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web2.0蓬勃發(fā)展時,社會化商務Social Commerce的概念就已經出現了,國內第一批的社會化商務平臺:貝殼、螞蟻、怪獸,也都早早的倒在沙灘上,當年國內的電商還處于萌芽階段,環(huán)境及各方面的條件都不成熟。 相比之國外,也是從06年開始,不過卻也誕生了許多不錯的公司,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時代集團收購stylefeeder、時尚集團收購kaboodle、不少公司獲得了融資,如:thisnext、shopstyle、thefind等等,以及近兩年爆發(fā)起來的polyvore和pinterest。國外的社會化電子商務發(fā)展迅猛的原因,和電商的產業(yè)鏈成熟及消費者使用習慣有很大關系,而且隨著社會化電商平臺的爆發(fā),預期未來社會化電商市場將由2011年的5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300億美元。 中國第二批社會化電子商務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爆發(fā)于2011年,這要感謝Pinterest創(chuàng)造性的瀑布流靈感。在讀圖時代的來臨,大眾消費者樂于接受視覺感觀的享受,提高了購物的效率。中國所有的社會化電商平臺都多多少少借鑒了瀑布流的展現方式,也有非常多的創(chuàng)新,接下來我們就盤點一下2011年在中國創(chuàng)業(yè)中的社會化電子商務平臺。 第一類:興趣社交模式(蘑菇街、美麗說) 第二類:Pinterest模式(堆糖、花瓣、知美等) 第三類:媒體導購模式(LC風格網、逛逛) 第四類:論壇模式(愛物網) 目前中國的社會化電子商務平臺以這幾大類為主,當然還有一些創(chuàng)業(yè)型公司沒有一一列舉,這些平臺基本上以興趣圖譜來實現用戶交互行為,極大滿足了網上逛街/看圖的樂趣,通過大眾“喜歡”來決定商品的排序,越熱門的商品也就越值得購買,或是以編輯提供的精選內容來指引消費者,這些都一定程度幫助了消費者在不知道買什么的情況下,發(fā)現她可能想買的。而回顧2011年,這個需求竟然是如此火爆。 在火爆的背后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我覺得最根本是他們并沒有體現真正意義的社交,在現實生活中,朋友的口碑對購物行為會有極大的影響,熟人關系也會成為購買決策中重要的因素,但現在的平臺都完全忽視。也是本著這些思考,我們將在2012年建立一個基于熟人關系的社會化購物分享平臺(重新創(chuàng)業(yè)的貝殼網),以實踐真實關系的口碑對購物行為的影響。 2012年將是中國社會化電子商務蓬勃發(fā)展的一年,也將涌現更多的優(yōu)秀平臺,這些平臺的出現將更好的幫助消費者在購買方面提供決策,同時也將成電子商務公司高轉化率的營銷平臺。 |
|