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中醫醫案專著,其原撰者為清代名醫葉天士,后由其門人華岫云等輯錄整理而成。 編輯摘要記錄我國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臨床經驗的《臨證指南醫案》一書,是一部影響很大的名醫醫案專著。《臨證指南醫案》搜羅宏富,征引廣博,按語精當,實用性強,不僅比較全面地展現了葉天士在溫熱時證、各科雜病方面的診療經驗,而且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融會古今、獨創新說的學術特點,對中醫溫熱病學、內科病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的發展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臨證指南醫案》是中醫工作者進行教學、研究,特別是從事臨床診療必讀的中醫古籍之一。以簡體通行本的形式重新整理出版《臨證指南醫案》一書,對于進一步學習、掌握古代醫家的臨床經驗,繼承、發揚歷代先賢的學術思想,開發新一代中醫治療技術和藥品,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都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臨證指南醫案》搜羅宏富,征引廣博,按語精當,實用性強,不僅比較全面地展現了葉天士在溫熱時證、各科雜病方面的診療經驗,而且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融會古今、獨創新說的學術特點,對中醫溫熱病學、內科病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的發展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臨證指南醫案》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內科雜病醫案為主,兼收外科及五官科醫案,卷九和卷十分別為婦科醫案和兒科醫案。全書序列八十九門,述證八十六種,每門以病證為標目,序列其經治醫案,言簡意賅,切中肯綮,于學術多有所體悟,于后學啟迪甚多。每門之末附有論述該門證治大要的附論一篇,系由葉氏門人分別執筆撰寫而成。 《臨證指南醫案》充分反映了葉天士辨證精細、立法妥帖、處方中肯、用藥靈活的學術特點,書中治案大多切于臨床實用,其中有關溫熱病醫案的載述甚至成為后世醫家編寫溫病專著的藍本。《臨證指南醫案》是中醫工作者進行教學、研究,特別是從事臨床診療必讀的中醫古籍之一。[1] 葉桂,字天士,號秀巖,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 葉天士酷愛醫學,性格謙遜,凡是聽說有比自己高明的醫生,都不遠千里,前往求教,從不矯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認為是無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卻又見到了這個人,原來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葉桂便趕往寶山寺向和尚求學。他隱姓埋名,從學徒做起,挑水擔柴,勞動之余就精研學問。過了幾年,老和尚對他說,你已經學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現在的醫術,完全可以獨立行醫,你的水平甚至已經超過了江南名醫葉天士。他聞得此言,連忙伏地叩首,告訴老和尚自己就是葉天士,老和尚感動不已。就這樣,葉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師,終成醫界驕子,他的謙恭誠懇,也成了后世的習醫者學習效仿的典范。 [2] 1.勤求古訓,創立新說 重視對前人學術經驗的繼承與吸收,是葉天士重要的學術特點之一。葉氏論溫病,充分吸收了劉河間辛溫解表等經驗,對吳又可的邪自口鼻而入說、盛啟東的熱入心胞說、喻嘉言的三焦分治論等,都能兼收并蓄,擇善而從。葉氏治虛勞,既遵從《難經》有關“五損”的理論和《金匱要略》“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的觀點,也對宋人張杲“元無所歸則熱灼”等觀點大加贊同,多處引用。在治療中風、脾胃病等醫案中,葉氏對劉河間、繆仲淳、李東垣等前輩醫家學術經驗的汲取和發展,都有具體的展現。葉氏師古而不泥古,既善于從前人的理論和經驗中汲取精華,又善于結合具體的臨床實踐創新發展。僅在內科方面,葉氏就提出了“肝為剛臟”說、“養胃陰”說、“陽化內風”說、“久病入絡”說等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觀點。 1.總體把握,個案剖析 《臨證指南醫案》的個案雖言辭簡略,但若能綜其同類而精審辨析之,便不難對葉氏之于具體病癥的辨證立法、制方選藥規律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統計分析也是總體把握葉氏學術經驗的重要方法,有人曾對《臨證指南醫案》中的藥物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應用頻率最高者依次為茯苓、人參、白芍、當歸等,所用以補益藥居多,說明了葉氏重視固本補虛的學術思想。葉氏的個案雖言簡意賅,但獨具特色,通過對其個案的剖析,有助于掌握其辨證用藥的意趣和奧秘。例如“喘門”朱案中稱“喘證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是對喘證病機的高度概括。“溫熱門”施案稱“此口鼻吸入溫邪,先干于肺……”,被認為是溫熱病病因及其傳變途徑的創新性的論斷。 |
|
來自: aa網游成都 > 《天人合一 治已病不如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