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機起源
1980年代,品牌
計算機的價格非常高昂,亦很難找到著名
硬件品牌的個人計算機,而
香港及臺灣是不少計算機硬件的生產地,較容易購得價錢較相宜的計算機零件。一些對計算機有認識的消費者便開始自己購買零件裝嵌成計算機。部份店鋪則售賣以零件裝嵌成的組裝計算機(也稱為攢機),以廉宜的價格吸引購買者。
自己動手攢機
在1990年,一部Compaq的486DX33在香港要賣港幣3.3萬元,約當時新臺幣10萬元,未包括香港不用征收的進口稅。由于在香港當時未有本地品牌的計算機,但一部同等功能的組裝計算機卻只需要8000港元,只是有品牌計算機的四分之一,所以價錢十分吸引。
另一方面,在臺灣雖然有不少本地的品牌計算機,但仍有不少人比較喜愛自行組裝,以期望攢機成效能更佳或價錢較為劃算的計算機組口。因此,在當時的
光華商場及中華商場都有不少近似的商店。
支持DIY攢機的七大理由
理由之一:價格低廉,錢少也辦事
購買電腦的人,稍有常識都知道自己攢機相對品牌電腦價格低廉。成本價格、品牌價格以及售后服務的折價構成了品牌電腦價格的主要因素,而品牌電腦廠商在確定電腦銷售價格的同時,還要考慮其他相關因素。這就導致了中低端品牌電腦的價格要高于同類型的
兼容機。在此領域內,品牌電腦的價格浮動空間并不充裕。與此相對比,兼容機則具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兼容機所特有的組成方式,使得許多中間環節的價格因素大大降低,通過自由組裝的方式,可以讓用戶選擇符合自
攢機自己動手
己需要的具體配置情況。在實現了價格優勢的同時,整機的個性化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當前的電腦市場,在排除不均衡因素影響導致價格變動的情況下,兼容機價格大約相當于同等配置品牌電腦價格的75%~80%。如果不選擇專業的攢機店而是自行組裝,那么價格還有下降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
品牌機的價格相對來說這幾年已經下降了不少,但和相同配置的
組裝機相比,價格仍要貴出10%~20%,而且規律是越高檔的機器,差價越大。
理由之二:性價優異,便宜有好貨
單純的價格優勢在時下已經不完全是用戶選擇攢機之路的充足理由。這年頭兒選電腦,首先看重的已經是電腦的性價比。兼容機在實現了價格優勢的同時,也許會付出一部分性能損失的代價,但是從整機去衡量,兼容機的性價比是具有相當可塑性的。品牌電腦實現了自身優勢的同時,也固定了電腦組件的構成模式,相同型號的品牌電腦,其構成也是千機一面,性價比在這時已經墮落成一個常數,倒是兼容機通過對不同組件的個性化組合,取長補短,使性價比變數為不斷提升的空間。
攢機所需的硬件
自已動手攢機所需要的配件分別為:CPU,內存,硬盤,主板,顯卡,顯示器,機箱,電源,鍵盤,鼠標,光驅。
電腦攢機安裝過程
電腦安裝包括硬件(主板、CPU、
內存條、硬盤、
光驅、軟驅、鍵盤和鼠標等)的安裝和程序(windows xp Windows 2000、Windows Vista、Windows 7等)的安裝。
準備工作
主板 、CPU、顯卡、聲卡、機箱、鼠標、鍵盤、內存條、網卡、CPU風扇、光驅、硬盤、電源、IDE數據線、軟驅數據線、音箱、螺絲刀、螺絲釘、橡皮筋、程序安裝光盤等
硬件安裝
(1)將機箱后部的
塑料螺絲擰下,把機箱兩側面板取下,將機箱平放在桌子上。將電源(一般機箱帶電源)有風扇的一側對著機箱上的電源托架上,電源線應靠近主板的位置。然后擰緊螺絲。
(2)拉起CPU插槽旁的拉桿呈90°的直角,將CPU上有角標的一方對準插槽上有角標的一方,輕輕的垂直插入插入插槽,將拉桿合上。安裝CPU 風扇支架,進行CPU 風扇的安裝——注意風扇電源線方向應靠近主板風扇電源位置,并進行風扇電源線連接。
(3)打開內存插槽兩旁的卡子,將內存條上的缺口對準內存插槽的凸起垂直插入,聽的啪的一聲就安裝好了。注意內存條方向。
(4)先將機箱帶的6個小銅柱按主板螺絲孔位置插入機箱的主板支撐板圓孔中,然后將主板外部連接口插入機箱主板外部連接口中,將主板螺絲孔對準6個小銅柱,擰緊螺絲。
(5)將機箱立起來,從機箱后部將機箱上的光驅擋板頂出,然后將光驅從機箱前面放入光驅托架中,面板、螺絲孔對齊,擰緊螺絲。
