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大力發展縣域職業技術教育,切實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對于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和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縣政府辦公室(政研室)組織人社、教育等部門相關負責人,組成調研組,先后赴洪湖、石首等地,就兩地發展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進行了考察學習。隨后,又對我縣職業教育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并會同人社、教育、衛生等部門,就如何加快我縣職業教育發展進行了認真的商討。
一、洪湖、石首兩地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經驗
兩天的考察學習,通過認真聽取經驗介紹、實地參觀校園、實訓基地等,我們深刻感受到兩市職業教育發展各具特色,都創造了不同類型而行之有效的辦學模式。其發展經驗我們概括為四個字,即“強、大、好、優”。
1、創新發展實力強。
走進兩所院校,迎面撲來的是那種高等學府的優雅氣息,其氣勢之恢宏、實力之強大,不僅令人羨慕不已,更讓人深深折服,一個中部地區的縣級市,能辦出一所這樣高水準的職業學校實屬不易。
洪湖職校全稱為洪湖職業培訓學院(簡稱洪湖職院),2005年組建,隸屬于洪湖市人社局。學院坐落于洪湖市經濟開發區茅江大道東側,校園占地面積180余畝,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集教學樓、實訓實驗樓、圖書館、藝體館、學生公寓、多功能學生餐廳等建筑群于一體,總投資逾億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31人,在校學生1400余人,7大類專業,28個班。
石首職校全稱為石首高級技工學校(簡稱石首職校),1980年創辦,隸屬于石首市人社局。學校占地面積100余畝,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開設三大重點專業,開辦有實習工廠,建有現代化的實習車間和模具研發中心、計算機培訓中心和圖書室,現有教職工100余人,在校學生3000余人。
兩院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辦學實力不斷增強,2007年(石首職校)、2008年(洪湖職院)兩校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05年(石首職校)、2009年(洪湖職院)兩校被國家人社部評定為“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2009年兩校又被國家教育部評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其中,石首職校校長彭玉海還被授予為“中國技工院校杰出校長”稱號。
2、政策扶持力度大。
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洪湖市為推進其職業教育發展,從“新學院選址、土地劃撥、資金投入、資源整合、招生統籌”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一是學院2008年新建時,選址在經濟開發區,與市委、市政府機關隔路相望,地理條件優越、交通十分便利。二是學院建設用地由政府按教學用地予以劃撥。三是學院建設初期,政府除大力整合職教資源獲得部分建設資金外,還積極向省開發銀行貸款1500萬元用于學院基建;后期發展中,政府每年撥款45萬余元,用于學院教育教學開支等。四是為保障生源,該市還規定一定分數線以下的初中畢業生,高中學校不得錄取,讓其進入職校就讀,從而較好地統籌了普高與職高招生比例與規模,為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石首職校的創建與發展也一直得到其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從建校初期的無償劃撥土地近百畝,到職校發展中期的質量品牌提升,再到2010年出臺支持建立職業教育中心的措施等,其政策扶持可謂一路相隨,不遺余力。
3、資源整合效果好。
洪湖市為做大做強職業教育,確保職教發展上規模、上水平,擴大其在縣市級職業教育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該市大力整合市內所有職教資源,獲得良好效果。洪湖職院是在整合原洪湖技校、洪湖衛校和洪湖職業技術學校的基礎上,2005年經(當時)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2006年獲荊州市教育局批準同時冠名為洪湖市理工中等職業學校。通過資源整合,一方面獲得了大部分建校資金。據了解,該市因盤活原技校、衛校、職業技術學校、駕校等四校閑置資產,共獲資金6170萬元,全部用于新學院建設,占建設總投資近億元的六成以上。另一方面提升了職教整體競爭能力。在打破原有職教小而散、租或停的窘狀后,新學院形成了強大的合力,學院倪國良院長向我們介紹:“多牌辦校”能有效利用多方資源、便于爭取各方政策、擴大招生就業范圍、提升職教辦學水平。
4、特色辦學模式優。
兩市職業教育通過多年潛心發展,除有一般職業院校基本的辦學特征外,還各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
洪湖職院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加強校企合作。該院與珠三角、長三角和武漢城市圈內共3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強校校聯合。該院與長江大學、蘇州技師學院等高等院校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這些學校進一步深造,這既穩定并擴大了生源,也提升了自身辦學實力。三是加強實訓教學。該院緊盯企業、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教學目標,特別強化實訓教學,努力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其學生一畢業即成為市場搶手的技術工人。
