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攝影的特性之一是用二維空間形象地再現三維的現實世界,因此,如何在照片上表現出被攝物的空間和深度感顯得極為重要。照片上的空間和深度感不僅反映了被攝景物的遠近和大小關系,而且還起到引導視線、突出主題的作用。 在攝影中,能調節和控制空間感的方法有許多,其中比較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 利用不同的氣候。如果選擇陰雨或霧天拍攝,由于遠景的清晰度較低而使空間感顯得較強;如果選擇晴朗的天氣拍攝,一般遠景有較高的清晰度,因而空間感顯得相對較弱(圖1)。 
2. 利用不同的光線。光對空間和深度感的主要影響在于光位和光質。在順光狀況下,由于前后被攝景物受到均勻一致的照明,較難產生空間感;在側光和逆光照明下,被攝景物的立體感得以改善,因而有較好的空間和深度感。而從光質上說,一般硬光產生的空間感較強,軟光產生的空間感較弱(圖2)。 
3. 利用前景。當畫面內有前景、中景和遠景時,就會呈現出很強的深度感。在攝影中,利用前景把觀者的視線引入畫面并移向整個畫面的中心是表達距離、空間和深度的有效方法(圖3)。 
4. 利用大小的對比。根據視覺經驗,體積大的物體似乎離我們近些,而體積小的物體似乎離我們遠些。因此,畫面中物體體積的大小實際上也暗示著它距觀者的距離以及它在空間里的位置(圖4)。 
5. 利用清晰與模糊的對比。采用焦點和景深的控制,可使被攝對象出現不同的清晰或模糊區域,而這種清晰與模糊區域之間的對比也就構成了畫面的縱深感。景物清晰與模糊的對比越是明顯,縱深感也就越強烈(圖5)。 
6. 利用影調對比。視覺經驗告訴我們,深色調的物體顯得較近,淺色調的物體顯得較遠。因此,當被攝景物的影調過于平淡而出現空間感不佳時,不妨采用濾光鏡、曝光等方面的控制來改善景物的影調對比,從而調節景物的空間感(圖6)。 
7. 利用線條的透視效果。會聚的線條會加強透視的延伸效果,而且往往比照片中的其他視覺要素所產生的深度感和距離感更為強烈(圖7)。 
8. 利用重疊。重疊結構會很顯然表明了某個景物在另一個景物之后,當選擇對焦、景深控制或線條透視由于某種原因無法被應用時,利用重疊可能會是表現空間感的首選方法(圖8)。 
9. 利用鏡頭的焦距和視角。廣角鏡頭有“近大遠小”的成像特性,因而用它拍攝會有較強的縱深感。遠攝鏡頭有“壓縮透視”的成像特性,因而,使用它拍攝空間感會有所減弱(圖9)。  圖9 圖10
10. 利用色彩對比。一般來說,柔和、淡雅的色彩容易使人聯想到朦朧的遠景,而鮮艷、飽和的色彩容易使人聯想到清晰明亮的前景(圖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