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性雜化和不等性雜化
如果參加雜化的各原子軌道中所含的未成對電子數相等,雜化后所生成的各雜化軌道的形狀和能量完全等同。或者說每個雜化軌道中所含s成分和p成分的比例均相等,這類雜化叫做等性雜化。
PS:等性雜化軌道和不等性雜化軌道原子軌道雜化可以是等性的,也可以是不等性的。當若干個能量相近的原子軌道混雜后形成的各新原子軌道中所含s和p的成分不相等,這樣的雜化軌道稱為不等性雜化。例如,NH3中的N,其價電子層結構為2s22p3。成鍵時先進行雜化,1個s軌道和3個p軌道進行雜化形成4個sp3雜化軌道。但由于s軌道中含有一對孤對電子,而不是1個未成對的電子,其它3個p軌道中都是1個未成對的電子。因此,雜化后4個sp3雜化軌道中所含s與p的成分不完全相等,其中1個含孤對電子的雜化軌道(含s成分為1-3a)與另外3個雜化軌道(含s成分為a)所含s和p的成分不同。成鍵時,3個雜化軌道與H的原子軌道重疊形成N-H鍵,而1個含孤對電子的雜化軌道沒有參加成鍵。由于孤對電子對成鍵電子的排斥作用使N-H鍵之間的鍵角不是109.5°而是107°,NH3呈三角錐形。 上述所涉及到的CH4和NH3中的中心原子都采取sp3雜化方式,前者為等性雜化,后者為不等性雜化。成鍵雜化軌道中等性雜化的s成分含量為25%,而不等性雜化的s成分含量卻為22.6%〔q=107°,由cosq=-a/(1-a)得a=0.226,另一個含孤對電子的雜化軌道中s成分為1-3a=0.322〕。由此可見,鍵角隨s成分的減少而相應縮小。 上述討論還表明,雜化軌道有利于形成σ鍵,卻不能形成π鍵。但是,隨著中心原子的雜化方式的不同可以形成多重鍵。例如CO2中的C采取sp雜化,中心原子尚有2個p軌道未參與雜化,因此,在2個sp雜化軌道上的電子分別與2個O的2p電子形成σ鍵的同時,還有兩個未參與雜化的2p軌道上的電子就分別與2個O剩下的未成對電子形成了π鍵,從而構成了O=C=O中的雙鍵。 雜化軌道理論和價鍵理論都是以電子配對為基礎,沒有未成對的電子,由此推論一切分子都應呈現反磁性,但某些分子(如O2)實驗測定卻顯現順磁性。什么是順磁性? 物質的磁性是指它在外磁場中所表現的性質。順磁性物質放在外磁場中將被外磁場所吸引,反磁性物質則被外磁場所排斥。鐵磁體是指被外磁場能強烈吸引的物質。 從經典電磁學來看,電子繞核運動相當于電流在一個小線圈上流動,會產生磁矩。分子磁矩m等于分子中各電子產生的磁矩總和(Smi)。若分子中電子均因自旋相反而兩兩成對偶合,則所產生的磁矩抵消Smi=0,這樣的物質放在外磁場,將被外磁場所排斥,因而具有反磁性;若分子中有未成對的電子,則Smi≠0,這樣的物質將被外磁場吸引,因而具有順磁性。順磁性物質的m>0,主要由電子的自旋引起的,若只考慮電子自旋運動,則m的數值隨未成對電子數n的增多而增大,可由“唯自旋”公式計算:m=[n(n+2)]1/2玻爾磁子mB。 經實驗測定O2的m=2.83mB,可由計算推斷其中必有2個未成對的電子,O2是順磁性物質;此外,有些奇數電子分子或離子(如H2+、O2+、NO、NO2等)能穩定存在,這些事實用價鍵理論和雜化軌道理論無法解釋,從而促使人們探求新的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