石首職校具有兩大特色:一是主攻重點專業。該校將機械加工類專業作為拳頭專業認真打造,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優化,該專業在省內已具備一定的影響力。目前,其重點專業所招學生占到招生比例的70%,充分體現了品牌專業的市場效應。二是強化校企聯辦。該校深化校辦工廠與企業的合作,一方面向外廣接訂單,為校外企業生產初級產品;另一方面加強校辦工廠產品生產,增加自身收益。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產品意識和融入企業的能力,同時更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實力和造血功能。據了解,該校每年市級財政撥款僅10萬元左右,僅占學校總體支出的極少部分,其教職工待遇、學校發展等大量開支,更多來自學校自己的創收。
二、我縣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縣職業教育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大到小、從單一的職業教育培訓到職成普(教)結合、職教與培訓并舉的艱難發展歷程。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可謂“百家爭鳴、紅紅火火”。但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改革,特別是國家擴大對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我縣職業教育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瓶頸階段,到上世紀末,縣內中職學校紛紛停止招生甚至停辦。
本世紀初,國家將職業教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并指出前20年是職業教育發展不可錯失的機遇期。面對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我縣曾作過一定的努力,但措施與效果均不及周邊縣市。據調查,目前我縣有6所職業學校,其基本情況如下(見圖表):
|
隸屬 |
辦學
現狀 |
現有
學生 |
專業
設置 |
職教
人員 |
財務
狀況 |
學校
地址 |
占地
面積 |
荊州美術
技工學校 |
人社局 |
1998年
停止招生
(外租) |
/ |
/ |
43人(在職35人、退休8人) |
無負債 |
沿江路西33號
(縣博物館旁) |
28畝 |
縣職業技術學校 |
人社局 |
2004年
新辦 |
400人 |
數控、電工電子、計算機、幼師等9個專業 |
27人
(聘請22人) |
正常 |
原紅城
中學
校址 |
58畝 |
縣就業訓練中心 |
人社局 |
勞動就業
短期培訓 |
2010年培訓
975人 |
/ |
/ |
/ |
在縣職業技術學校掛牌 |
/ |
監利師范 |
教育局 |
保留牌子 2003年改辦為實驗高中 |
/ |
/ |
/ |
正常 |
容城大道10號 |
70畝 |
縣職教中心 |
教育局 |
1985年創辦,2007年5月與武漢儀表學校合作,2010年停止招生 |
08級
452人,
09級
396人 |
商貿、機械、計算機等7個專業 |
70人 |
正常 |
教育巷
8號 |
67畝 |
監利衛校 |
衛生局 |
1998年
停止招生
(外租) |
/ |
/ |
68人
(在職49人,離退休19人) |
到2010年底負債144萬 |
平橋 |
21.3畝 |
通過認真調查研究和分析,我們認為,當前我縣職業教育發展存在七個方面的問題。
1、職教觀念落后。
當前,國家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我縣還未能完全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真思考發展經濟靠什么,職教發展抓什么,從而還沒有真正把服務經濟發展的著眼點放在人才培養上,把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別是在部分家長、學生甚至少數領導干部眼中,認為職校比不上普通高中,上職校是因為成績差、素質低,是上不了大學的無奈選擇。加之我縣職教由于歷史欠帳太多,學校教學質量及社會聲譽遠遠趕不上普通高中,從而也影響了學生、家長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2、辦學條件簡陋。
目前,我縣職業教育的任務基本由縣職業技術學校承擔,但由于紅城中學轉讓事項未全部完成,導致校園環境改造不能進行,校舍改擴建規劃不能實施,而原有設施又十分簡陋,完全不能滿足職校發展的需要。
3、辦學規模偏小。
我縣職業技術學校占地58畝,對比洪湖、石首兩校,規模明顯偏小,而我縣的人口和生源又大大超過兩市,隨著我縣職業教育的發展,現有辦學規模將成為一個制約因素。
4、辦學模式單一。
縣職業技術學校雖設有9個專業,但真正招生和開設的專業僅有4個。而且,目前我縣的職業教育還是校本教育模式,產學結合、校企結合、訂單培養、委托培養等都沒有有效開展。
5、師資力量薄弱。
從目前現狀看,我縣職業技術學校教師整體素質偏低,“雙師型”(教師和技師)教師嚴重缺乏,尤其是缺乏新興專業的技能型教師,且全部為聘請人員,難以“安教”、“樂教”。
6、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發展職業教育給予了大力支持,我縣職業教育發展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人社部門為縣職業技術學校的建設、管理與發展做了一些基礎性工作。但由于我縣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低、歷史欠帳多,盡管加大了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與洪湖、石道兩市相比,我縣職業教育投入還有較大差距,縣職業技術學校的校園面積、建筑面積等硬件指標都處于較低水平,學校缺少基本的實驗、實訓場所和設備,少量的辦學收入艱難維持學校的基本運轉,自身很難發展壯大。
