類似談判。此外在2011年亞太經合組織夏威夷峰會上討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也反映出該區域其他國家對這類機會的渴求。 從全球層面上亞洲的經濟活力足以令人刮目想看:30年前該區域只占全球GDP總量的不到20%,而美國則占到了30%。但在未來五年內,亞洲的GDP將占世界30%,而美國則萎縮到不足1/5。 但雖然如此,亞洲無論是在大陸還是海洋上都依然被尚未解決的領土主權沖突所困擾著,其中包括朝鮮半島,中國東海和南海海域,臺灣海峽,泰國柬埔寨邊界以及動蕩不安的緬甸邊境地區。而這些沖突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對長久以來建立的繁榮造成損害。 事實上,當全世界都把21世紀全球經濟的希望放在亞洲身上之時,該地域卻依然被一種19世紀式的領土和安全分歧所結下的死結束縛著動彈不得。雖然這些問題在本質上都是國家內部事務,但對某些似乎難以應對的問題展開集體對話也是符合亞洲整體利益的,也可以令其崛起上升之路不至于偏離軌道。 此外,亞洲已經展示出了自身在民主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以及擴大其(國內外)經濟開放性的強烈興趣。區域內各國也意識到了國家主權的重要性,以保證本國內部事務免遭外部干涉。最后,整個區域都希望避免在中美集團之間左右站隊,而是把所有太平洋地區國家集中起來建立一種以協作為目的的機制和習慣,并以此在各國面臨自身安全挑戰時進行集體應對。 那么美國,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之間互相沖突的價值觀,野心和利益是否能在未來十年之內達成一致?或者我們是否將要面對一個各國在戰略上朝秦暮楚,意識形態上沖突不斷且無法形成共同利益的未來?我堅信中美之間的沖突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一沖突將損害各方的利益以及基本價值觀。 而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所邁出的正確但不完美的一步就是G20集團的建立。中國、印度、韓國、印尼、澳大利亞還有日本目前都在同一張桌子旁坐下來商討全球金融監管,財政不平衡以及全球衰退問題。目前為止中國在這個論壇上扮演了一個重要且富有建設性的角色。事實上如果沒有了中國,全球經濟也不會像過去歷次危機中那樣迅速復蘇。 隨著中國試圖在全球秩序中占據一席之地,它也不斷試圖通過在全球主要談判中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也就是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在內另一個“金磚”五國——協作來擴大自身影響力。金磚五國在各個層次的定期會議與協作將可能成為國際系統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特色。但如果沒有了美國,上述舉動也無法為亞洲的共同政策挑戰(或者其他地方的類似事物)構建一個共同平臺。 在其新近出版的《關于中國》一書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呼吁要發展一個太平洋社區。在2011年的巴厘島東亞峰會上也向著這一遠景邁出了第一步,因為那時中美以及其他亞洲主要參與者們第一次在桌子前討論各自的利益。這是一個建立亞洲未來共同愿景的歷史機遇。 這個任務或許會在未來的歷史學家稱為“太平洋各國治下的和平”——也是一個能最終構建在共同安全的各條原則之上,而這也有助于認識到美國和中國力量的現實,并在中美關系惡化時避免區域內的其他國家遭受到間接傷害。 陸克文是現任澳大利亞外交部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