(6)從機箱后部將機箱上的軟驅擋板頂出,然后將軟驅從機箱前面放入軟驅托架中,兩面板、螺絲孔對齊,擰緊螺絲。
(7)將硬盤放入硬盤托架中螺絲孔對齊,擰緊螺絲。
(8)打開AGP兩旁的卡子,將顯卡外部連接口插入機箱外部連接口中,垂直插入AGP插槽,擰緊顯卡AGP擋板螺絲。
(9)將網卡外部連接口插入機箱外部連接口中,垂直插入PCI插槽,擰緊網卡PCI擋板螺絲。
(10)將最大最寬的電源插頭垂直插入主板主電源插座,將電源相應插頭插入軟驅、光驅、硬盤電源插座。
(11)用IDE數據線將硬盤和主板上的IDE接口連接,用軟驅數據線將軟驅和主板上的IDE接口連接,連接各種信號線。用橡皮筋將各連接線打結整理。
(12)把機箱兩側面板安裝在機箱上擰緊螺絲。
(13)連接各種外部設備(
顯示器、鍵盤、鼠標、
打印機、音箱等)。
程序安裝
開機,不停的按DEL鍵,進入BIOS設置頁面
在第二項高級設定里面,設置FIRST LOAD為CD ROM
插入安裝盤,BIOS保存退出
---這里如果你的安裝盤不帶DOS啟動的,建議先找一個DOS
啟動盤或者98安裝盤
進入
DOS操作系統,輸入FORMAT C: 回車,開始格式化C盤
完成后重起電腦,按照安裝盤上的引導一步一步安裝系統。
安裝完成后,拿出安裝盤,重起電腦,進入BIOS設置,把FIRST LOAD改回為硬盤啟動。
保存退出BIOS
進入系統,安裝相關的驅動程序(在我的電腦-屬性-硬件--設備管理器里,可以查看哪些硬件缺少驅動,一般帶?號的需要安裝驅動)。
完成后,設置顯示分辨率為你常用分辨率。
系統基本完成....
下面開始安裝常用軟件: OFFICE, REAL10.0,MPLAYER10.0, QUICKTIME, FLASH播放軟件,常用下載軟件,QQ等聊天軟件,WINRAR3.4以上版本,圖片查看軟件,等等
理由之三:兼容性佳,調試方便
品牌電腦廠商
從開始到現在總是喜歡在自己的機器上安裝一些強加于用戶的東西,據說是給用戶整合了更多的方便與功能。但這些功能到了一些愛好者手中,則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
軟件如此,硬件也一樣。要給品牌機擴充內存以往就是件很麻煩的事,某些非品牌內存插到品牌機上竟然不能啟動,或者啟動后工作不正常。相比之下,攢機無論是在升級還是更換零件時都顯得更為方便。
理由之四:組合自由,張揚個性
品牌機設計再好,與個人精心DIY出的個性攢機方案相比,還是會略顯不足。何也?這其實就像是大食堂和飯館小炒兒的區別一樣。特別是那些具備相當電腦知識的
超級玩家們,他們在攢機時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也明白自己的錢能夠買得起什么。在這樣一種供求都十分明晰的狀態下,專業攢機者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去打造一款大從主板、顯卡、音箱,小到
硬盤、鼠標的個性電腦,因此攢機的配置也更加合理,組合更加自由。
理由之五:升級空間更大
兼容性好了,升級空間自然也大。想要改個配置,或是換個“零件”,隨時都可以螺絲刀“伺候”。說實在的,
電腦愛好者打開機箱看部件有時也是種享受,當然不只是看,動手升級也是其樂無窮,而要想達到這種滿足,攢臺兼容機是唯一的選擇,要不然品牌電腦保修期內不準拆封,必須專業人員到場等等的規范煩也把你煩死。
理由之六:更大限度發揮硬件潛能
攢機有理,還有一條道理就是對于搭配中的改造問題。在硬件與硬件的搭配過程中,攢機者可以在軟件和硬件中,隨自己所愿加入想達到效果的概念、功能乃至給硬件加裝輔助設備,甚至改造現有設備。什么
超頻、水冷降溫等等,各種“殘酷手段”,更大限度地發揮硬件的潛能,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終極目的。
理由之七:攢機,高手的必由之路
要成長為一名DIY高手,自己不會攢機,不能根據說明書一步步地設置CMOS、安裝各種
板卡的驅動,直到把這臺冷冰冰的機器搞定,那簡直就是不可想象。更不必說什么自己動手裝軟件,排除隨時可能發生的軟、硬件故障了。攢機的妙處,歸根結底還是全面提高用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能力,標準的計算機DIYER就是這樣練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