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來認識塞罕壩的花卉植物之九![]() 幫你來認識塞罕壩的花卉植物之九 升麻Cimicifuga 毛茛科 形態(tài)特征:根狀莖粗壯,堅實,表面黑色,有許多內(nèi)陷的圓洞狀老莖殘跡。莖高1-2m,基部粗達1.4cm,微具槽,分枝,被短柔毛。葉為二至三回三出狀羽狀復(fù)葉;葉柄長達15cm。上部的莖生葉較小,具短柄或無柄。花序具分枝3-20條,長達45cm,下部的分枝長達15cm;軸密被灰色或銹色的腺毛及短毛;苞片鉆形,比花梗短;花兩性;萼片倒卵狀圓形,白色或綠白色,長3-4mm;退化雄蕊寬橢圓形,長約3mm,頂端微凹或二淺裂,幾膜質(zhì);雄蕊長4-7mm,花藥黃色或黃白色;心皮2-5,密被灰色毛,無柄或有極短的柄。蓇葖長圓形,長8-14mm,寬2.5-5mm,有伏毛,基部漸狹成長2-3mm的柄,頂端有短喙;種子橢圓形,褐色,長2.5-3mm,有橫向的膜質(zhì)鱗翅,四周有鱗翅。7-9月開花,8-10月結(jié)果。 分布及生境:塞罕壩林區(qū)普遍分布,生于林緣、林中或路旁草叢中。 用途:用根狀莖,治風(fēng)熱頭痛、咽喉腫痛、斑疹不易透發(fā)等癥。也可作土農(nóng)藥,消滅馬鈴薯塊莖蛾、蠅蛆等。 三角葉驢蹄草(變種)Caltha 毛茛科 形態(tài)特征:與驢蹄草的區(qū)別:葉多為寬三角狀腎形,基部寬心形,邊緣只在下部有牙齒,其他部分微波狀或近全緣。 分布及生境:塞罕壩林區(qū)普遍分布,生于沼澤、河邊草地或山谷溝邊或淺水中。 用途:可供藥用,外用治療燒傷、化膿性創(chuàng)傷或皮膚病;煎服治療熱病。為有毒植物。 紅果類葉升麻Actaea 毛茛科 形態(tài)特征:根狀莖橫走,堅實,黑褐色,生多數(shù)細根。莖高60-70cm,圓柱形,粗4-6mm,微具縱稜,下部無毛,中部以上被短柔毛。葉2-3枚。葉片三角形,寬達25cm;頂生小葉卵形至寬卵形,三裂,邊緣有銳鋸齒,側(cè)生小葉斜卵形,不規(guī)則地二至三深裂,表面近無毛,背面沿脈疏被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葉柄長達24cm。總狀花序長約6cm;軸及花梗均密被短柔毛;花直徑8-10mm,密集;萼片倒卵形,長約2.5mm;花瓣匙形,長約2.5mm,頂端圓形,下部漸狹成爪;花藥長約0.7mm,花絲長4-5mm;心皮與花瓣近等長。果序長4-10cm;果梗粗約0.6mm,疏被白色短柔毛;果實紅色,直徑5-6mm,無毛;種子約8粒,長約3mm,寬約2mm,近黑色,干后表面微粗糙狀,無毛。5-6月開花,7-8月結(jié)果。 分布及生境:塞罕壩林區(qū)普遍分布,生于山地林下或路旁。 芍藥Paeonia 芍藥科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分枝黑褐色。莖高40-70cm,無毛。下部莖生葉為二回三出復(fù)葉,上部莖生葉為三出復(fù)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骨質(zhì)細齒,兩面無毛,背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花數(shù)朵,生莖頂和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fā)育不好的花芽,直徑8-11.5cm;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長1-1.5cm,寬1-1.7cm;花瓣9-13,倒卵形,長3.5-6cm,寬1.5-4.5cm,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花絲長0.7-1.2cm,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裂片鈍圓;心皮4-5(-2),無毛。蓇葖長2.5-3cm,直徑1.2-1.5cm,頂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8月。 分布及生境:塞罕壩林區(qū)普遍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及林下。 用途:根藥用,稱“白芍”,能鎮(zhèn)痛、鎮(zhèn)痙、祛瘀、通經(jīng);種子含油量約25%,供制皂和涂料用。
|
|
來自: suoban > 《草本植物圖片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