7、教育資源閑置。
我縣衛校、美校停止招生多年,大量教育資源目前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據了解,我縣職教中心(2008年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因多種原因,2010年也停止了招生,而省教育、人社部門又嚴格規定,全省各類中職學校凡2年內不招生,將終止招生資格,其“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榮譽也可能因此被注銷。
國家教育部門明確指出,人口在80萬以上的縣(市),應建設一所縣(市)級職業教育學校。看看我縣的職教現狀,對比周邊縣(市)的氣派與紅火,我們深感我縣的職業教育,不僅與有著150萬人的人口大縣、教育大縣的地位不相適應,也與上級的要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我縣的職業教育已淪為周邊縣市的“洼地”。
三、加快我縣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2005年11月,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教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6年6月,我省也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表明職業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十二五時期,特別是近兩年,是我縣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研究新思路,采取新舉措,來加快推進我縣職業教育的發展。
1、加強領導,統一認識。
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抓職教就是抓經濟、重職教就是重民生”的新觀念;要讓全縣上下認識到抓好職業教育是落實上級政策的需要,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需要;要從建設工業強縣的戰略高度來重視職業教育,并堅決推動。二是要加強組織領導。要健全職業教育領導機構,建立由政府牽頭、有關部門參與的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研究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打造我縣職教品牌,提升我縣職教競爭力。三是抓好宣傳引導。要大力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輿論氛圍,對家長和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擇業觀的引導,大力宣傳職校畢業生就業有路、升學有望、致富有方、創業有門的典型事跡,大力弘揚“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現代理念,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觀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2、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要加強對全縣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打破部門界限和類型界限,理順管理體制,強化辦學特色,提高辦學水平和效益,把監利的職業教育做大、做強、做優。建議將前面所提6所學校進行合并,成立監利職業教育學院,集中資源、集中師資、集中專業,做到統籌規劃、優化結構、提升規模。
3、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我縣新職業教育學院組建后,應盡快加大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學院上規模、上水平,及時有效運轉。其建設與發展資金來源建議從三個渠道爭取:一是整合資源獲取資金。通過整合衛校、美校等學校資源,加大閑置資產的處理,實行土地收儲和招拍掛,獲取資金。二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的支持。三是加大融資力度,力爭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支持。
4、政策統籌,配套管理。
一是強化政府統籌力度。縣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統籌管理,重點加大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結構調整工作力度,努力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按照職教與普教招生比例大體相當的原則,確定職校年招生人數,并將招生任務分解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場),以確保職校生源穩定。二是加大職教改革力度。學校整合前,要對原有各校教職工進行人員分流,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措施,將有教學經驗和水平的教師留到新校任教,不符合要求的進行分流。三是理順管理體制。新職業教育學院成立后,應迅速理順其管理體制,歸口相關部門進行管理,確保學院穩步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